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96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23.1(5.5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版权信息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本书特色

· 适用导引对相关法律领域作提纲挈领的说明,重点提示立法动态及适用重点、难点。 · 对环境保护法中的重点法条及专业术语进行注解,帮助读者把握立法精神,理解条文含义。 · 根据司法实践提炼疑难问题,并根据法律规定及原理进行权威解答。 · 在环境保护法之后择要收录与其实施相关的配套规定,便于读者查找、应用。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与适用法律,我社于2008年9月开始推出“法律注解与配套丛书”,深受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喜爱。随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社陆续扩充本丛书品种,目前第五版为46种,成为法律工作者办案运用和公民法律学习的有力助手。本套丛书主要包括注解、应用及配套三部分。注解部分对主体法中的重点法条及专业术语进行注解;应用根据司法实践提炼疑难问题,并运用法律规定及原理进行解答;在主体法律文件之后择要收录与其实施相关的配套规定,便于读者查找和应用。本分册为刑法分册。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目录

适用导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编总则

**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条【立法宗旨】

第二条【本法任务】

第三条【罪刑法定】

第四条【适用刑法人人平等】

第五条【罪责刑相适应】

第六条【属地管辖权】

1 本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范围是什么

2 如何理解本条规定的“法律有特别规定的”

3 国际列车上的犯罪如何管辖

4 如何理解犯罪地

第七条【属人管辖权】

第八条【保护管辖权】

第九条【普遍管辖权】

第十条【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

第十一条【外交代表刑事管辖豁免】

第十二条【刑法溯及力】

5 处刑较轻是指什么

第二章犯罪

**节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犯罪概念】

第十四条【故意犯罪】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

第十六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

6 行为人对吸食毒品而产生短暂神志异常后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

7 构成正当防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8 如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9 如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10 如何准确认定“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11 造成一死一伤的后果是否属于制止不法侵害的正当防卫行为

12 正当防卫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13 如何认定对于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且并不十分紧迫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致人死亡重伤的行为

14 如何认定本条第三款规定的“行凶”

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

15 紧急避险行为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第二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

16 在数额犯中犯罪既遂与未遂并存时如何量刑

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

17 如何认定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的主观心态

18 如何理解“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第三节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

第二十六条【主犯】

19 什么是主犯

20 什么是犯罪集团

第二十七条【从犯】

21 什么是从犯

第二十八条【胁从犯】

第二十九条【教唆犯】

第四节单位犯罪

第三十条【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

22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如何适用刑法

23 企业犯罪后被合并应当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24 以单位犯罪的形式出现但不以单位犯罪来对待的情形有哪些

25 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

26 外国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如何处理

第三章刑罚

**节刑罚的种类

第三十二条【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条【主刑种类】

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种类】

第三十五条【驱逐出境】

第三十六条【赔偿经济损失与民事优先原则】

27 被害人本人参与聚众斗殴受重伤或死亡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能否提出民事赔偿请求

