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9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0(6.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版权信息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内容简介

李梴,字健斋,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江西南丰人,为江西历目前十大名医之一,著有《医学入门》,学术影响深远。李梃将养生之道归于平易,强调保养之道存乎心,饮食起居须有节。李梃重视脏腑理论,对脏腑属性、“五脏穿凿”之说等深有体会,提出五脏互涵、邪自互人的观点,总结脏腑的证治规律;临床重视脉诊,崇尚上古诊法,专立妇人脉法;提倡针道之说,总结子午八法和神针大要;基于临床实践,总结杂病诊治提纲;在本草学方面,突出药性,强调配伍,类分本草等,均颇具特色。《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内容包括李梃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著作简介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二、学术特色
(一)阐释脏腑
(二)类分药物
(三)总结食疗
(四)解释方名
(五)注重养生
(六)记载医家
(七)习医规范

临证经验
一、诊断要略
(一)观形、察色、问证
(二)诊脉
二、针灸方法
(一)选针用穴
(二)针刺应用
(三)针灸禁忌
三、妇科病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瘕瘕
(四)胎前病
(五)临产
(六)产后病
四、儿科病
(一)诊断方法
(二)乳子调护
(三)常见病
五、外科病
(一)脑颈部
(二)手部
(三)胸腹部
(四)背腰部
(五)臀腿部
(六)足膝部
(七)遍身部
六、内科病
(一)便秘
(二)胸痹心痛
(三)腹痛
(四)呃逆
(五)痹证
(六)痞满
(七)中风
(八)痢疾
(九)水肿
(十)鼓胀
(十一)胁痛
(十二)腰痛
(十三)咳嗽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后世发挥
(一)心胆相通
(二)肝与大肠相通
(三)脾与小肠相通
(四)肺与膀胱相通
(五)肾与三焦相通
三、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一、学术渊源  李梴撰写《医学入门》,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并在此书的基础上,遍采诸家学说,辅以自己的认识。  一是补充各家之说,如朱丹溪、张仲景、刘完素、危亦林、陶华等各家学说。  二是分类编纂,将全书分为经络、脏腑、针灸、本草、杂病、伤寒、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内科病等几部分论述。《医学入门》中,在归纳历代医家时,按《医林史传》《外传》及《原医图赞》而类编。脏腑论源自《内经》《难经》。如其在脏腑章节中说:“观《素》《难》所论脏腑,分阴分阳,而脾胃其中之太极矣乎!”本草一章的观点,源自《释药》《大观》《尔雅》《博物志》。如其在阐述菊花时说:“《尔雅》云:鞠如聚金不落。花,萼也,后凡言花者,仿此,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主诸风湿痹,腰痛去来,四肢游风,皮肤死肌。治头风眩痛,两目欲脱泪出。去翳养血,明目要剂也。又宽胸膈烦热,止心痛。”其论述玄明粉时指出,《释药》云:“玄门中多用之。以明莹者为上,太阴之精华,水之子也,阴中有阳之药也。”  三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李梃撰写《医学入门》,博采诸家之说于前,而附以己意断之于后,故书中之论,皆有所本。如论经络,则本《明堂孔穴》;论运气.则据《素问》《灵枢》及各家名言;论脏腑,则遵《素问》《难经》,兼采华佗《内照》等书;论形色脉诀,则从《素问》《难经》《医经小学》《脉经》《脉图》《脉决》之说;论本草,则用《医经小学》及《捷径》《释药》《集韵》等,更采《集要》等书注其未备;暑温全宗刘完素《原病式》;伤寒以陶华《伤寒六书》为主,参考《伤寒论注》及《伤寒活人书》等;内伤疾病以东垣为法;杂病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及丹溪治杂病之法;女科以《妇人良方》为本;小儿科以《仁斋小儿方论》为主,并《安老怀幼书》,痘疹以《医学正传》为要;外科则宗《外科枢要》等。  同时,《医学入门》中,对于“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论述,也源于前贤诸家。如古人认识脏腑,其初始本意是为实体脏器。《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均记载了用五脏祭祀的活动,其所谈虽是用牲畜之脏腑,但所言五脏之肝、心、脾、肺、肾等均是指实体脏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的《内经》与《难经》,也记载了大量有关脏腑的内容,其中许多是对脏腑位置、大小、形态的描述。但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解剖术较为粗疏,还缺乏从微观探讨人体脏腑组织的手段,而为了解释并解决人体发生的众多病变,适应医学的发展,古代医家便从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人体外在的表现及功能活动(“表象”)人手,运用当时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五行、易象思维等,去探讨人体。这些实际上正是古人从实体脏腑转而建立藏象系统(非实体脏器)的内、外部原因。正如范文澜《中国通史》所云:“战国医学家知道从解剖求病理,确是找到发展医学的道路。不过,当时的解剖术很粗疏,要说明病理,不得不采取阴阳五行说。”即脏腑的概念由实体转向了非实体,其中心的概念也从解剖实体转换为人之神明这一非实体,用心指代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其后,南宋道家余洞真《悟玄篇·玄关一窍》云:“玄关一窍者,乃一身总要之关也,此窍者即心中之心是也。其心非肉心,乃心中之主宰,一身万事之神也。”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亦云:“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  ……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李梴 作者简介

  郑旭锐,女,1976年出生,陕西省成阳市人,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基础(温病)专业;从事温病学教学及温病方药防治疾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参编《温病学理论与实践》、“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