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版权信息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本书特色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开展安全科学与工程、应急管理等学科专业教学,或政府机关、企***开展演练的培训教材。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演练的基本知识,以及应急演练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介绍,给读者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然后对应急演练领域的知识、方法和工具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对应急演练的规划、设计、准备、实施、评估、改进等全流程进行完整的介绍,并用一则典型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引起多起次生事件为例,详细阐述了演练方法和工具的具体应用。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目录

**章应急演练概论/


**节突发事件


一、 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


二、 突发事件定义与特征


三、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


四、 突发事件的链式效应


第二节应急管理


一、 应急管理发展


二、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节应急演练


一、 应急演练的定义和目的


二、 应急演练的基本要求


三、 应急演练的分类


四、 应急演练的系统要素


五、 应急演练的过程


第二章应急演练的发展与国内外现状/


**节应急演练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应急演练的国内外现状


一、 美国应急演练现状


二、 日本应急演练现状


三、 英国应急演练现状


四、 我国应急演练现状


第三章应急演练规划与设计/


**节应急演练规划


一、 确立演练组织方


二、 梳理演练需求


三、 明确演练目的


四、 确定演练范围


五、 设定演练目标


六、 制定演练规划


第二节应急演练设计


一、 设计演练情景


二、 设计演练流程


三、 制定评估方案


四、 编写演练手册


五、 形成演练方案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第四章应急演练准备与实施/


**节应急演练准备



第二节应急演练实施


一、 应急演练角色


二、 应急演练实施流程


第五章应急演练评估与改进/


**节应急演练的评估流程


一、 评估准备阶段


二、 评估实施阶段


三、 评估总结阶段


第二节演练总结及后继任务


一、 应急演练总结


二、 后继任务


第六章基于脚本的桌面应急推演/


**节桌面演练概论


第二节基于脚本的桌面应急演练设计实例


一、 演练规划与设计


二、 演练准备


三、 演练实施


四、 演练评估


第三节拓展练习


第七章基于桌面游戏的应急推演/


**节应急演练桌面游戏介绍


一、 桌面游戏简介


二、 游戏化学习


三、 “野火危情”桌面游戏设计简介


第二节“野火危情”游戏说明


一、 游戏简介


二、 游戏组件


三、 游戏流程


第三节基于桌面游戏的应急推演实例


一、 演练规划与设计


二、 演练准备


三、 演练实施


四、 演练评估


附录A《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AQ/T 9009—2015)/


附录B森林草原火灾的基础知识/


**节森林草原火灾的概念及燃烧特点


一、 森林草原火灾概念及等级划分


二、 典型森林草原火灾燃烧特点


三、 森林草原火灾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森林草原火灾的扑救


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原理与原则


二、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过程


三、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战法


四、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设备


五、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安全


附录C国内外应急演练实例资料/


**节应急演练计划实例——深圳市2018年应急演练工作计划


第二节应急演练方案实例——2017年攀枝花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应急演练实施方案


第三节桌面应急演练实施实例——2014年美国全国高等教育机构

桌面演练


第四节实战应急演练实例——2012年深圳地铁综合应急演练


第五节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实例——美国应急演练评估设计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节选

