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关中平原城市地质

关中平原城市地质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26cm 页数: 521页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61.8(7.9折) 定价  ¥4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关中平原城市地质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52256
  • 条形码:9787030652256 ; 978-7-03-06522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关中平原城市地质 内容简介

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基于多年城市地质调查成果, 对关中平原城市地质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内容包括: 绪论 ; 关中平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 关中平原地质环境 ; 关中平原自然资源等。

关中平原城市地质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1
**节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地质工作1
第二节关中平原以往地质调查工作9
第三节城市地质调查思路与技术路线11
第四节关中平原城市地质调查主要成果16
**章关中平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19
**节自然地理概况19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26
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31
第四节主要资源环境问题36
第二章关中平原地质环境39
**节地质条件39
第二节水文地质条件72
第三节岩土体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01
第三章关中平原自然资源107
**节水资源108
第二节地热资源128
第三节土地资源132
第四节消耗性资源134
第五节地质旅游资源141
第六节森林草地及湿地资源152
第四章关中平原主要环境地质问题155
**节活动断层分布及活动性155
第二节地面沉降地裂缝172
第三节崩滑流地质灾害179
第四节地下水污染193
第五节土壤污染196
第六节区域地下水位变异200
第七节黄土湿陷205
第八节砂土液化209
第五章大西安城市地质212
**节发展规划及面临的地质挑战212
第二节大西安地质背景216
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评价222
第四节地下水资源评价230
第五节地热资源评价245
第六节土地资源特征与保护254
第七节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259
第八节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263
第九节水位上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299
第十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评价321
第十一节大西安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建议373
第六章重要城市及杨凌区城市地质376
**节宝鸡市城市地质376
第二节渭南市城市地质406
第三节铜川市城市地质428
第四节杨凌区城市地质446
第七章国土空间规划优化460
**节双评价方法与关键因素识别460
第二节基于活动断裂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473
第三节基于地质灾害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477
第四节基于有益元素调查结果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478
第五节引汉济渭工程的资源承载能力评价481
第六节综合评价与成果应用483
第八章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与三维地质模型485
**节系统架构485
第二节系统功能488
第三节三维地质建模493
第四节数据库建设与集成502
结束语511
主要参考文献518
展开全部

