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机制与模式/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机制与模式/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46.0(8.2折) 定价  ¥1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机制与模式/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 版权信息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机制与模式/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沙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及面临的资源、环境、经济问题,从荒漠化治理和沙区资源开发的生态治理角度,探索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梳理和筛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模式,探寻和培育适宜沙区生态产业的新业态。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机制与模式/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概述 1
1.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研究概述 2
1.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概述 12
1.2.1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12
1.2.2 环境和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
1.3 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概述 16
1.3.1 协调发展的内涵 16
1.3.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6
1.3.3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17
1.3.4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趋势预测 18
1.4 业态研究概述 20
第2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和内涵 22
2.2 治理技术理论 23
2.2.1 沙产业理论 23
2.2.2 生物工程理论 24
2.3 产业经济理论 24
2.3.1 经济学理论 24
2.3.2 产业经济学理论 26
2.3.3 生态经济理论 28
2.3.4 循环经济学理论 28
2.4 持续发展理论 32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2.4.2 产业发展理论 34
2.4.3 产业生态学理论 35
2.4.4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38
2.4.5 产业集群理论 38
2.4.6 生态学理论 38
2.4.7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41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43
3.1 科尔沁沙地 45
3.1.1 自然资源概况 45
3.1.2 社会经济概况 48
3.2 乌兰布和沙漠 50
3.2.1 自然资源概况 50
3.2.2 社会经济概况 58
3.3 库布齐沙漠 61
3.3.1 自然资源概况 61
3.3.2 社会经济概况 63
第4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 65
4.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资源 -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 67
4.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以阿拉善盟为例 68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8
4.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68
4.2.3 指标分析 70
4.3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衡量——以阿拉善盟为例 72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72
4.3.2 计算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得分 73
4.3.3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73
4.3.4 协调度等级划分 74
4.4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以阿拉善盟为例 74
4.4.1 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74
4.4.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分析 77
4.5 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建议 79
第5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 83
5.1 荒漠化治理技术分类及产业化类型 84
5.1.1 保护式治理技术类型 87
5.1.2 开发式治理技术类型 88
5.1.3 保护式开发治理类型 89
5.1.4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在三类产业中的具体体现 89
5.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研究 91
5.2.1 影响因素 91
5.2.2 待优化的问题 91
5.2.3 难点阐述 95
5.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链分析 96
5.3.1 保护式产业链分析 96
5.3.2 开发式产业链分析 101
5.3.3 保护式开发产业链分析 103
5.3.4 效益分析 103
5.3.5 难点和瓶颈问题 108
5.3.6 发展建议 109
第6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评价 111
6.1 评价指标 112
6.1.1 理论基础 112
6.1.2 指标体系构建 117
6.2 评价模型 119
6.2.1 产业化综合指数的主成分分析模型 119
6.2.2 产业化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模型 120
6.3 评价案例 120
6.3.1 案例地区产业发展概况 120
6.3.2 数据来源 121
6.3.3 产业化水平评价 121
6.3.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3
第7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机制 125
7.1 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分析——以阿拉善为例 126
7.1.1 优势分析 126
7.1.2 劣势分析 128
7.1.3 机会分析 128
7.1.4 威胁分析 129
7.2 驱动政策及保障机制战略分析——以阿拉善为例 129
7.2.1 全面发展战略 129
7.2.2 优势推进战略 129
7.2.3 专项提升战略 130
7.2.4 目标聚集战略 130
7.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 131