**章 应急演练概论 **节突发事件 一、 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与环境条件复杂,加之目前处于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因素相互高度作用,导致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发。据国家减灾委核定,2016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近1.9亿人次受灾,1706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32.9亿元,如图11所示[1]; 在事故灾难方面,2018年我国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事故就发生了392起,死亡人数超过1478人,如图12所示[2]。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应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图112016年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灾情占比统计[1] 图122018年我国主要安全生产事故数及死亡人数统计[2] 分析突发事件从发生、发展到造成灾害作用直至我们采取应急措施的全过程,可以发现突发事件及其应对中存在三条主线,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称为公共安全科学的三个主体。其一是灾害事故本身,称之为突发事件; 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承灾载体; 其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称之为应急管理。 范维澄院士提出了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3],如图13所示,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框架。三角形理论模型描述了三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联系它们的灾害要素。突发事件是灾害要素的状态发展演化到超出临界区造成破坏性作用的过程; 承灾载体是承受突发事件破坏性作用的载体,同时承灾载体本身也蕴含着灾害要素,可能在突发事件作用下被意外释放进而造成次生灾害; 应急管理的对象既包含造成突发事件的灾害要素,也包括承灾载体蕴含的灾害要素。公共安全问题需要研究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等风险作用的类型、强度及时空特性; 研究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和自身演化过程中的状态及其变化,可能产生的本体和功能破坏,以及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事件; 还需要研究在上述过程中如何施加人为干扰,从而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弱化其作用,增强承灾载体的抵御能力,阻断次生事件的链生,减少损失,避免应急不当可能造成的突发事件再生及承灾载体破坏,以及代价过度等。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图13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 二、 突发事件定义与特征 从广义上讲,突发事件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从狭义上来讲,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刘奕、范维澄等学者根据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由灾害要素导致的,具有较高强度的破坏性并已经或即将施加在承灾载体上的事件[5]。突发事件构成了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客体和对象,应急管理的本质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减小事件造成的损失。 闪淳昌等学者总结了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6]: (1) 突发性和紧急性。突发事件必定是突然发生的,要求管理者迅速做出决策,调动和配置一切可得的资源进行应对,尽快控制事态,消除不利后果。当然,突发性是相对的,往往是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临界点后的突然暴发,因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特别强调预防为主。 (2) 严重性。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不仅体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方面,还包括对社会/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 (3) 不确定性。从纵向上看,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后果很难确定,可能不断升级或延伸扩展。从横向上看,一类突发事件可能相继引起其他类型的次生衍生事件,造成复合型灾难。 (4) 社会性。由于突发事件在时间、地点、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并受到人的社会性的影响,以及新兴媒体的作用,突发事件所威胁和影响的不单单是特定区域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是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5) 同时涉及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决策行为也表现得不同,当突发事件上升到紧急状态时,往往需要在信息、资源、时间非常有限的条件下,采用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决策相结合来寻求“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突发事件在规模、性质、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常规的应急处置措施难以应对这类事件,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被提出来,并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所给出的定义是“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社会往往没有或者极少经历过,缺乏对其演化规律的认识和处理经验的积累,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和危害。除了具有上述突发事件的特征之外,非常规突发事件还具有如下特征[7]: (1) 稀缺性和高度不确定性。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低,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和产生后果均具有多变性。同时应急管理人员缺乏处置和控制事件的经验和知识,难以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建模和预测,以及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应对。 (2) 信息高度缺失。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具有很高的不完备性,一方面这是由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稀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应急管理人员在有限时间内,无法搜集到该事件的全面信息,无法有效支持应急响应工作开展; 另一方面则是应急管理人员缺乏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技术准备,难以支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 (3) 复杂性。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涉及一系列相互联系和同时发生的突发事件,事件的成因涉及多个致灾因素,同时其态势发展变化迅速,影响范围广,产生的后果也具有复杂性。成因与后果的复杂性使得应急管理人员一方面难以全面了解事件信息,同时也难以有效预测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而难以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 (4) 影响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共同参与,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响应行为,甚至需要展开全国动员。同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消亡的时间范围较长,且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这导致对不同阶段的事件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手段。 三、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发布)中对这四大类突发事件做了具体说明[8]。进一步,国家标准《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GB/T 35561—2017)又在四大类突发事件下细分了若干亚类和细类,共归纳总结了270类突发事件。 (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 事故灾难。事故灾难是指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 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卫生事件。 (4) 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是指由于人类的主观意愿产生的危及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相应的,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也划分为四个等级,并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明。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需要启动不同的应急预案,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需要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不同类型、级别的应急响应涉及不同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四、 突发事件的链式效应 大量研究表明,各类突发事件虽然在发生机理、发展过程、演化规律、后果影响等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其之间却始终存在着某些共性的特征。现有针对突发事件共性特征的研究多是从灾害研究的角度出发,即认为灾害是由致灾因子、承灾载体与孕灾环境组成的系统[9]。致灾因子是直接作用于承灾载体并使其遭受破坏的客观事物,如洪水事件中的水、森林火灾中的火。承灾载体是突发事件作用过程中遭受破坏的客观事物,如洪水事件中的建筑物、森林火灾中的树木。孕灾环境是外部环境中影响致灾因子与承灾载体作用过程的客观事物,如洪水事件中的地形、森林火灾中的空气温湿度和风速等。突发事件是致灾因子与承灾载体在孕灾环境的影响下互相作用并导致承灾载体破坏的过程。致灾因子、承灾载体和孕灾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河道中的河水,在洪水事件中是致灾因子,在污染事件中是承灾载体,在船舶事件中为孕灾环境。 大量历史案例表明,突发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虽然突发事件本身受到自然的、社会的、偶然的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其演变过程、影响范围、破坏程度等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突发事件本身的发展演化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之间也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突发事件链式效应是不同事件由于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相继发生的现象[10,11]。如2011年日本本州岛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进一步破坏了福岛核电站,引发核泄漏,继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事件。突发事件的作用过程会导致承灾载体与孕灾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事件对象,进而成为新的致灾因子、承灾载体和孕灾环境,这是突发事件间存在链式效应的原因。*先发生并引发其他事件的事件被称为原生事件,被原生事件引发的事件称为次生或衍生事件。其中,与原生事件类型相同或相似的、发生机理相近的、具有连带性或延续性的事件为次生事件,与原生事件类型显著不同、发生机理相差较大的事件为衍生事件。但许多情况下,次生事件与衍生事件之间往往不加以详细区分,统称次生衍生事件。次生衍生事件有可能进一步作为新的原生事件引发更多新的次生衍生事件,从而构成突发事件多级、多层次的链式关系,称之为灾害链或事件链。需要注意的是,相继发生的突发事件不一定构成事件链,只有当前一事件对后一事件的发生起了一定作用的情况下,才认为两个事件构成了事件链。