第三十七条【非刑罚性处置措施】

第三十七条之一【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的禁业限制】

第二节管制

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与执行机关】

第三十九条【被管制罪犯的义务与权利】

第四十条【管制期满解除】

第四十一条【管制刑期的计算和折抵】

第三节拘役

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

第四十三条【拘役的执行】

第四十四条【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

第四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

第四十六条【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的执行】

第四十七条【有期徒刑刑期的计算与折抵】

第五节死刑

第四十八条【死刑、死缓的适用对象及核准程序】

28 死刑核准权是由哪个机关行使的

第四十九条【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

第五十条【死缓变更】

29 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满后,尚未裁定减刑前又犯新罪的罪犯能否执行死刑

30 如何适用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对其限制减刑

第五十一条【死缓期间及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计算】

第六节罚金

第五十二条【罚金数额的裁量】

第五十三条【罚金的缴纳】

第七节剥夺政治权利

第五十四条【剥夺政治权利的含义】

第五十五条【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

第五十六条【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独立适用】

第五十七条【对死刑、无期徒刑犯罪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

第五十八条【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计算、效力与执行】

第八节没收财产

第五十九条【没收财产的范围】

第六十条【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

31 犯罪分子所负债务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条件有哪些

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

**节量刑

第六十一条【量刑的一般原则】

第六十二条【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

第六十三条【减轻处罚】

32 如何区分减轻处罚与从轻处罚

33 如何理解“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第六十四条【犯罪物品的处理】

第二节累犯

第六十五条【一般累犯】

34 构成累犯应当同时具备哪些条件

35 认定被假释的罪犯是否构成累犯,如何计算前后罪是否在五年以内

第六十六条【特别累犯】

第三节自首和立功

第六十七条【自首和坦白】

36 哪些情况应属于“自动投案”

第六十八条【立功】

第四节数罪并罚

第六十九条【数罪并罚的一般原则】

第七十条【判决宣告后发现漏罪的并罚】

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后又犯新罪的并罚】

37 在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犯新罪的应如何处理

第五节缓刑

第七十二条【缓刑的适用条件】

38 缓刑与死刑缓期执行的区别有哪些

第七十三条【缓刑的考验期限】

第七十四条【累犯不适用缓刑】

第七十五条【缓刑犯应遵守的规定】

第七十六条【缓刑的考验及其积极后果】

第七十七条【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

第六节减刑

第七十八条【减刑条件与限度】

39 如何认定本条中规定的“确有悔改表现”

40 本条规定的“立功表现”包括哪些情形

41 应当减刑的重大立功表现有哪些

第七十九条【减刑程序】

第八十条【无期徒刑减刑的刑期计算】

第七节假释

第八十一条【假释的适用条件】

第八十二条【假释的程序】

第八十三条【假释的考验期限】

第八十四条【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

第八十五条【假释考验及其积极后果】

第八十六条【假释的撤销及其处理】

第八节时效

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

第八十八条【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的计算与中断】

第五章其他规定

第九十条【民族自治地方刑法适用的变通】

第九十一条【公共财产的范围】

第九十二条【公民私人所有财产的范围】

第九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42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从事哪些工作时属于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九十四条【司法工作人员的范围】

