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98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76.0(7.5折) 定价  ¥3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版权信息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内容简介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检讨各具体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以期在更高的学术基点上推进近代史学科话语体系的拓展与创新,并借以表彰学界前辈张海鹏先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及学科体系建构的学术贡献,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地区史研究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于2018年5月5-6日在山东省曲阜市顺利召开。本书即为此次会议论文选集。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目录

·上册·
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陈春声/1
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王建朗/4
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戚万学/6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闭幕词 夏春涛/8

史学理论与方法
倾听历史:从史料史观之分到史论之合 桑兵/13
对当代中国新史学发展趋向问题的反思 王先明/31
“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反省 章清/44
方法的内外互补:“中国史”学界的中国与西方 李金铮/54
历史合力论再检视 李红岩/70
中国近代史漫议(三题) 姜涛/84
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李帆/94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黄兴涛/99
流动的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 郭双林/106
从教学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赵立彬/116
“数据”与史学研究——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介绍 罗敏 姜涛/124
从口述史视角回看当代史学史 李卫民/136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解 邱文元/149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理论史的“法权分析”阶段
——以“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析为中心(1927—1930) 邱士杰/163

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趋向与问题——近四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迟云飞/183
关于晚清史研究的学科史考察 崔志海/194
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对象与体系的思考——从民国档案史料的刊行谈起 吴景平/207
国史、国际关系史与全球史:晚清时期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三个视角 吴义雄/221
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进程及趋向 李育民/229
条约体系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国际化视域下的民国对外关系史 陈谦平/251
近代中琉历史关系研究探微 谢必震/257
回顾与前瞻:清代海防史研究综述 王宏斌/268
论加强近代边疆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及边疆地理的复杂性 吴松弟/290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过程及研究范式 张伟然/29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郑大华/32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左玉河/334
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三十余年回望 李长莉/383
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江沛/394
新中国成立以来史料学的理论探讨 刘萍/403
戊戌变法史研究七十年(1949—2019)述评 马忠文/419
孙中山民生主义学术研究概述 韩诗琳/45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抗日战争前期中外关系研究综述 张志勇/477
不能高估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驳“殖民统治有益论” 程朝云/499
清代台湾历史、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基于2000—2017年台湾各公私立大学博士论文的分析 许毓良/509

·下册·
专题研究论文
近代中国的政治逻辑 马勇/539
近代上海城市对于贫民的意义
——兼论传统关于近代中国工人叙事的缺陷 熊月之/553
清代选官之正途、异途述略 关晓红/574
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虚实进路
——对《中日修好条规》的再认识 韩东育/599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张生/624
琉球“救国请愿书”的缘起和主要内容 孙晓光/639
史学研究中“现代性”认知先入为主的检讨
——从晚清厘金属性认识谈起 刘增合/645
“求富”的契机: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创办再研究 朱浒/668
辛亥滦州兵谏新论 朱文亮/684
“五四”前后期陈独秀对“封建”意涵的探索
——中共“反封建”话语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翁有为/700
《共进》、共进社与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 黄正林/725
孔庙“庙产兴学”与文化权力的转移
——1928—1932年河北省长垣县“圣庙”祭田纠葛一案透视 李先明/756

张海鹏先生史学思想与贡献
学习张海鹏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论史议政
——从《追求集》《东厂论史录》谈起 周溯源/781
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读《张海鹏集》的感想与收获 张华腾/794
唯物史观指引下对近代中国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
——试论张海鹏先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体系建构 廖大伟 金峥杰/807
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李细珠/822
筚路蓝缕书生本色
——张海鹏先生与新世纪中国大陆的台湾史研究 臧运祜/854
张海鹏先生对台湾历史与现实研究的贡献 冯琳/876
张海鹏先生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崔华杰/892
张海鹏先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 柴翔 徐畅/906
“元宝形”轨迹下的近代中外关系嬗变
——读《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黄仁国/918
论张海鹏先生对中国近代史宏大叙事的探索 李勇朋/929
其惟笃行:张海鹏先生与中国史学会 赵庆云/953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研讨会综述 郝幸艳/968