7.3.1 公益性运行机制 131
7.3.2 生态治理性运行机制 132
7.3.3 社会保障性运行机制 133
7.3.4 盈利性运行机制 137
7.4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保障体系 137
7.4.1 政策保障体系 138
7.4.2 资金保障体系 142
7.4.3 社会保障体系 145
7.4.4 市场保障体系 148
第8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模式 153
8.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模式分析 154
8.1.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模式 154
8.1.2 沙漠公园模式 157
8.1.3 铁路治沙模式 162
8.1.4 沙区绿色食品开发模式 165
8.1.5 沙区中草药开发模式 170
8.1.6 砂基材料开发模式 174
8.1.7 沙区生物经济圈模式 176
8.1.8 沙区农田防护林模式 179
8.1.9 沙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 183
8.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模式筛选 186
8.2.1 综合效益分析 186
8.2.2 模式筛选 188
第9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新业态 191
9.1 荒漠化治理业态发展现状——以磴口县为例 192
9.1.1 保护式治理业态 192
9.1.2 开发式治理业态 194
9.1.3 保护式开发治理业态 195
9.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业态SWOT分析——以磴口县为例 197
9.2.1 优势 197
9.2.2 劣势 199
9.2.3 机遇 200
9.2.4 挑战 201
9.2.5 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SWOT矩阵 202
9.3 业态效益分析——以磴口县为例 203
9.3.1 效益内涵 204
9.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04
9.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205
9.3.4 二级指标的权重 209
9.3.5 一级指标的权重 212
9.4 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变化——以磴口县为例 217
9.4.1 2009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218
9.4.2 2018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220
9.4.3 不同时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动态分析 222
9.5 荒漠化治理技术及应用——以库布齐沙漠为例 224
9.5.1 种植技术 224
9.5.2 甘草平移改土技术 226
9.5.3 生态光伏技术 227
9.5.4 平茬复壮技术 228
9.6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以库布齐沙漠为例 229
9.6.1 甘草产业 229
9.6.2 灌木饲草料产业 229
9.6.3 生态光伏产业 230
9.7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 SWOT分析——以库布齐沙漠为例 230
9.7.1 优势 230
9.7.2 劣势 232
9.7.3 机遇 232
9.7.4 挑战 233
9.7.5 构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 SWOT矩阵 233
9.8 荒漠化治理技术效益分析——以库布齐沙漠为例 235
9.8.1 生态效益分析 235
9.8.2 经济效益分析 247
9.8.3 社会效益分析 249
第10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业态案例 251
10.1 沙漠葡萄产业 252
10.1.1 背景 252
10.1.2 技术体系 252
10.1.3 典型案例:世界沙漠有机葡萄酒的新星——内蒙古阿拉善盟典型企业 263
10.1.4 效应评价 266
10.1.5 沙漠酿酒葡萄产业的问题 267
10.1.6 沙漠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建议 267
10.2 肉苁蓉产业 268
10.2.1 高产稳产种植技术 268
10.2.2 经济效益分析 273
10.2.3 典型案例 273
10.3 沙漠玫瑰产业 275
10.3.1 沙漠玫瑰种植技术 275
10.3.2 经济效益分析 277
10.3.3 典型案例 278
10.4 乌兰布和沙漠化土地治理 280
10.4.1 防护林体系建设及效益评价 281
10.4.2 机械沙障的建设及效益评价 283
10.4.3 乌兰布和沙漠化土地治理成效与展望 289
参考文献 291
展开全部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机制与模式/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 节选

第1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概述 1.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4)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他认为沙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要充分利用沙漠自然条件和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寻求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并提出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指导方针。之后樊胜岳和李斌(1999)、朱俊凤(2004)、郝诚之(2004)、刘恕(2009)、高德占等(2011)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定义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目前沙产业的定义尚无准确的科学表述,一般是指利用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独特地理资源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市场营销等经济开发活动。狭义的沙产业是指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固定转化太阳能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新兴产业。广义的沙产业是指利用沙区资源的所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 沙产业已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广大沙漠地区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战略选择。基于相关理论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支持,沙产业在我国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西部省区发展迅速并逐步趋于综合化和复杂化(刘铮瑶等,2018)。