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语音史考论

语音史考论

作者:刘晓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57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12.0(7.0折) 定价  ¥1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语音史考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2004896
  • 条形码:9787572004896 ; 978-7-5720-048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语音史考论 内容简介

全部入编论文根据其内容,分为五个单元:单元“通论”,是针对语音史的以理论探索为主的一组论文,共有7篇。这组论文涵盖汉语语音史和语音学术史两个方面。自第二单元到第五单元,全部都是考察具体问题的文章,大都偏重于考证,所以统归为“考”类。分四个单元:“叶音考”“字音考”“通语音考”和“历史方音考”。“叶音考”共收入12篇文章,占比重优选。这是一组有关宋代叶音现象研究的系列论文,从历史源流、分布与表现、社会文化传承、法理基础等各个方面展开对宋代叶音的多方面研究,发掘新的历史事实,揭示其文化背景及社会基础,突破传统的古音学叶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下面三点:“字音考”,是考证具体字音或词语之历史语音及其语音演变的论文,共4篇。“通语音考”收文章8篇,包含两个论题。一是考论近代语音史的南宋时代通语语音,一是讨论元明时代通语语音中的人声问题。“历史方音考”,共收3篇论文。

语音史考论 目录

**单元 通论 汉语语音史的时空维度——对汉语语音史研究历史的反思 历史方言研究的本体与特征问题 历史方音的文献研究方法论 朱熹的古音学 程朱二氏“四声互用”说考源 唐宋近体诗借韵的语音依据与语料价值 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 第二单元 叶音考 唐宋叶音异同说 元祐新制与宋代叶韵 试论宋代诗人诗歌创作叶音及其语音根据 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 朱熹吴械毛诗音叶异同考 论朱熹《诗集传》叶音对吴械《毛诗补音》的改订 朱熹叶音本意考 重新认识宋人叶音 《诗集传》音释的二音二叶同注例 《诗集传》叶音之音义错位现象——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一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诗集传》变调叶音考 第三单元 字音考 《广韵》又音考误 从《广韵》又音看古代的语流音变 “雨,羽也”音训语源辨正 “□(特殊字)”字音义考 第四单元 通语音考 朱熹《诗集传》韵系新论 朱熹音叶全浊清化再论 从朱熹音叶看南宋通语声母 论朱熹音叶中平分阴阳的隐性取音倾向 朱熹语音浊上变去字次考 从朱熹音叶看南宋通语浊上归去的进程 从《四声通解》译注《中原音韵》看早期官话人声 从《四声通解》今俗音看明代前期官话入声 第五单元 历史方音考 中古以来的南北方言试说 毛氏父子吴音补证 试论宋代巴蜀方言与现代四川方言的关系——兼谈文献考证的一个重要功用:追寻失落的方言 后记
展开全部