关中平原城市地质 节选

绪论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城镇化会议,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岩土工程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经济区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但是,这一阶段中国普遍淡化了从更高层次、更大区域、更广阔领域和视野开展的城市地质工作,遇到不少岩土工程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对经济区和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要求,亟待加强城市地质工作。地质调查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贯穿于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开展城市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总结城市建设和工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事权,协同做好经济区和城市地质工作,有利于缓解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对推进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节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地质工作 人类刚刚进入文明的时代是以小型群落为单元的,后来逐渐成为大型部落和原始村落,公元前5000年开始发展为小型城镇。18世纪机械化的普及造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尽管我国汉、唐、元、明历代都城辉煌,无论是都城选址,还是在建设中都能顺应自然并或多或少地运用地质学原理,但都谈不上真正的城市地质工作。1912~1949年中国的地质工作主要是针对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展开,真正的城市地质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治理政策经历了从重视工业建设忽视城镇化建设,到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的转变。大多数城市发展经历了或将经历起步阶段(1950~1978年)、扩容阶段(1979~1999年)、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7年)、提质阶段(2018~2050年)等4个阶段,见图0-1-1。由于各阶段城市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不同以及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对应的城市地质工作也不尽相同。依据城市发展阶段可将城市地质调查划分为相应的专项调查阶段(1950~1978年)、水工环调查阶段(1979~1999年)、综合地质调查阶段(2000~2017年)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阶段(2018年以后)4个阶段。 图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地质调查阶段 一、城市起步与专项调查阶段(1950~1978年) 1950~1978年是我国经济建设全面开展时期,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地质工作是以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问题为主,兼顾地基稳定性、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而开展的零星的专项调查工作。1952年,**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讨论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开展”等议题,对北方部分缺水城市(如北京、西安、包头等)开展了以寻找地下水资源为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张秀芳,2004)、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勘查以及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20世纪50年代是区域水文地质的开创时期,在基本完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之后,工作逐渐转入重点经济发展区,开展了重要城市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评价。 在城市地质研究方面,尽管尚未形成城市地质学,但苏联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理论与技术方法不断输入中国,为解决城市发展遇到的地质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对我国城市地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地质队伍建设方面,20世纪50年代地质部成立以后,各省先后建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队伍、有关的研究机构以及地质院校等,为开展城市地质相关工作储备了必要的技术人才与专业化队伍。 二、城市扩容与水工环调查阶段(1979~1999年) 1979~1999年,国家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城市建设进入扩容阶段,现在的许多特大城市、大城市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阶段城市规划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水资源问题或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也非零星的专项调查所能解决,以城市为中心的水工环地质调查全面展开,掀起了中国城市地质调查的高潮,完成了60多个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以14个沿海城市为重点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查。这一阶段开展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比较全面系统,从以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到资源与环境问题并重,并解决了重点城市典型环境地质问题,上海、天津、西安、苏州等城市的地面沉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部分城市还开展了区域地壳(或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工作,服务城市意识逐渐增强。不足之处:一是调查范围偏小,勘查深度不足;二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层面的城市地质工作处于低迷时期,岩土工程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工业化的兴起兴盛和经济逐渐繁荣带动城市建设进入扩容阶段,城市扩容对城市地质学科发展提出了要求。这一时期,众多学者注重基础研究,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矿山地质环境等方面,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虽然还没有形成城市地质学,但这个时期可以被认为是我国城市地质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是萌芽时期。 在城市地质队伍建设方面,20世纪80年代随着水文地质普查的结束,各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队伍大都投入到服务于城市的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有关的研究机构以及地质院校等也参与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体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地质勘查经费投入的锐减,城市地质工作者相当一部分转为岩土工程工作者。 三、城市快速发展与综合地质调查阶段(2000~2017年) 2000~2017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快的时期,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级城市在这个时期都得到大规模发展。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并非岩土工程所关注和所能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较为系统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无论是从城市范围、勘查深度,还是关注的问题及其对地质问题的认识上,都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服务城市发展的多学科、多门类联合的综合地质调查应运而生。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城市地质工作逐渐被重视,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逐渐增大,调查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并趋于综合,服务城市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愈来愈强。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①2004~2012年,开展了全国306个地级以上城市地质环境资源摸底调查,初步查明了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资源状况;②2004~2009年,完成了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6个城市的三维地质调查试点;③自2009年,采用部、省、市多方合作的模式,完成了福州、厦门、泉州、苏州、镇江、嘉兴、合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济南等28个城市地质调查工作;④2010年以来,以城市群为单元,相继开展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长江中游、关中平原、中原、成渝等重点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工作。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下设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地质保障工程、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和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部署了44个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是当代综合地质调查的代表。 2017年是城市地质工作承上启下,实现重大转折的一年,城市地质工作从此进入新时代辉煌时期。城市地质工作**次被写进国务院工作报告,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发布了《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部署了雄安新区、西安、成都等城市的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提出了未完成城市地质调查不批准城市规划的要求。同时,打破专业界限、创新成果表达内容和方式,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对策建议报告,服务成效尤为明显。科技部设立了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与安全利用技术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四、城市提质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阶段(2018~2025年) 2018~202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提质阶段,对应的城市地质工作主体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阶段,同时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调查。 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就是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要素为调查内容,以城市群、大中城市及小城镇多层次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服务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新型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提出该阶段的目标任务是,要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开展重大科技问题攻关,搭建三维城市地质模型,构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到2025年,着重推进140个中等以上城市的多要素地质调查,倾力打造25~30个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样板,创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采取中央引导,地方和城市人民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自然资源部代表中央主要负责制定推进城市地质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统筹部署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全国城市地质工作部署,主要开展城市行政辖区1∶25万和规划建设区1∶5万综合地质调查评价、重点城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编制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规程规范,为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厅及省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公益性综合地质调查评价、制定省级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统筹推进辖区内城市地质工作。各城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建立城市地质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城市地质资料汇交及共享与服务、制定城市地质成果服务政府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城市地质三维结构模型、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立城市地质可视化信息服务决策支持平台。相关建设单位主要开展商业性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汇交相关地质资料、承担相应监测防治责任。 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不同阶段对空间、资源、环境和灾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需求不同,对应的调查内容和精度要求也随之不同。 在总体规划阶段,面向空间:一是开展城市行政辖区1∶25万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初步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状况、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问题,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划定三条“红线”,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与用途管制建议;二是开展城市规划区1∶5万综合地质调查,基本查明土地利用类型和三维地质结构条件。面向资源:一是在有供水前景的地区圈定水源地范围并设定保护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C级精度;二是在地热富集区圈定地热田范围,地热水可采资源量评价精度达到控制级;三是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四是在建筑石材等矿产资源分布区开展矿产资源储量评价。面向环境: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区1∶5万生态地质与水土质量调查,分区评价生态地质与土壤质量等级、地下水质量等级、湿地功能等级、地质遗迹等级。面向灾害: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区1∶5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划定基于地质灾害的城镇与重大工程禁建区。 在详细规划阶段,面向空间:主要开展1∶1万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各建筑区块土地利用条件、地质条件和地下空间利用条件。面向资源:主要开展各建筑区块浅层地热能评价,统筹考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案。面向环境:主要开展建筑区块1∶1万生态地质与水土质量调查评价,确定生态保护对象与污染场地风险。面向灾害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