沙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创新,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沙地综合治理与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技术体系,荒漠治理技术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多年来,我国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区的荒漠化成因摸索出一系列荒漠化治理技术,包括生物类技术、化学类技术、工程类技术。我国已产业化的荒漠化治理技术分类及概况如表1-1所示。 表1-1 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类别及产业化概况 由表1-1可以看出,目前产业化涉及的荒漠化治理技术以生物类技术为主,因为植物资源培育对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发展资源深度加工,进而产出产品并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荒漠化地区植物资源数量丰富、品种独特,加之生物类技术涉及领域宽广,包括选种育苗、播种、栽培、养护等各个环节,因此该类技术产业化的数量昀多。化学类和机械类技术也在产业化中有所涉及,但都是依托植物资源种植开展的,例如对土壤的改良和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表1-1还可以看出,荒漠化治理技术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应用效果显著,它们多利用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荒漠化治理技术培育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反过来促进荒漠化地区规模化防治,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治沙与致富的双赢。 内蒙古:依靠选种育苗、土壤改良等荒漠化治理技术在沙区发展牧草产业、中草药材产业和草坪草种产业等推动生态治理产业化发展(刘铮瑶等,2015)。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风能,形成了以光伏发电综合利用和生态饲料加工为主的库布齐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与防沙治沙的良性循环,为全球发展荒漠治理和消除沙区贫困提供了崭新路径。 宁夏:通过大力推广温室大棚种植和节水栽培技术生产加工当地中药材、种植压砂西瓜,截至2011年底,共建立了17个沙地药材产业基地,产值约12.5亿元,2012年压砂西瓜种植面积已达6.67×104hm2,年产值约8亿元,1994~2009年宁夏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减少 7.34×104hm2,其中流动沙地减少 9.91×104hm2,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趋势的整体逆转(周立军,2012)。 甘肃: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研究提出土壤-环境、植物-品种、节水栽培及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贺访印等,2008),利用沙区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暖棚和日光温室种植,并通过地膜覆盖和实施节水工程突破资源瓶颈问题。 新疆:新疆沙漠面积为 4.304×105km2,是我国沙漠化面积昀大的省区(彭保华和刘维忠,2016)。储量丰富的地下水和绿洲经济发展模式为沙漠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与技术保障(王自庆,2011)。近年来新疆依托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等水利建设工程,以及农村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林业建设工程,其荒漠化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张小平,2006)。但相比于我国其他省份,新疆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整体呈“北强南弱”的发展格局,均衡性不足(周义才等,2016)。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黄成娟,2009)。 萌芽阶段以农业型产业为主。面对荒漠化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沙区民众为了生存而展开的长期生产实践活动被视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雏形(南岭和董治宝,2016),如毛乌素沙地的“三圈”模式和科尔沁沙地的“小生物圈”模式,即在水土条件较好区域,配套防护林、水利设施、种养殖基地的农业型经济系统。国家层面上主要是发展绿洲农业,在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区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但水、土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部分绿洲荒漠化。 探索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和生态经济型产业(张红丽和李平衡,2015)。生态型产业的目标是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荒漠化地区的**要务是荒漠化治理,抵御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阶段的主要做法是建设防护林体系,在西北、华北、东北等风沙、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启动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逐步由生态型产业转向生态经济型产业,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防护林建设与荒漠化地区脱贫致富相结合。各地区不断调整树种结构,增加经济林面积,推广种植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 A. Mey.)Bunge]等。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产业、宁夏的中草药产业、甘肃的经济林果产业等都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当前属于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高速发展阶段,着重推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王岳等,2019;侯凤石等,2017)。经过长时间的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实践探索,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才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昀大化,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民生的共赢,真正做到长效性治沙与治穷相结合。荒漠化地区按照“少用水、多用光、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发展节水设施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光能,搭建日光温室大棚,近几年更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创新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业态。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技术,正确地理解其概念及科学内涵,能准确地把握荒漠化研究方向及正确地指导荒漠化产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以前人类与沙漠之间的关系,这将是荒漠化产业革命性的道路。