第九十五条【重伤】

第九十六条【违反国家规定之含义】

第九十七条【首要分子的范围】

第九十八条【告诉才处理的含义】

第九十九条【以上、以下、以内之界定】

**百条【前科报告制度】

**百零一条【总则的效力】

……

展开全部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节选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注解 本条第三款是关于对一些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施防卫行为不存在防卫过当的规定,即特殊防卫权。为了保护合法权益,鼓励见义勇为,1997年刑法增加了这一款规定的内容。根据本款的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考虑了社会治安的实际状况。严重暴力犯罪不仅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也严重威胁公民的人身安全。对上述严重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作出特殊规定,对于鼓励群众勇于同犯罪作斗争、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考虑了上述暴力犯罪的特点。这些犯罪都是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被侵害人面临正在进行的暴力侵害,很难辨认侵害人的目的和侵害的程度,也很难掌握实行防卫行为的强度,如果对此规定得太严,就会束缚被侵害人的手脚,妨碍其与犯罪作斗争的勇气,不利于公民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应用 7.构成正当防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进行正当防卫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实施防卫行为必须是出于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正当目的,针对的是不法侵害者及其不法侵害行为,维护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不法侵害”是指非法对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国家、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的违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主要是指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人身损害的情况,也包括对其财产等造成损害。二是防卫行为所针对的不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的,对尚未开始实施或者已经停止或结束侵害行为的不法侵害人,不能实施正当防卫行为。三是实施防卫行为的直接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因此正当防卫的行为应当是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即实行防卫以制止住不法侵害行为为限,不法侵害的行为被制止后,不能继续实施防卫行为。 8.如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这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司法适用中,要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既要防止对不法侵害作不当限缩,又要防止将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错误认定为防卫行为。 **,准确把握不法侵害的范围。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针对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或者针对他人的不法侵害。要防止将不法侵害限缩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为,进而排除对轻微暴力侵害或者非暴力侵害以及违法行为实行正当防卫。对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不法侵害,可以实行防卫。第二,妥当认定因琐事引发的防卫行为。实践中,对于因琐事发生争执,引发打斗的案件,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系防卫行为,较之一般案件更为困难,须妥当把握。特别是,不能认为因琐事发生争执、冲突,引发打斗的,就不存在防卫的空间。双方因琐事发生冲突,冲突结束后,一方又实施不法侵害,对方还击,包括使用工具还击的,一般应当认定为防卫行为。(2020年9月3日涉正当防卫典型案例:汪天佑正当防卫案) 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就本案而言,本案案发开始时和案发过程中盛春平并不知道成某某、郭某等人是传销组织人员,也不了解他们的意图。在整个过程中,盛春平始终不能明确认识到自己陷入的是传销窝点,甚至以为对方要摘自己的器官,其感受到人身安全面临不法侵害是有事实根据的。而且,盛春平进入传销窝点后即被控制,随着成某某、郭某等人行为的持续,盛春平的恐惧感不断增强。盛春平到桐庐是和郭某初次见面,且进入郭某自称的住处后,盛春平提出上厕所、给家里人打电话,均被制止,此时其已经感觉到了危险。之后一名陌生男子不断劝盛春平进入里面房间,而里面又出来一名陌生男子,盛春平感觉到危险升级,拒绝他们靠近。而后房间内又出来三名陌生男子逼近,对于盛春平而言,不断升级的危险不仅客观而且紧迫。盛春平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具警告阻吓不法侵害人无效后,精神紧张状态进一步增强。传销人员不断逼近,成某某上前夺刀。从当时情境看,盛春平面临客观存在且威胁、危害程度不断升级的不法侵害,其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2020年9月3日涉正当防卫典型案例:盛春平正当防卫案) 根据刑法规定,不能要求只有在不法侵害已经对人身安全实际造成严重危害时才能进行特殊防卫,在不法侵害足以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特殊防卫。本案中,容某乙等人持械击打的是陈天杰的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陈天杰戴安全帽的情况下致头部轻微伤,钢管打到安全帽后滑到手臂,仍致手臂皮内、皮下出血,可见打击力度之大。在当时的情形下,陈天杰只能根据对方的人数、所持的工具来判断自身所面临的处境。容某乙、纪某某、周某某三人都喝了酒,气势汹汹,并持足以严重危及他人重大人身安全的凶器,在场的孙某某、刘某甲都曾阻拦,但孙某某阻拦周某某、刘某甲阻拦纪某某时均被甩倒。而且,陈天杰是半蹲着左手护住其妻孙某某、右手持小刀进行防卫的,这种姿势不是一种主动攻击的姿势,而是一种被动防御的姿势,且手持的是一把刀刃只有6厘米左右的小刀,只要对方不主动靠近攻击就不会被捅刺到。综上,应当认为本案符合特殊防卫的适用条件。(2020年9月3日涉正当防卫典型案例:陈天杰正当防卫案) 根据《*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不应将不法侵害不当限缩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为。对于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不法侵害,可以实行防卫。不法侵害既包括针对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或者针对他人的不法侵害。对于正在进行的拉拽方向盘、殴打司机等妨害安全驾驶、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实行防卫。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正在实施的针对其他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应当劝阻、制止;劝阻、制止无效的,可以实行防卫。 