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作者:朱浒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所属丛书: 百年清史研究史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07.3(7.2折) 定价  ¥1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116310
  • 条形码:9787300116310 ; 978-7-300-11631-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清代经济史跨越古代和近代,并且晚清时期更增加了大量古代经济史所未有的新内容,从而使其内容的丰富性远超历代。然而,如果不拘泥于过于细化的具体领域,而从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上来观察,则纷繁芜杂、数量庞大的清代经济史研究成果,其实大致不出三种范式的笼罩:其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指导下、以生产关系为基准的革命史范式,其二是以生产力为指归的现代化范式,其三则可以称为是以内部视角为指引的“中国中心观”范式。这三种范式虽然兴起有先后,但在研究实践上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也不意味着后起者一定优于先起者。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目录

导言 清代经济史研究的范式与范式转换

**章 清代经济史研究的发端及其早期发展
**节 清代经济史研究的发端问题再考察
第二节 社会史论战时期的清代经济史研究
第三节 全面抗战后清代经济史研究的进展

第二章 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清代经济史研究
**节 封建经济论
第二节 资本主义萌芽论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论

第三章 现代化范式主导下的清代经济史研究
**节 市场经济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论
第三节 经济现代化论

第四章 “中国中心观”取向与清代经济史研究
**节 美国学界的“中国中心观”及其基本理路
第二节 中国学界对清代经济内在发展线索的追寻

余论 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经济社会史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节选

《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一)农业生产力状况  作为传统中国经济中*大的生产部门,农业自然成为“产业经济论”大力关注的领域。从本书第二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学界对于清代前期农业经济的探讨,一般侧重于土地关系、租佃关系等生产关系范畴的问题,而很少论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随着“生产力转向”的发生,传统中国的农业开始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看待,有关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营方式等属于生产力范畴的问题,才开始纷纷进入学界的视野。  有关清代前期的农业经济是否有所发展的问题,在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时代,很少被学界认真讨论。毕竟,按照当时通行的印象,处于封建经济晚期的清代农业不可能取得太大突破。况且,其在生产关系上的变动也*为微弱。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印象开始受到从生产力角度出发的挑战。如黄启臣便明确提出,“清代前期农业生产是否有所发展,这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在他看来,“清代前期的农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超过了历史的*高水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发展上”表现得*为明显,那就是“粮食作物种植空前扩大;生态农业,雏形出现;集约化程度提高,和商业性农业高度发展”,此后不久,薛国中更进一步提出,16-18世纪的中国农业“大大超过了同时期西方农业革命的内容,不仅农业生产技术有新的进步,产量增加,而且经营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故而“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农业革命’”。老一辈学者方行也指出,“清代前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比明代有较大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主要得力于复种、间种、套种多熟制的推广和农民耕作集约化”。在这里,“生产力转向”的影响显而易见。  这种以生产力为核心来评价清代前期农业经济发展态势的做法,很快在学界流行开来。这方面*显著的表现是,就连论述清代边疆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都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因素。关于东北地区,李令福在探讨农耕区的发展时,认为东北流人成为东北拓荒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和技术,大多从事开荒种地的生产活动”,以及“清代前期,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种植业刚开始发展,受自然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影响特大”。麻秀荣等论述清代鄂温克族农业发展的原因时着重指出,“在汉族农民先进的耕作技术的直接影响下”,在“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的主观意愿和生产积极性”的推动下,“农业*终成为其社会独立的经济部门”。关于新疆地区,华立在探讨乾隆以后以农业为重点的开发成效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基本生产活动的组织管理”,特别表现在着重强调“结合开屯兴垦的水土资源调查”、“组织兴办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和“服务于农业的商业、牧业、矿业措施”等。关于西南地区,秦和平在论述四川羌区农业发展时.认为“清代中叶以来,由于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进推广,农业效益的提高”,才“导致我国西南部分山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生转变,农业取代畜牧而成为社会的主体经济”。方慧在论述清代前期西南边疆农业的发展时,指出这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等方面,表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无论是从技术、品种、产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段超也表示,自“改土归流以后,由于土家族地区劳动力大量增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以及清政府推行一系列发展生产的积极措施,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得以全面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于清代农业发展的表达,日渐压倒了那种移植封建生产关系的说法。  有关生产条件方面的问题,是探讨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思维导向下,学界对清代农业生产的各项条件进行了日益细致的考察。这方面成果较为集中的**个主题,是清代农田水利建设问题。较早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学者是张建民,他在1987年就明确提出,明清时期江汉——洞庭湖区的堤垸作为一种特定的水利形式,“它的兴起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土、水利、粮食生产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国雄之后进一步提出,“垸田是长江中游两湖平原的水乡沼泽地区广泛分布的高产水利田”,而“其全面迅速发展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表现得*为突出的时期,是在明清两朝”。向来发达的江南地区的农田水利当然也较早就为学界所注意。汪家伦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兴起了围垦活动,垸田、圩田等水利形式得到普遍应用,“为稻作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地,促进了新的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盛”。熊元斌强调,江浙地区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为发达地区,是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分不开的”,而清代“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当时农田水利正常的机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吴滔也指出,明清时期的江南“正是由于圩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使得圩岸的管理“与塘长制、圩长制相配合,结成一种以圩田网络为基本纽带的农村社会组织——‘乡圩’”。其他地区的农田水利状况,也相继纷纷得到了探讨。如蓝勇发现,“清代三峡地区的山地垦殖运动是在四川水田运动风潮下进行的,故三峡地区水利灌溉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朱浒,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史所所长,第六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清史研究》《历史评论》《河北学刊》编委。主要致力于中国灾害史、晚清史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代表著作有《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过: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另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