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作者:北塔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353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70.6(7.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2200029
  • 条形码:9787222200029 ; 978-7-222-2000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本书特色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以扎实的史料和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以诗人的情怀和激情,将收入书中的每一封信都解读得淋漓酣畅,文采飞扬,其中有纠错的,有补缺的,在对人和事的解读中呈现真实信息,还原书信中的茅盾形象。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内容简介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解读》在书信中我们可以读到真实的历史。通过与巴金、钱钟书等的书信交往,向读者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同时期色彩缤纷的文学景象,通过对这些“档案”的解读,那些书写在纸上的文学史变成了能够听到喧闹、看到表情甚至感受到心跳的活的文学史。通过这些有据可考的真实事件,从别样的角度为历史事件做了注解,可以澄清许多被误传或载入文学史的“事实”,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探寻真相的窗户。有趣、可读又极具艺术性。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目录

茅盾存世*早的一封信,大谈“五四”时期大话题:妇女解放问题、家庭制度、恋爱与婚姻——1919年11月16日致郭虞裳函解读
“少取讽刺体的及主观浓的作品”——1920年12月31日致周作人函解读
对“被损害的民族文学”的接受:茅盾与鲁迅的观念和心态有所不同——1921年7月5日致周作人函解读
继续讨论“被损害的民族文学”兼论转译之不妨——1921年7月30日致周作人函解读
“这些普遍的毛病惟有自然主义可以疗之”——1921年8月3日致周作人函解读
刘半农对勃洛克《十二个》的翻译未遂,茅盾为鲁迅的创作优先论高呼——1921年8月11日致周作人函解读
陈独秀之被捕与出狱、周作人并未实质参与《新时代丛书》、茅盾**次请辞《小说月报》主编始末——1921年10月12日致周作人函解读
《小说月报》之改名、英美之翻译出版俄国文学——1922年1月10日致朱湘函解读
茅公何以“非”宗教?——1922年4月6日致张闻天函解读
茅盾是英文版中国小说集《草鞋脚》*初*主要的参与编选者——1934年7月14日茅盾、鲁迅联名致伊罗生函解读
为编《新文学大系》向郑振铎借书并约稿,用化名保己护友——1934年12月10日致郑振铎函解读
关于鲁迅身后事茅盾请示蔡元培并替内弟向蔡元培求序——1936年11月23日致蔡元培函解读
茅盾对鲁迅夫人尊重有加华罗琛女士及其中国丈夫何许人也?——1937年4月13日致许广平函解读
为编辑抗战文艺刊物《文艺阵地》请求戈宝权“尽力赞助”——1938年3月14日致戈宝权函解读
中国*初引进印度电影始于沈部长的请示报告——1954年10月20日致周恩来函解读
茅盾与捷克汉学家们的交谊——1959年10月25日致普实克函解读
为中国、波兰之间的文学交流殚精竭虑、身体力行——1960年10月12日致巴金函解读
红学界关于曹雪芹卒年“大论战”的一个侧影——1963年3月25日致俞平伯函解读
“文怀沙为人浮薄,我们都避之。”——1977年7月1日致王德厚函解读
“内行见了是要笑掉牙齿的”《满江红》及姚雪垠和碧野认真的写作态度——1977年9月6日致臧克家函解读
施蛰存赠茅盾《金石百咏》油印本、茅盾自评书法——1979年1月22日致施蛰存函解读
钱锺书给茅盾写信引介美籍华人学者——1979年7月20日致钱锺书函解读
为黄慕兰平反发起写联名信上书邓颖超——1980年1月24日致黄慕兰函解读
茅盾与赵朴初之间的诗交——1980年2月10日致赵朴初函解读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到底是稳固还是失掉?——1980年8月3日、13日致冯乃超的两封函解读
