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学经典藏书:了凡四训

国学经典藏书:了凡四训

作者:黄益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本类榜单:古籍销量榜
中 图 价:¥14.0(7.0折) 定价  ¥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学经典藏书:了凡四训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285567
  • 条形码:9787569285567 ; 978-7-5692-8556-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学经典藏书:了凡四训 本书特色

《了凡四训》,又称《袁了凡先生四训》《命自我立》,是明朝出现的一本帮助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图书。该书是袁了凡为了教育子女积德行善而撰写的几篇文章的汇集。这本书面世之后,很快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人们也渐渐将真视为劝善书来对待。这大概与人们都希望获得更好的人生,都渴望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幸福有关。

国学经典藏书:了凡四训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又称《袁了凡先生四训》《命自我立》,该书称为“四训”,是因为它由四部分组成: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作者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并含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等种种效验,以此自立自强,掌握自己的未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国学经典藏书:了凡四训 目录

**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展开全部

国学经典藏书:了凡四训 节选

**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①,谓:可以养生②,可以济人③,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④。 [注释] ①举业:应科举考试。“举”在这里用作动词。科举是中国隋朝开始实施的官吏选拔制度。隋朝设置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位状元是来自山东德州的孙伏伽。隋朝科举制度在唐朝沿用并完善,不仅增设了秀才等十余种科目,而且从武则天当政时起增加了殿试。本书作者袁了凡生活的年代。科举取士时应试的文章文体格式固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学医:学习中医的医道。在中国古代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欢念,甚至提升到了“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的高度。 ②养生:保养生命,维持生计。这里所言的“生”指生计。唐朝韩愈《与李翱书》中说:“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 ③济人:救助他人。明朝吴承恩《寿童孟湖八十序》中夸赞童孟湖的医术道:“医,仁术也。翁起仆振危,济人之棘者几千百矣。” ④夙心:平素的心愿。《周书》在齐炀王宇文宪传中记载,北周高祖宇文邕通过裴文举劝宇文宪不要过于安分守己,宇文宪指着自己的心对裴文举说:“吾之夙心,公宁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 [译文] 在我童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我放弃科举考试,转而学医,她说:“这样既可以维持生计,又可以济世救人,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学成并精通了一门手艺,还能通过这门手艺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名望和地位,这是你父亲平素的心愿。” (点评] 《了凡四训》的写作手法,是袁了凡用对子女说话的口吻来训诫子女。因此,读此书时需要留意此书的对话对象,并不是普通读者。 这段话是袁了凡叙述自己的故事:童年丧父,家贫无法继续科举之路,改学医术。事实上,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袁了凡诗礼之家的素养。 袁了凡的父母均深受儒学思想浸染,他们重视功名,并通过儒学主张的路径求取功名。 《论语·学而》开篇即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论语·宪问》中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两句,将儒家求取功名的目标与方式方法进行了充分的阐释:要当君子,必须自己掌握真才实学,只有这样,才可能比较容易地获取人们的肯定。 儒家重视求取功名,并不是希望求取功名者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希望他们具备仁义的品格和素养。如《论语·学而》中所言,若当官则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此,儒家强调学者在努力学习之后,到能发挥更大作用的位置上去为社会贡献力量,即《论语·子张》中所言“学而优则仕”。 当然,并不是所有习举业的人都能够顺利走入仕途,为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劳心费力。因此,儒家在求仕进之外,还对各种行业进行了分别,分别的标准是能不能很好地兼顾养活自己与救助他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十儒九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说法渐渐流传开来。宋朝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记载了“文正公愿为良医”的故事。书中记载,范仲淹年少求签许愿时,心中所系均是为百姓谋利造福,认为普济万民,莫过于良相衍泽万民,莫过于良医。身在民间依旧能救助苍生的,在他当时看来,除了良医,便没有别的了。 学习儒学的优秀分子正是在这种济世救人的思想下,养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者情怀,并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践行,将情怀落到实处。“二十四史”中的“循吏”多数是具备这种情怀的儒者入仕。P1-3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