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武力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60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38.1(5.6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版权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急剧的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对外经济关系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如何认识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始终是新中国历史研究者的责任。 本书试图从新中国所肩负的工业化重任、发展经济的目标和途径,为之建立的制度和采取的政策等方面,来论述新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例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关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国内与国外的关系,按劳分配与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争取外援与对外援助的关系,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录

前 言

**篇 综合与改革开放

新中国历史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和辉煌成就

一以贯之 坚持走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中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均衡与均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第二篇 工业化与政府经济职能

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

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演变

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略论工业化过程中政府角色的适时转换

1949—2002 年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述评

第三篇 “三农”问题和城市化

农民意识·家庭经营·土地制度

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转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革命与改造:经济史视角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演变

试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复兴梦

1978—2000 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49—1978 年中国劳动力供求与城市化关系研究

第四篇 若干问题的思考

全球视野和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刍议

怎样认识新中国**个历史时期的国有经济

陈云对遏制投资饥渴的贡献

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宏观计划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从1956年前后农村自由市场兴衰看原有体制的局限

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思想的一次飞跃

后 记


展开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节选

新中国历史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 再过几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的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样看待我们走过的路?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回答,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此路不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宣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和政策的破产,日本成功的经验证明了中国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学习西方,还需要从制度上学习西方。随后掀起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则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仍然把持着政权和不愿意全面彻底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是在随后出现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双重危机压力下,清政府在1903年以后也不得不推行实质上是瓦解封建政权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在戊戌变法失败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虽然在资产阶级中对改变现有政治体制问题上始终存在着“革命”与“改良”的争论,但无论是主张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却是一致的。 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中国名义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这个政权却把持在带有封建性质的军阀手中,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曹锟贿选以及不断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黑暗到了极点,而巴黎和会成为分赃会议则进一步暴露出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这些都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制度。在这个背景下,俄国的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终促成孙中山“以俄为师”和国共合作。 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也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的时代。就南京国民政府来说,其目的还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这种目标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挤压: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旧势力的挤压,他们反对真正意义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二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数众多的工农的挤压,他们因贫困、甚至没有活路而对现政权严重不满,要求进行激烈的改革,例如迅速实行“耕者有其田”;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欧美绥靖政策的挤压,它们不能容许一个独立完整的中国存在,而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略和灭亡中国的野心,甚至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基本上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工农大众实行镇压,对帝国主义势力实行妥协,中国仍然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其独裁统治不仅遭到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和农民的反对,也遭到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对,因此在抗战胜利后爆发的内战中,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很快被中国共产党打败,被赶出大陆。历史*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 二、突破“贫困陷阱”: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使得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需要建立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现代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过百余年战乱、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资金非常匮乏。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内部积累为特点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战略的苏联创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新中国就具有了非常强的吸引力。 新中国成立时,一百多年的战乱、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以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使得中国本来就落后的经济更加衰弱。以旧中国*好的发展时期1931—1936年为例,其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依次为:104.1%和-4.1%,97.5%和2.5%,102.0%和-2.0%,109.1%和-9.1%,101.8%和-1.8%,94.0%和6.0%。这说明投资率极低,6年中甚至有4年为负数。因此,中国经济学界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探讨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时,几乎一致认为仅靠中国自己不能解决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匮乏问题。1949年,美国政府有关中国政策的白皮书也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7月30日关于送呈《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致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即说:“在形成现代中国之命运中,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个因素)是中国的人口,在18、19世纪增加了一倍,因此对于中国成为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近代史上)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个问题,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人口众多是基本国情之一,这决定了中国人均资源的相对稀少。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由来已久。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矛盾,形成农业的过度开发。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5.4167亿人口,其中4.8402亿是农民,靠传统农业吃饭,而当时中国的人均耕地仅2.65亩,人均粮食仅209公斤(毛粮),甚至低于清中期水平,尚不能解决温饱。 1953年中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资金和物资供给立即捉襟见肘,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办法是放慢工业发展速度,即由市场化配置资源,按照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先发展农业,再发展轻工业,*后大规模发展重工业。这在今天看也未尝不可,甚至从长期看可能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慢。但是当时条件下,一方面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很小,市场化的分配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和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的现实,中国又不能放慢工业化速度。第二种办法是尽可能地将剩余产品拿到国家手里,压低和平均分配消费品,并采取行政办法配置资源,使投资向重工业倾斜,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这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办法。因此,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柳暗花明: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道路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制度。但是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诞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于那些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的经济落后国家。因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本来应该由资本主义来完成的工业化,并且要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竞争,因此不得不实行赶超战略和提高内部积累率,即当年苏联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所说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这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利用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而建立起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当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建立起来后,虽然它具有保证国家安全(发展国防工业)、社会稳定和实现高积累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国际形势的缓和,这些优势就被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僵化和低效所抵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文革”结束后,改革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必然,问题只是改革的目标和步骤怎样确定,这种变革需要支付多大成本,如何顺利进行。 在20世纪后半期,苏联作为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对内没有解决好三个问题: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导致了经济衰退和党脱离人民;在对外方面,也没有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苏分裂),二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冷战),三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侵略阿富汗)。因此苏联内外交困,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来说,一开始是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弊病的纠正。这种纠正是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和诱导:一是开眼看世界感到落后的压力,二是人民生活贫困的压力,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己的经验教训和整个世界市场化趋势。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是建立在两个重要认识转变基础之上的。一是对社会主义的判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和重新界定,使一切阻碍改革开放的论点都失去了合理性。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文革”错误的反思这个大背景。二是对战争问题的认识: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正是根据上述两个重要认识和判断,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世界主流,不仅认识到国内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是长期的,而且认识到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也将是长期的。这才使得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经济转型与和平崛起。 四、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在拥有13亿人口和人均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200美元,达到了今天的8000多美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货物贸易额居世界**,制造业产值居世界**,外汇储备世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4%提高到接近14%。2014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由自古以来的被动开放转变为1978年以后的主动向西方世界开放的基础上,**次提出自东向西开拓交流通道和惠及沿途国家,这标志着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的历史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自西方向东方传播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自从17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兴起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世界的潮头,并担负起引领世界发展的历史责任。20世纪的苏联作为世界**个社会主义大国失败了,21世纪的中国作为世界*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不仅要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还面临着回答和解决资本主义世界正面临的难题,日前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即显示出中国有这个信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还应该看到这*后冲刺的30多年里,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达到目标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有很多困难。 从经济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双中高”目标,如何从世界产业链条中的第三梯队上升到第二梯队,以及在创新能力上与美国比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解决“贫富分化”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中国能否提出解决办法并为全球提供榜样,*终决定着社会主义能否复兴。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在城乡关系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以及如何完善民主政治并充分显示出比西方民主政治更具优势方面,都存在一些难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由此带动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总之,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并愈演愈烈,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而社会主义彻底取代资本主义,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根本上和全球来看,一方面是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真正掌握和驾驭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中国今天的发展就是在创造这些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国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是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国可以发扬光大社会主义,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定力。 [原载《北京日报》2016年9月26日第13版《理论周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武力,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正局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主编),《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6)》(主编),《中国经济运行分析(1953—1957)》(主编),《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与经验》(主编),《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独著),《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研究》(独著),《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演变背景研究》(独著)。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等集体项目的组织和统稿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