9.如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根据《*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于不法侵害已经形成现实、紧迫危险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对于不法侵害虽然暂时中断或者被暂时制止,但不法侵害人仍有继续实施侵害的现实可能性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在财产犯罪中,不法侵害人虽已取得财物,但通过追赶、阻击等措施能够追回财物的,可以视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对于不法侵害人确已失去侵害能力或者确已放弃侵害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对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经开始或者结束,应当立足防卫人在防卫时所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不能苛求防卫人。对于防卫人因为恐慌、紧张等心理,对不法侵害是否已经开始或者结束产生错误认识的,应当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依法作出妥当处理。 10.如何准确认定“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司法适用中,要注意综合考虑案件具体情况,结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对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作出准确判断。**,防卫过当仍属于防卫行为,只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第二,对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判断,应当坚持综合考量原则。防卫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综合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和防卫的时机、手段、强度、损害后果等情节,考虑双方力量对比,立足防卫人防卫时所处情境,结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在判断不法侵害的危害程度时,不仅要考虑已经造成的损害,还要考虑造成进一步损害的紧迫危险性和现实可能性。不应当苛求防卫人必须采取与不法侵害基本相当的反击方式和强度,更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反击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的方式要对等,强度要精准。防卫行为虽然超过必要限度但并不明显的,不能认定为防卫过当。 本案虽然造成了李某重伤二级的后果,但是,从赵宇的行为手段、行为目的、行为过程、行为强度等具体情节来看,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赵宇在阻止、拉拽李某的过程中,致李某倒地,在李某起身后欲殴打赵宇,并用言语威胁的情况下,赵宇随即将李某推倒在地,朝李某腹部踩一脚,导致李某横结肠破裂,属于重伤二级。从行为手段上看,双方都是赤手空拳,赵宇的拉拽行为与李某的不法侵害行为基本相当。从赵宇的行为过程来看,赵宇制止李某的不法侵害行为是连续的,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在当时场景下的本能反应。李某倒地后,并未完全被制服,仍然存在起身后继续实施不法侵害的现实可能性。此时,赵宇朝李某腹部踩一脚,其目的是阻止李某继续实施不法侵害,并没有泄愤报复等个人目的,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2020年9月3日涉正当防卫典型案例:赵宇正当防卫案) 根据《*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防卫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综合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和防卫的时机、手段、强度、损害后果等情节,考虑双方力量对比,立足防卫人防卫时所处情境,结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在判断不法侵害的危害程度时,不仅要考虑已经造成的损害,还要考虑造成进一步损害的紧迫危险性和现实可能性。不应当苛求防卫人必须采取与不法侵害基本相当的反击方式和强度。通过综合考量,对于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相差悬殊、明显过激的,应当认定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11.造成一死一伤的后果是否属于制止不法侵害的正当防卫行为 张那木拉是在周某强、陈某2新等人突然闯入其私人场所,实施严重不法侵害的情况下进行反击的。周某强、陈某2新等四人均提前准备了作案工具,进入现场时两人分别手持长约50厘米的砍刀,一人持铁锨,一人持铁锤,而张那木拉一方是并无任何思想准备的。周某强一方闯入屋内后径行对张那木拉实施拖拽,并在张那木拉转身向后挣脱时,使用所携带的凶器砸砍张那木拉后脑部。从侵害方人数、所持凶器、打击部位等情节看,以普通人的认识水平判断,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已经达到现实危害张那木拉的人身安全、危及其生命安全的程度,属于《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行凶”。另外,监控录像显示陈某2新倒地后,周某强跑向屋外后仍然挥舞砍刀,此时张那木拉及其兄张某1人身安全面临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排除,其在屋外打伤周某强的行为仍然属于防卫行为。张那木拉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一死一伤的后果,但是属于制止不法侵害的正当防卫行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2020年12月29日*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44号:张那木拉正当防卫案) 12.正当防卫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孙某等人在凌晨3时左右闯入女工宿舍,动手殴打女服务员、撕扯女服务员的衣衫,这种行为足以使宿舍内的三名女服务员因感到孤立无援而产生极大的心理恐慌。在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被告人吴某持顺手摸到的一把水果刀指向孙某,将孙某的左上臂划伤并逼退孙某。此时,防卫者是受到侵害的吴某,防卫对象是闯入宿舍并实施侵害的孙某,防卫时间是侵害行为正在实施时,该防卫行为显系正当防卫。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不负刑事责任亦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年第11期: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诉吴某故意伤害案) 13.如何认定对于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且并不十分紧迫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致人死亡重伤的行为 对正在进行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款规定的“不法侵害”,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对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的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因此,该防卫致人死亡重伤的行为不属于特殊防卫。 