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作者:纪建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6.0(7.5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182577
  • 条形码:9787520182577 ; 978-7-5201-825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既涉及清末民初以来处于中国比较文学萌蘖期的早期经典之作,又以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文学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时期为主要考察对象。 全书共九章。总体而言,分为上下两篇。前五章为上篇,后四章为下篇。**部分为绪论,首先说明写作目的、讨论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然后揭示本书考察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问题域。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就是泛指20世纪以来在我国产生的广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而言。本书既有关于比较文学的个案研究,又有整体述评;既有对比较文学热点问题的质疑与回应,又有方法论问题的批评与建构。本书的研究,既涉及清末民初以来我国比较文学萌蘖期的早期经典之作,又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文学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时期为主要考察对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所存在的问题做一整体的观察与省思,以有利于未来我国比较文学走向更好的前途。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目录

绪论
  关于现代中国比较文学
  “三代学人”与“三个阶段”的整体观
  关于年度报告、双年度报告与英文报告
上篇 重心发散与多元竞艳格局下的中国比较文学
**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刻在“石碑”上的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任重道远的复兴之路
第二章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四十年学科方法论整体观
  “影响研究的神话化”与“平行研究的妖魔化”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关系新论
  迈向全球比较文学的第三阶段
第三章 王国维与中国比较文学
  从王国维的学术进路看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
  王国维与中国比较文学方法论建构
第四章 廓清横亘于“中国学派”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证伪”还是“伪证”?小心规避“中心主义”陷阱
  先做史学家,还是先做理论家?
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从20世纪9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两个专题谈起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透过争议见历史
  外国文学研究方向与方法探讨:永远在路上的拷问与挑战
  迈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应该更进一步吗?
下篇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新动向(2013-2018)
第六章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3)
  学术活动:凸显愈益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与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
  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文学人类学: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
  比较诗学:世界性与民族性
  汉学与华文文学:走向国际的中国人文研究
  翻译研究: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跨学科研究:以宗教与文学为线索
第七章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
  学术活动:凸显国际化的学术对话优势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与比较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
  比较诗学
  国际中国人文研究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跨学科研究
第八章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双年度报告(2015-2016)
  学术活动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与比较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
  比较诗学
  国际中国人文研究
  翻译研究
  跨学科研究
第九章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双年度报告(2017-2018)
  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学术活动与专著出版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比较诗学
  文学人类学与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
  国际汉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翻译研究
  跨学科研究
  双年度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向
附录 The Thirty-Year Renaissance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后记
展开全部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节选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些分类方法都与四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史结合在一起,将类型划分与学科的发展脉络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把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纳入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然而,无论怎样操作,都难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划分上的困难与混乱。很多时候这些分类看起来让人非常困惑,造成这种分类困难或者说分类混乱的原因是什么?今天造成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两者疏离的这种划分标准,究竟是属于学派之分还是类型之分?《比较文学原理新编》随后给出的解释是,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与按照某一倾向性的标准硬性分类之间存有的逻辑矛盾是造成类型划分混乱的关键所在。《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还进一步建议应和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一样,从“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原则来考虑将类型问题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重点关注各种类型及其组合的“学术价值和生命力”①。这实际上是回避了比较文学的类型划分这个“麻烦”。但结合本章之前的论述,我们或许应将此问题的讨论引向考察混乱背后的根源:那就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在类型划分中的地位问题。  研究类型这种划分操作的背后潜藏着一个问题:学界把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并举讨论的时候,一般是把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放在同一个语境而言的,正如上文所述,从国际比较文学学科史来看,比较文学在研究类型上的这种二分更多的是法美学派之争的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起双方开始努力弥合分歧与修正自身不足,横亘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接受研究、形象学、比较诗学等新的研究相继兴起就是两种研究类型互相结合的体现。这里仅以接受研究为例。“接受理论”和阐释学兴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有鉴于影响研究过于强调因果关联的机械考察,或者过分重视不同民族作家或作品间的相互关系的发掘,而忽略了作家、作品对跨越民族的广大读者的接受乃至参与作用的考察,有学者甚至倡导用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来替代受到批评的影响研究,或者把接受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第四种类型。这种在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阐释读者的创造性活动,凸显出来的正是接受研究连接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间性特征。实际上,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四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也提醒我们,不仅要注意考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还要重视考察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及其意义。这里以阐发研究为代表范式从四个方面稍加说明。  **,无疑地,中西文化异质的现实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跨文化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阐发研究,它特别适合系统迥异的两种文明间的平行研究。  第二,无论是单向阐发,还是双向阐发,这种跨越中西两大异质文明的比较研究很难讲是纯粹属于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它看起来更多是一种在发生了影响之后所进行的平行研究,本章上节的论述也多证明了这一点。正是阐发研究的这种间性特征把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有效串联起来,体现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两大研究类型之间不是截然二分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阐发研究的包容性也很强。如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类型的归属中长期以来也处在一个不清不楚的位置上,有人认为跨学科研究属于平行研究,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并列的科际整合研究等。而实际上,跨学科研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来阐释文学现象的尝试,在学理性上归属于阐发研究无疑*为合理。  ……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1977 年生,比较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同时兼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召集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2017 年度上海市浦江学者,兼任期刊《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原理与方法,已完成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明中西上帝观研究”等。出版专著一部,已在《学术月刊》《中国比较文学》《史林》《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转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