展开全部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节选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三、关于沈氏兄弟想学德文的动机及其他  举世公认,德国人既善于学习外文,而且更善于通过学习外文而研究外国的学问,在人文学科领域尤其如此。茅盾在这封给周作人的信中说:“德国介绍外国文学似乎无论什么地方都比英美多些。”于是,他说:“我非常想学德文,但为工作所梗,年来屡试而不成功;下半年舍弟泽民要进上海同济的德文预备科去,专攻一年德文;据说一年本可以通的,但到底也欲到将来看哩。”言下之意,兄弟俩都曾计划学习德文。  我们先来看茅盾学习德文的一些情况。  他*早接触德文是在读北京大学预科时,当时可选的“第二外国语”是法文和德文,他选的虽然是法文,不是德文;但有一位法文老师,兼擅这两种外文,“在教法文时,有时忽然讲起德语来”(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版)。  1922年,茅盾与创造社打笔仗,其中论争得比较多的是翻译问题。“它在客观上也还是起了一点作用,例如刺激了大家去学好外文,去努力提高译品的质量等。”茅盾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几个同事专门找了老师,每周学三晚外语。他们发愤学习的外文主要是日文、德文和法文三种。茅盾主攻的是日文和德文,“可惜后来别的社会活动多了,不能坚持”。  他弟弟沈泽民准备到同济大学去学德文。那么,沈泽民后来去同济学德文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1个月之后(8月3日),茅盾给周作人的信的*后写道:“再有一事渎神:舍弟本拟于下半年进上海之同济预科,现在听说此科并非专为预备德文而设,乃为预备人同济本科而设,故其中有物理化学算术等科,仍很注重。泽民只在读文字,进去不上算。故拟改人北大的德文班。不知此班能否旁听?每星期科目如何?敢请先生便示一二,至为感激。”  同济预科德文班不是专门的德文进修班,还要学数理化。沈泽民拟改入北大德文班,而不去同济德文班,是因为他怵数理化吗?不是的,他曾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河海大学(原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水利工程专业,数理化本是他的强项。但他志不在此,他更喜欢文科,想要干革命。当时,*先进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著都是用德文写的。因此,他想学德文的动机是能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正如研究沈氏兄弟卓有成就的钟桂松先生所指出的:“沈泽民主要是想通过学习德文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是为了从原著中学习理论,所以沈泽民不想浪费时间去同济大学按部就班学德文。”  茅盾委托周作人帮忙,争取让沈泽民去北大德文班旁听。那么,沈泽民如愿以偿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是周作人不帮忙,而是情况不合适。周作人收到茅盾8月3日书信的当天(8月6日)正在香山碧云寺养病,但他立刻就抱病代为打听情况。他了解的结果大概是:当时北大德文班没有*初级的课程,沈泽民必须要有一定的德文程度,才能听得懂、跟得上。第二天,周作人就给茅盾回信,说明了他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因此,茅盾在8月11日又给周作人写信说:“今得七日手书,敬悉一是。舍弟德文一无程度,大概不能人德文系旁听,只可先人英文系,随后再到德文系旁听(如此办法,应否先向顾孟余先生一说否,请先生酌示)。唯文凭一层颇为难,因舍弟从未正式读完一个学校,河海工程只差三个月,故亦没有毕业文凭;不知能否通融。大概下半年总得进个学堂,强制的振振精神。”  茅盾晚年回忆:1921年二三月间,泽民给茅盾写信说“他思想变动,渴欲研究政治,越来越觉得桥梁建筑、公路工程等功课,枯噪乏味,听不进去了,所以他想中途辍学”。茅盾当然回信竭力劝阻。但5月份的一天,沈泽民没有经过哥哥的同意,从南京来到上海,死活不愿回河海去上学了,所以茅盾说“河海工程只差三个月,故亦没有毕业文凭”。  那么沈泽民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急着要学德语的呢?  “1921年二三月间”这个时间应该是茅盾记错了。据茅盾的回忆,当年5月末一天,泽民从南京突然到上海,当年“7月初去日本,在东京住了半年,学习日文……”茅盾对年份的回忆有误差。  沈泽民去日本的时间是在1920年7月。在钟桂松著《沈泽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中说:“沈泽民和张闻天一起,1920年7月14日,东渡日本,来到东京。”“1921年1月,沈泽民与张闻天毅然告别东洋,又一起回到上海,住上海南成都路新乐里177号。”沈泽民和张闻天是河海工程学校的同窗好友,两人同去日本又同回。另见陆米强《新征集的张闻天等人早年在上海合影原照》:“于是张闻天就在1920年7月前往日本东京去读书学日语,并自学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1921年3月,他又回国移居杭州潜心读书写作。”这个说法与钟桂松的基本吻合,只是回国月份差了两个月。  ……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作者简介

  北塔,祖籍浙江,生于江苏,居于北京,已出版诗集《滚石有苔》《巨蟒紧抱街衢》,学术专著《照亮自身的深渊——北塔诗学文选》和译著《八堂课》等约三十种,有作品曾被译成十多种外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