判断防卫是否过当,应当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以及防卫行为的性质、时机、手段、强度、所处环境和损害后果等情节。对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且并不十分紧迫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致人死亡重伤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案件,如系因被害人实施严重贬损他人人格尊严或者亵渎人伦的不法侵害引发的,量刑时对此应予充分考虑,以确保司法裁判既经得起法律检验,也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观念。(2018年6月20日*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93号:于欢故意伤害案) 14.如何认定本条第三款规定的“行凶” 一是必须是暴力犯罪,对于非暴力犯罪或一般暴力行为,不能认定为行凶;二是必须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即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危险。在具体案件中,有些暴力行为的主观故意尚未通过客观行为明确表现出来,或者行为人本身就是持概括故意予以实施,这类行为的故意内容虽不确定,但已表现出多种故意的可能,其中只要有现实可能造成他人重伤或死亡的,均应当认定为“行凶”。(2018年12月19日*高人民检察院检例第47号:于海明正当防卫案) 《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行凶”,可以是使用致命性凶器实施的严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实施的严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不法侵害人的具体故意内容不确定,但根据侵害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不法侵害人持有凶器判断,暴力侵害行为足以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防卫人可以实行特殊防卫。本案中,陈某某持菜刀砍中陈月浮脸部致其轻伤,陈某某再次砍向陈月浮时被其挡开,菜刀掉到地上。此时,要求陈月浮被菜刀砍伤后保持高度冷静,在将行凶者打倒之后,还要仔细判断行凶者有没有继续行凶的能力,这对于在黑夜之中高度惊恐的防卫人,是强人所难。因此,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应当认为在陈某某菜刀掉到地上之后仍然可以实行防卫。(2020年9月3日涉正当防卫典型案例:陈月浮正当防卫案) 根据《*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下列行为应当认定为“行凶”:(1)使用致命性凶器,严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2)未使用凶器或者未使用致命性凶器,但是根据不法侵害的人数、打击部位和力度等情况,确已严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虽然尚未造成实际损害,但已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紧迫危险的,可以认定为“行凶”。 配套 《*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19条;《*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第26条;《*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第1条;《*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注解 紧急避险是指行为人在遇到某种危险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利遭受损害,不得已而采取的侵犯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利,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利的行为。紧急避险制度和正当防卫制度一样,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法律制度,对于刑事法律而言,具有排除行为犯罪性的作用。 关于紧急避险行为的法律后果。由于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避免的损害,对社会总体上是有益的,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而具有合法性。因此本条**款规定,“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款规定的“超过必要限度”是指紧急避险行为超过了使受到正在发生的危险威胁的合法权益免遭损害所必需的强度而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这里规定的“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是一致的。“不应有的损害”是指紧急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大于避免的损害。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已经失去紧急避险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本款规定,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第三款规定,为了避免本人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行为,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是指担任的职务或者从事的业务要求其对一定的危险负有排除的职责,同一定危险作斗争是其职业义务。如消防员不能因为怕火灾对自身造成损害,而拒绝履行灭火职责;负有追捕持枪罪犯职责的公安人员,不能为了自己免受枪击而逃离现场;飞机驾驶员不能因飞机发生故障有坠机危险,而不顾乘客的安危自己逃生等。 应用 15.紧急避险行为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1)避险的目的是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危险。(2)“危险”正在发生,使上述合法权益受到威胁。对尚未发生的危险、已经结束的危险以及假想的危险或者推测的危险,都不能采取紧急避险行为。(3)紧急避险行为是为了使更多、更大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种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避免的损害。这是由紧急避险的性质决定的。 配套 《人民警察法》第5条、第36条、第49条;《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第26条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解与配套【第五版】 作者简介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主办的中央级法律类专业出版社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文本的权威出版机构、法律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中国法制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2019年2月改制为中国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