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教化与娱乐

教化与娱乐

作者:孙敏智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8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08.4(7.8折) 定价  ¥1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化与娱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4479
  • 条形码:9787520354479 ; 978-7-5203-544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化与娱乐 本书特色

《教化与娱乐:宋元戏文研究》基于博士论文做增补删定而成。全书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就宋元戏文的文学、艺术与文化价值做深入说明,同时推展探讨明清曲论的审美趋向,深入浅出地说明曲论中的复杂观点。  《教化与娱乐:宋元戏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提出“戏曲文化史”概念,结合乐制变化、蒙学传统、民间信仰状态来看戏曲文化的发展与变异。  全书特色诗主旨明确,论述有据,从理论层面辨析近代戏曲研究问题,有效修正既有对戏曲文化的模糊与错误认识,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教化与娱乐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博士论文做增补删定而成。全书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就宋元戏文的文学、艺术与文化价值做深入说明,同时推展探讨明清曲论的审美趋向,深入浅出地说明曲论中的复杂观点。本书的创新之处在提出“戏曲文化史”概念,结合乐制变化、蒙学传统、民间信仰状态来看戏曲文化的发展与变异。全书特色诗主旨明确,论述有据,从理论层面辨析近代戏曲研究问题,有效修正既有对戏曲文化的模糊与错误认识,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丰富精彩的内容也适合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有一定出版价值

教化与娱乐 目录

绪论
一 戏文的文本及其历史
二 诠释意图与戏曲史论述问题
三 解读戏曲文本与戏曲文化史研究

**章 “戏曲教化观”的形成与延展
一“寓教于乐”戏曲观的四个源头
(一)诗教中的“言志”
(二)《易》中的“人文化成”
(三)教化中的复古
(四)优伶讽谏传统
二 宋代乐制中的雅俗争论
三 宋代蒙书中的世俗教化
(一)《神童诗》
(二)《三字经》
(三)《童蒙须知》
四 宋元善书中的世俗教化
(一)三大善书
(二)人性本善,为善常乐
(三)起心动念,存善灭恶

第二章 戏文中的教化状态
一 以乐成教:关目、人物与创造性艺术手段
(一)戏曲情节研究的理论
(二)正面人物情节
(三)反面人物情节
(四)其他创造性艺术手段
二 人世中的伦理道德
(一)观以成教
(二)天生之仁爱本性
(三)忠孝两全理想
(四)基于信义的人际关系
三 戏中人的主体精神
(一)人的主体自觉
(二)精神自由的限度
四 世俗中的天理与通俗信仰
(一)鬼神感应中的命运预兆
(二)世俗天理中的人神交易
(三)以人道彰显天道

第三章 戏文的语言艺术
一 转鄙俗为雅妙的“本色观”
二 “本色”之法
三 文字传神的娱乐诉求
四 创造意境的语言艺术

第四章 戏文的接受与批评传统
一 明代文人的戏曲癖
二 明人建立的戏文批评传统
三 更深层的雅俗之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教化与娱乐 节选

  《教化与娱乐:宋元戏文研究》:  文人讨论,都本于内容而兼及艺术体制,即便沈德符重搬演,但“肉胜于骨”的说法又把艺术体制的问题导向了内容是否有益人心。搬演不该引人淫思,像《拜月亭》这种演好男儿坚定志向,不屈于奸邪、不惑于乱世而保全了人伦大义的戏,就是有“骨”的好作品。徐复祚说的风情,就是要解决脂粉与学问间的对立。他认为戏演人情,而文人雅士观察深入,体会深刻,自然于笔墨间展露深情,就不该以风教来压制脂粉。不过,脂粉过重仍不行,所以再结合教化人情来说风情。他要求“骨肉”匀称,也就是情不能灭、教化不可无的“中和说”,而《拜月亭》就是既有情又能教化人心的佳作。  明人论曲重情,戏中之情多表现在男女间的互动往来,后来《牡丹亭》等传奇更演人对爱情的追寻、失落与复得,爱情成为显而易见的戏曲特征。近代戏曲研究喜欢从爱情谈作品价值,不是没有原因。但曲论中的情不简单,详究戏曲内容便会发现戏台上的爱情很复杂。爱情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段,且它内含人伦纲常的稳定问题,如常以爱情来解读的《荆钗记》就是明证。  《荆钗记》在明代常为书坊刊刻,也是受欢迎的戏文。明人对此剧的关目曲调赞誉有加,吕天成说“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不易及”①。此剧对传奇的*大影响就在于以“荆钗”定剧名,并作为信物来推展爱情,与之同时的《鸳鸯被》杂剧也是一样②,之后昆曲《玉簪记》的玉簪、《涴纱记》的一缕溪纱及《桃花扇》的溅血宫扇都是如此。《荆钗记》与《鸳鸯被》的关目设计不同,信物的象征意义也就不同。鸳鸯被是男女双方因误会发生而互留的定情信物,体现了主角的自主性,但荆钗则是王十朋母与钱流行为子女立定婚约的信物,它的象征意义就不是自发性的、私密性的爱情,而是公开性的、伦理纲常的夫妻之情。之后传奇中的玉簪、溪纱、官扇、钗盒,性质上更近杂剧,是男女双方自定象征其爱情的物件。但是,传奇出自戏文,则信物之用与定戏名的方式仍与《荆钗记》有关。杂剧是侧面因素,更突出男女主角对爱情信念的坚持。  此外,《荆钗记》与《琵琶记》相同,套式结构和曲文已为典型,为明代中后期的创作所袭用。套式包含书斋自叹、闺训、劝试、辞别、赴试、途叹、游春游赏、宦途思忆、逼婚、遭贬、侍奉公婆、闺忆、逃难、封赠等。套式典型突出书生本色、功名利禄、青楼色彩,还有大量脱离戏情的庆赏文字。典型即程式化,伴随程式化而出的是愈加细腻的个体抒情。  李舜华说程式化的抒情削弱关目中的情理冲突,但此说经不起推敲。程式化的细腻抒情实际突出传统教化观,因为被演出的情是推进冲突的艺术手段,那不只是爱情,而是意在强化并解决情理冲突的人伦大情。人伦大情不是理学家讲的抽象思维,而是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也因此,程式化抒情并不如她以为的有碍于“世俗精神”的发展。其论是意识形态化的泛说,说明前中期的戏文有“近世精神”,但在官方乐教意识的压制下,再加上复古意识,结果新旧牵扯不清,“近世精神”因此迅速夭折。①“近世精神”说法来自“线性进步史观”,刻意突出近世的现代精神,而所谓的现代精神,讲的就是人的主体性,突出传统对人性的压制。这么谈问题,出自“俗文学”的引导:凡是“不近人情”“不表现人民心声”者,都是脱离人生、人性、人情的贵族文学,是应该被检讨并批评的糟粕。问题是,教化是否那么容易在娱乐中被剥离出来?被剥离出来的教化,是否真的脱离人民而与“近世精神”对立?  戏文演情,都在细腻抒情,而抒的是人真实感受到的人情,也因此,戏文在描述爱情上较薄弱,爱情并非叙事主体。即便《拜月亭》中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被突出,但爱情实际是使巧合与错认合理化的艺术手段,而陀满兴福与蒋瑞莲之间更缺乏明确的爱情。  ……

教化与娱乐 作者简介

  孙敏智(1976-),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学士,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艺术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研中国古典戏曲与戏剧社会学,于《汉学研究》《戏剧艺术》等同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