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就是荒漠化产业,它与依靠太阳能为直接能源的传统种植业类似,它的产品生产体系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同时,荒漠化产业也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生物资源的产物。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为五个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其中知识密集型的荒漠化产业属于沙业,其地理位置在沙区,即以荒漠、沙漠化、沙漠地区为主,同时还包括沿江沙地与沿海沙地。具体来说,荒漠化产业就是改良和发展沙生、旱生植物,其特点是能适应沙区的特殊环境,而且具有经济价值,主要包括沙生经济灌木、特产药材及藻类等其他沙漠特产种植业,同时发展以饲养沙漠动物为主的养殖业和以“沙漠之舟”骆驼为主的放牧业。荒漠化产业就是要对一些产品进行再加工和综合利用,包括收获的人工种植植物产品和通过养殖放牧得到的动物产品,经营者包括原料生产者及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者,荒漠化产业的产品想要进入国内,甚至世界市场,必须达到产业化、企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水平。荒漠化产业还包括对地下、地面及地上的各种可利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创建沙地农业型产业和非农业型产业,前者包括沙地粮食、畜牧业、林业、农牧林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等,后者包括建材、轻玻璃,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开发,以及矿产开采等一系列产品生产体系。荒漠化产业就是要深入地开发沙区,形成产品系列的连续生产,获取持续的经济效益。荒漠化产业的前期阶段包括传统的防沙、治沙,以及开发利用传统的沙区生物产品,但是,作为产业,它属于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荒漠化产业的产品应该进入市场并且拥有高产值。 因治沙产业是运用“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方式,草、畜、工、贸相结合的集约化市场化生产,农、工、贸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形成绿色阳光型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兴农业。郝诚之(2004,2016)又提出沙产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兴产业,其特殊之处在于直接将太阳能作为能源,利用生物手段来完成高效生产,它不仅是一种生产体系,更是一种为未来世界服务的产业。常兆丰(2007)认为沙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有很大区别。人口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一定会促使沙产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类型。沙产业还兼具资源保护功能,想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沙地资源,就必须发展标准的、有真正意义的治沙产业。申元村等(2007)立足于北方地区的各区位特点,全面归纳和总结了防沙治沙技术、我国沙漠化地区资源的各项指标、优势劣势、特色资源等方面的具体数据,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撑。赵兴华(2006)认为沙区资源有其特殊性,据此他认为沙产业开发应该秉承“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沙产业的开发利用需要全体成员广泛参与进来,同步规划沙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相互协调,同时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区集约经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沙产业长久稳定发展。魏怀东等(2007)认为西部沙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沙产业生态理论的昀初形态,强调实行农业产业化道路的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理论也在实际中得到了践行,使西部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得到了传播,推进了沙漠化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金正道(2006)等学者深入探讨研究了沙漠旅游业,认为沙漠旅游业作为一种伴生的特色产业,其地位不容置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沙漠旅游业可有效保持生态环境,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精品旅游更能够成为沙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刘世增等(2011)对甘肃民勤沙产业的实践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其研究只是根据当地沙产业发展的条件总结出了该地区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选择农业种植技术作为切入点进行了具体分析,但未从整体上深入研究其发展方式;着重对盐地的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宁夏地区在沙区植物药用、饲料植物培育、林业原料合理利用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指出沙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不科学、不合理地利用了生态资源,要想促进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1984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次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伟大构想。“农、林、沙、草、海”这五大产业将在 21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浪潮。他也针对广大沙化严重的干旱地区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理论。 荒漠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在荒漠戈壁上可以创造高产值,这就决定荒漠化产业包括四个衡量的标准:①太阳能的转化效益要高;②知识密集程度要强;③与市场接轨要紧;④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要好。荒漠化产业是利用沙地及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与发展,由社会投资并实现自我循环的经济运行活动(李兴福,2003;戴全厚等,2003;聂华林等,1998;陶明和黄高宝,2010;卜耀军等,2009;白生才和张龙生,2007;孙玉贤,2008;山丹和包庆丰,2007)。荒漠化产业就是有效地利用沙区生物所特有生理机能,采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通过人为影响提高植物对太阳能的转化效率,加上人工培育和科学管理,综合而合理地使用沙区资源,形成产品生产、加工和经销这种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