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作者:张煦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6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07.6(7.8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6175
  • 条形码:9787520366175 ; 978-7-5203-661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本书特色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以俄罗斯20世纪20年代文学进程中的两大趋势——体裁转型和思潮变更——为主线,选取散文作家卡维林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实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将其放置于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的创作整体中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历史批评、艺术本体批评和接受反应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分析了包括卡维林在内的谢拉皮翁兄弟20年代的实验性创作,并对其中与主流文学问题相呼应的诗学特征予以了较为深入的阐释,旨在建立作家、团体与时代之间关系的嵌套式模型,从而为理解和复现相类似的文学现象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继白银时代之后俄罗斯文学目前又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复兴”。位于这一股强劲的文学实验飓风中心的是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他们在小说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反映了当时文学进程中的种种复杂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主体部分围绕“传承与革新”的主题,从传承的历史语境、传承的文学密码以及革新的理论准备、革新的艺术实践这几个方面入手,对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二十年代的文学探索做了较为完整而深入的分析,重点在于优选限度地揭示文学实验表象下盘根错节的源流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可能性后果。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20年代文学转型语境下的“谢拉皮翁兄弟”
**节 “谢拉皮翁兄弟”与20年代文学转型
第二节 卡维林与“谢拉皮翁兄弟”

第二章 来自前辈的启示:文学探索的源头
**节 奥陀耶夫斯基——相同境遇造就的导师
第二节 从列米佐夫的“猿猴议会”到“谢拉皮翁兄弟”神话
第三节 扎米亚京的大衣之下

第三章 “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实验与科学幻想
**节 幻想题材与中小型体裁的结合
第二节 “谢拉皮翁兄弟”作品的幻想性
第三节 文明与野蛮:“谢拉皮翁兄弟”创作中的野兽主题

第四章 继承与突破:卡维林的短篇小说实验
**节 折中还是创新:卡维林20年代文学探索的性质
第二节 奥陀耶夫斯基的“人偶”主题在卡维林创作中的延续
第三节 炼金术与科学实验:试论卡维林作品中的幻想与科学
第四节 卡维林文学作品中的跨界实验
第五节 《匪巢末日》:平行线的*终交汇

第五章 对立与转化:“谢拉皮翁兄弟”其他成员的文学探索
**节 装饰散文倾向与情节小说的建构
第二节 去自传化写作与作者身份的确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节选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马克·斯洛宁认为“谢拉皮翁兄弟”的主要贡献是“风格上的创新、幻想和以一种独特的,并经常是怪诞的方式来表现革命中的事件”,并且指出“这个团体的大部分成员都在复杂的情节、故事结构,以及新颖的结局上面做实验(他们发现特别喜爱欧·亨利那种*后的曲折笔法)”,比如费定、尼基京和卡维林①。此处马克·斯洛宁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说表征),但却限于体裁(原著为文学断代史)或其他种种原因并未深入展开:如果我们说某个作家善用幻想或怪诞手法,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因为与其创作的风格和个性相关;然而一旦将这一特征扩散至整个文学团体,“作家的个性和创作风格”问题就上升到了整个团体的诗学特征和创作准则层面,也即是说,一般而言,只有在某种创作手法被绝大部分团体成员认同并内化为创作准则的情况下,才可以被认为具有普适性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谢拉皮翁兄弟”的案例具有特殊性:没有任何一篇宣言式的作品明确指出“幻想风格和怪诞手法”将要成为其共同的诗学原则,而该团体诞生的初衷也并不能追溯到成员们对幻想题材的一致兴趣。于是,问题出现了:为何审美趣味各异的谢拉皮翁兄弟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创作中注入幻想性元素?这一趋势究竟源自外部文学大语境的影响还是该团体作为一个有机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后,这种借鉴了外国成功经验的实验性尝试是否衍生出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新的元素?  如果以“幻想”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含义为基点进行延展,我们便有望获得上述问题的答案。  C.S.路易斯认为白日梦患者“会假想出一整个世界,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自己则在此世界之外,一旦抵达这一步,幻梦之外的东西开始活动:就开始了建构( construction)、创造(invention),一言以蔽之,‘虚构’(fiction)”①。可见幻想的**个含义与创造力和想象力相关,从广义上而言,几乎等同于“创作想象”或是“文学虚构”,被认为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高尔基就曾指出:“如果没有‘虚构’,艺术性是不可能有的,不存在的。”费定也坦言:“在六十个印张里面,我估计‘虚构’和‘事实’的比例是九十八比二。”②不可否认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题在谢拉皮翁兄弟(尤其是卡维林)的作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代替人物成为故事的主角(关于这一点将在本书第四章中有详细的阐述)。然而,在这一意义层面上探讨谢拉皮翁兄弟创作中的幻想性因素并无多大裨益,因为这显然冲淡了其作品的特殊性,并使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混同起来。除此以外,还存在对幻想**层含义的狭义上理解,即一种猜测性的认知,通常体现在科幻作品当中,如凡尔纳虚构出来的未来科技成果,扎米亚京、奥威尔对乌托邦世界的构想都属此列。在前一小节中我们较为仔细地探讨了科幻小说的出现对于幻想题材创作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简单说来就是奇迹发生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不可思议的魔法瞬间被高科技世界里符合逻辑的一连串事件所取代,随之改变的是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由主要变为次要)及其性格发展的完善程度。在此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幻想作品中人与奇异力量(包括魔法和科技)的关系做进一步的阐释,旨在澄清幻想题材在20世纪初期的特殊吸引力。  ……

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研究 作者简介

  张煦,女,1987年生,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两次公派留学俄罗斯,先后在莫斯科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师范大学的语文系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进程以及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已在《中国比较文学》《俄罗斯文艺》《中国俄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动态》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后期基金资助的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一项、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的青年课题一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