由于事件链式效应,尤其各级次生衍生事件往往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也比原生事件大得多,因此针对突发事件链式效应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图14 所示为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针对新疆某县实地情况构建的典型地质灾害事件链,两类突发事件之间的连线上显示了它们之间的触发因素。 图14新疆某县典型地质灾害事件链 第二节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应急管理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实施,从而减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突发事件作用的时空强度; 也可以针对承灾载体实施,从而增强承灾载体的抗御能力。对应急管理的研究重点在于掌握对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施加人为干预的适当方式、力度和时机,从而*大限度地阻止或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减弱突发事件的作用以及减少承灾载体的破坏。 我国的应急管理过程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4]。 (1) 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是防患于未然的阶段,也是应对突发事件*重要的阶段,体现了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承灾载体的特征和布局,分析应急管理的需求,从体制、机制、法制、预案和设施、资源、队伍、保障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准备。 (2) 监测与预警是预防与应急准备的逻辑延伸,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是有效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重要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对突发事件作用机理和规律、承灾载体脆弱性与鲁棒性的认识,确认合理有效地监测监控源头、范围、方式、方法等; 基于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发展态势预测及可能破坏程度分析; 对应急管理的组织、流程、设施、资源、队伍、基础保障等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并及时更新; 对应急管理流程进行跟踪记录并对应急管理能力的冗余度进行预测预警。 (3) 应急处置与救援是应对突发事件*关键的阶段,旨在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这一阶段需要根据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综合情况的实时发展与态势分析,及时调整应对方案和措施,从而使应急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保证应急过程中的组织、流程、设施、资源、队伍、基础保障等各方面的协同应对。 (4) 恢复与重建是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后环节,旨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应急处置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后处理阶段,重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应对过程进行总结评估,对损耗的应急设施、资源、队伍、基础保障等进行补充修整,恢复应急能力。 一、 应急管理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各种灾害应对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个专业部门之下的,属于部门式分割管理应对模式。199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美,参观了芝加哥应急联动中心后,提出政府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应急联动中心,将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火、防震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 2003年春末夏初爆发的“非典”疫情给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在2003年7月28日 举行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次把非常态管理工作提上政府议事日程,明确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要求政府在做好常态管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同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国务院在2003年下半年,围绕应急管理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一是成立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二是召开专家座谈会,研究如何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是探索如何在全国和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一个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体制机制; 四是加快国家有关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立法工作。由此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开始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启动建设进程。可以说,2003年是我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起步之年。 2005年,国务院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正式发布),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至此,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同年,**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随后,在历年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都对体制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反复强调。 2006年,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此外,根据中编办《关于增设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批复》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的通知》文件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同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按照“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2007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定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原则为“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同时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法律,为我国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提供了根本的依据。随后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法规、条例文件相继制定,各省市相继出台地方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办法,依法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依法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全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建设全面铺开。 2008年,我国相继经历了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会和残奥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一案三制”的建设和国家的应急管理能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同时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完善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我国正式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担任该委员会主席。201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应急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 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并统一发布灾情,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 指导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防治; 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地震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防灾救灾联系紧密,划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是我国应急管理发展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对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2]。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各省应急管理相关机构、队伍也相继开展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三定”方案。截至2018年年底,31个省级应急管理厅(局)已全部挂牌成立。 在国际上,我国的应急管理力量也不断发声,积极参与全球各区域的防灾减灾合作和应急救援行动。包括参与《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减灾战略的磋商和制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救灾应急演练合作,通过提供救援物资、派遣优秀的救援队伍等方式对埃博拉疫情、伊朗地震、古巴飓风、智利洪灾等多国的灾害事件开展人道主义救援。2019年3—4月,非洲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三国遭受热带气旋“伊代”袭击,暴风和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和河水决堤,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65名队员携带20吨搜救、医疗、通信设施和物资前往莫桑比克进行国际救援,获得极高的国际赞誉[13]。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应急系统规划设计招标中,我国学者组成的团队在与英、美等国家的技术团队竞争中胜出,与世界卫生组织在应急系统的标准、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我国企业在应急平台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应用于多个国家,如辰安科技承建了厄瓜多尔Babahoyo911中心[14],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图15以时间为轴的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史[6,7,15,16] 总的来说,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15所示。**阶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这一阶段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2003年“非典”事件至2008年汶川地震,这是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期间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家层面也出台了诸多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这一阶段被学术界称为我

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 作者简介

王飞,博士(德国慕尼黑国防军事大学地理信息学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博士后),副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应急平台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与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智慧安全城市及应急平台体系设计、灾害模型管理、地理网络服务理论与方法、无人飞行器平台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