后记979
展开全部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节选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套装上下册)》:  老吏断狱、法官断案,先要详细听取两造的陈述、辩词及取证,了解案情,才能依据法理和律令进行审判,若是先人为主,想当然地据理援例,不知造成多少冤屈。同理,治史首先要竭泽而渔地网罗证据,透过表象的蛛丝马迹,揭示背后错综复杂的联系,进而究明事实本相及涉事各人的本意。所有分析的理论模式,旨在梳理证据、还原案情,而不能削足适履地照搬套用,将证据案情作为法理的注脚。况且治史较审案还原度要求更高,所谓铁案如山,后者只要关键证据过硬,前者必须全体水落石出。  由此可知,叙事并非不讲理,而是应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再讲道理,或是在考史叙事的过程中呈现理之所在。而且所讲道理应源自事实,而不是简单地将事实当作别人所讲道理的注脚,甚至套用别人的道理来讲事实。今人模仿域外研究,不顾其模型学理并非生成于中国,也未必适用于中国,一概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照搬套用,削足适履,以牺牲中国的历史为代价,所论不过证明其道理的普遍适用。一般而言,如果复杂的历史事实真的梳理清楚了,所蕴含的道理大都已经蕴含其中,不言自明。况且将思想还原为历史,究事实的同时也是在讲道理。这一切,都有赖于耐住性子倾听历史的原声,只有听,才能懂,不听则永远不可能懂。如果听不懂,应该提升能力,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倾听。  史学的叙事与说理,应以前者为基本,而史事不能自动呈现,要借由史料才能重现,不同的史料关于同一史事的记述各异,必须比较而近真。前后几件史事彼此联系,也必须比较才能得其头绪。既然史事由整理材料而呈现,比较不同的史料也就成为叙事的凭借和重要环节,不能将史料与史学分离,更不宜将史学理解为说理,将论置于史之上。治史要有理论且凸显论的重要性,不无将说理置于史学功能的首位之嫌。此说源于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发现历史规律,又误以为历史规律是求同而来,将史学混同于社会发展史。所谓规律,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历史上的所有人、事均为单体,不可能完全重复,所以不能用一般科学原理来求,尤其不宜用逻辑的归纳法。历史规律是单体人、事前后左右无限延伸的普遍联系,这与史学首重叙事正好高度吻合。  认真倾听历史,放弃后来者自以为是的评判,不带成见、约束主观,才有可能*大限度地了解前人前事的本意本相,并尽可能完整恰当地将其呈现于读者面前。历史爱好者尤其是读书种子和专业人士,应调整改变固有的阅读习惯,将引文、行文视为一体,了解所陈述的史事和欣赏所释放的原音。虽然引文、行文仍有文白不一的驳杂,可是若统统改由转述,文体看似一贯,文字却难免烦琐,且容易变形走样。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持原态,以免发生二次错误,从这一角度理解傅斯年材料越生越好的说法,不无可取之处。  倾听历史的原声,当然有不同的主题,因而也会有所取舍,并非完全随波逐流,堆砌罗列,既不能跟着前人讲言人人殊的故事,也不能无视历史意见侈谈自己的认识。近20年来,以集众的形式进行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研究,同时展开近代中国史事编年系列的编撰,其间认真揣摩长编考异与比较研究的相辅相成,并尝试将思想还原为历史,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取径与做法的重要基础。按照历史本来的顺序,在整体脉络之中展现各自在相应时空位置之上的相关言行,成为努力的方向。  或以为要想恰当理解历史上的物事及其指称,应当首先明确定义,以免各自任意,莫衷一是。实际上,从定义出发研究概念、认定事实,而不是还原历史以把握概念的所指能指,正是混淆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的典型表现。须知集合概念往往后出,而且经过约定俗成的演化。后来的定义虽有助于当下避免滥用(包括现时和历史两方面),却无论如何不可能涵盖历史上所有的文本和事实。即使是当时的概念,有此一说也不见得均如此说,除非详细论证,否则以偏概全的认定非但无助于解读材料史事,而且会妨碍准确地重现历史。没有现成框架就不知如何解读史料,没有先人为主的定义就无法认识事实,岂非本末倒置?遗憾的是,这样的本末倒置恐怕正是时下相当普遍的现实。长此以往,历史认识与历史事实之间势必越来越隔膜。如果不加分辨地将历史认识当作历史事实,将是非常危险的事。  ……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上、下册) 作者简介

张海鹏,男,1939年生,湖北省孝感市汉川人,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