语音史考论 节选

一、 语音史:历史分期与时代音系 汉语语音史是伴随着古音的探讨与研究而发生的。从东汉诂经之儒偶尔提及某字“古读”,到宋儒以叶音的方式探求字音古韵,到明清学者基于“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思想、考论古韵系及其声调与古声纽,“古音系”构架趋于明朗。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学者们大概都把他们研究的对象笼统地称作“古音”,延续千有余年。清中叶以后,随着古音研究领域的逐步拓展和研究对象的细化,当不同时代的语音渐见揭示,“古音”的内涵一再刷新之时,混沌的原始称谓“古音”便变得越来越左支右绌,颇难切题,不敷于用了魏建功(1996:1)“开宗明义”云:“历来讲‘音韵沿革’的习惯,以《切韵》而后的音称为‘今音’,‘切韵’以上没有依音排列成书的叫‘古音’。古音的范围且狭小到‘三代’的时候,……现在所谓‘古音’的意思得稍微改正一下:凡是在今日国音以前的音韵的研究皆属于‘古音系’中。”今按,魏氏此说,承自钱玄同,钱氏《国音沿革六讲》中讲到汉语语音之变迁划分六期时云:“**期的音,以前的人都称他为‘古音’。但是就现在讲起来,不但**期的音是古音,那第二、三、四、五期的音,也一律都是古音。”(《钱玄同文集》第五卷,1999:63)。学者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周秦而下迄今凡三千余年,其间“古音”绝非囫囵一团。与他们的前辈大为不同的是,此后的研究者再要考究古音,首先就必须明确自己研究的“古音”是什么时代的音:周秦音,汉魏音,还是唐宋音等等。亦即曰:明确自己研究对象的时代,此乃当今**要务。当古音的研究必须面对所探讨对象的历史定位,从而使得古音分期势在必行之时,“语音史”也就呼之欲出了。显然,正是在“古今音变”思想的指导下,古音研究的逐渐系统化与精密化催生了汉语语音史。 传统看法是,汉语语音史是以汉语文献语言中存留的语音遗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并追寻汉语语音的历史状况与演变的学问。按照“史”的思维,必然要特别关注其时间维度。对这些“过去时代”的语音进行分期,依时代分而论之,无疑是语音史的**内容,也是主要任务。事实上,整个语音史的分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逐渐精密,出现了初始的两分法,即简单分语音史为“古音”“今音”两段,而至三分、四分以至更多的分期。无论分为多少历史分期,都是从时间维度作出的划分,大概经历了由粗疏至精细的过程。 简单回顾一下古音研究史,就可以看到,*初“古、今”两段的划分似乎是在不经意之间渐次形成的。当唐宋学者们将“古音”与“今音”相提并论的时候,语音史的二段划分大概就粗具雏形了。对二分法比较明确的表述初见于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总目》。这部“考镜源流,辩章学术”的鸿篇巨著,梳理古今韵书的源流类目曰:“韵书为小学之一类,而一类之中又自分三类。曰今韵,曰古韵,曰等韵也。本各自一家之学。”明确地将历代韵书,除论音理的“等韵”之外,全部分列为“古韵”“今韵”,“通以时代次之”引文均见《四库全书总目》369页下栏,中华书局缩印本,1965年第1版,1995年北京第6次印刷。,大概韵书(按,此特指《切韵》)产生以前的韵称为古韵,韵书产生以后的韵为今韵,相当于以隋唐之交的时代为界分语音史为两段。 “两分”显然过于含糊笼统,故后人屡有增补修订,使之趋于精密,但无论怎样后出转精,“以时代次之”则从未改变。姑且不论清儒柴绍炳、毛先舒等人的“三古说”参毛先舒《韵学通指》(《四库存目》经部第217册)柴绍炳《柴氏古韵通》(《续修四库全书》第244册),如柴氏说:“秦汉以上,是为远古。魏晋以来,便称中叶。隋唐而后,直云叔末”(23页)。又云:“音韵所施,宜差三古。”(29页),江永的周秦、汉魏六朝、唐宋的设想江永《古韵标准·例言》:“三百篇者,古音之丛……以诗为主,经传骚子为证,诗未用而古今韵异者,采它书附益之。标准既定,由是可考古人韵语,剔其异同,又可考屈宋辞赋,汉魏六朝、唐宋诸家有韵之文。审其流变,断其是非。视夫泛滥群言,茫无折衷,概以后世淆讹之韵为古韵者,不有间乎!”(3页,中华书局,1982年),还是段玉裁的唐虞三代周秦汉初、汉武之后与汉末、魏晋六朝隋段玉裁《六书音均表》表一“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云:“概曰古不同今,尚皮傅之说也。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洎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816页,中华书局,1981年)的时代迁移诸说,就是现代语言学家所作的划分,也是如此。1918年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分所谓“字音的变迁”为6期钱玄同《文字学音篇》**章说“古今字音,变迁甚多。试就可考者言之,可分为六期”(《钱玄同文集》第五卷,1999:6)。,这是现代语言学家的**个完备的汉语语音史历史分期,影响深远。其后罗常培在《中国音韵学导论》中沿用此分期,仅作名称的修订。若干年后,魏建功在《古音系研究》(初版于1934年)中又作扩展,分语音史为7个时期。魏书“开宗明义”宣告三点“声白”:一,“古音系”的“古”不但指三代,应当是今日国音以前的音韵研究都属于“古音”(按,此说将宋儒以至四库提要所说的“今音”归为古音的范畴,此说承自钱玄同);二,在这个时段中的“凡是中国语言文字所表示的音的内容都是古音系研究的东西”(按,此即概述研究材料:“中国语言文字”,“语言”即现代方言与民族语言、“文字”即文献语言,同时表明古音系属于语言史的范畴);三,“古音系研究”必须说明“如何担负完成中国语音语言史工作使命”(按,此指明该书写作目的:研究语言史语音史的方法论)。《古音系研究》综合考察传统与现代学者关于古音系研究的学说,全面深入地探讨语音史研究的方法论,从理论上论述了古音研究的性质,虽然大大扩展了古音研究对象、范围或材料,但强调的仍是时间差异。魏氏7个时代的语音虽未具体描述,但不难看出,每一时代都有一个属于其时代的“古音系”。此后不久,汉语语音史著作渐次面世,据何九盈2003年统计,累计已达9种。9种著述无不依据时代先后设立其框架,似可统称为“一线式”体制。比如王力晚年所著《汉语语音史》(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初版)设立了9个语音分期,这部“九点一线式”的大著是所有已面世的“语音史”参何九盈(2003)。分期体系中分得*多的。9个音系中第9个是现代音系,其余8个时代各有一个单独的音系,它们以时代先后串联起汉语语音史。 迄今为止,已经面世的语音史著作,无论怎么架构,都必有分期;无论怎么分期,每一时代都只有一个音系。看从宋儒到清儒,民国以至于今的古音学家,没有哪一个不把通过《诗经》用韵、《说文》谐声系统考出的历史语音直呼为古音系(或上古音系、周秦音系),推展至其他时代亦然,如中古音系、近代音系或两汉音系、魏晋音系等等,就可以知道这些从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语料归纳出来的音系直接都被冠予了它所在时代的名称。我们姑且将这种以时代或历史分期为标志的音系统称为“时代音系”。现有的汉语语音史诸论著大概都由时代音系依时间顺序连缀而成,时代音系在语音史中举足轻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时代音系”支撑并构建起了现有的语音史大厦。 二、 包蕴性:空间维度的忽略及其原因 在现有汉语语音史构架中起支撑作用的“时代音系”,充分展现了汉语历史语音在时间维度上纵向的状貌及演变与发展。然而,在突出强调历史语音的时间差异与变化的时候,是不是对其横向的空间差异有所忽略?我们不得不指出,语音史在通过“时代音系”告诉我们某一时代语音的历史状貌时,还隐含着另外一条信息,即:时代音系是单一音系。这条看似平淡无奇的潜信息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当我们将单一音系定格于特定的时代框架之内时,它就会与“唯一性”作逻辑关联。也就是说,当某音系被冠以某时代之名的时候,除了字面上表明它属于该时代以外,还暗示了该时代的语音仅此一系或该音系是该时代唯一音系的意思。比如将从《诗经》押韵中归纳的音系囫囵地称为上古音系,实际上就是暗示它们是上古时代的唯一的音系,其他的时代音系也可作如是观。可见,时代音系以时代作为冠名的同时,随之衍生了一个逻辑外延上周延的印象。这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式的立论,自然会蕴含时代音系对时代语音的全包容关系,使该音系具有了包蕴性,而被寄予厚望,赋予了解释整个时代语音的重任。 所谓“包蕴性”实质上体现了时代音系对于共时层面语音内部差异的忽略。毫无疑问,汉语*显著的共时差异就是方言。我们知道,某一历史时期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阶段,但立足于某时点,进入该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幅员广阔的面。正如南北朝时大儒颜之推所指出的:“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语见《音辞篇》,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3页。在九州大地,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复杂的方言差异,恐怕是谁也不能否定的。汉语方言的差异自古而然,无时不在。现代学者调查现代汉语的实际语音,无不标明其调查的区域,以指明其空间区域特征或差异,就算是普通话的基础方音北京音也不例外。为什么到了历史语音中空间上的差异不见了?为什么只有一个音系包打天下?在语音史中,不论什么时代都只有一个音系,看不见其共时层面的空间差异,对语音史空间维度的忽略与汉语史的实际不相吻合,也与前人研究汉语的历史不相吻合。 汉语研究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先辈对“方言”的认识与研究比对“古音”的认识与研究时间更早。先秦文献上零星的记述不论,仅扬雄《方言》就足以证明,大面积的方言调查、记述与研究*迟在西汉就已出现,东汉以后又得到扩展。从东汉诸儒诂经开始,训诂家往往运用方俗语词疏通经文;魏晋时代“音韵锋出”之时,也是“各有土风”颜之推《音辞篇》中语,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473页。的,可见古代的音韵学家也有记述方音的传统。可是,为什么到了古音研究中就被忽略?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语音史研究者都如此一致地确定一个时代只有一个音系?这种研究取向“下意识”的确立,而且还能长期维持,一定有其原因。笔者以为,或许与古音研究的目的与材料有关。

语音史考论 作者简介

刘晓南,湖南平江人,1957年7月生,文学博士。曾在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古籍所汉语言文字学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汉语史、音韵学,研究领域为语音史、历史方言学。出版学术专著《宋代闽音考》(岳麓书社,1999)《汉语历史方言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宋代四川语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该书入选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编著研究生教材《汉语音韵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音韵学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均已结题。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学术兼职有学术期刊《古汉语研究》编委、副主编,学术集刊《中国语言学》编委。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库成员。2009年起,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