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冰穹之上

冰穹之上

作者:曹建西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58.5(7.5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冰穹之上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46071
  • 条形码:9787030646071 ; 978-7-03-064607-1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冰穹之上 本书特色

曹建西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的七年中,承担了四次南极考察任务。**次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越冬,后三次均赴南极内陆冰盖*高点执行考察任务,担任机械师、副站长等职务。小曹同志在极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技术,积累并总结不少新的经验,为南极考察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本书是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撰写的,以详实生动的事例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南极考察中的人和事,并介绍有关南极的科学知识,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从中受益颇深,值得推荐。 ——李院生(曾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和曹建西老师是在去往北极的游轮上相识的,看他写的故事很有亲切感,我们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尤其是他选择去南极工作并登上乔治王岛。读到这本书时,我所有的回忆又一起涌现出来,也许朴素的语言、简单的叙述,正是揭开南极神秘面纱的正确方式…… ——王昱珩(《*强大脑》节目“水哥”)

冰穹之上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曹建西曾就职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他四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执行考察任务。**次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越冬一年多,后三次均赴南极内陆冰盖*高点“冰穹A”,为昆仑站选址、建站做出贡献。他和考察队队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光荣而艰巨的科考任务。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撰写,以详实生动的事例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南极考察中的人和事,随文附有大量精彩图片,并介绍了一些关于南极的科学知识,帮助读者认识南极、了解南极。极地工作环境的艰辛、时刻面临的生死考验、科研工作任务的连续性、复杂多变的南极地貌在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中生动呈现,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真实的南极考察工作,感受薪火相传的南极精神。 本书适合南极考察工作者、南极爱好者和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

冰穹之上 目录

目录
序 我所认识的曹建西
**部分 南极初体验 长城站越冬
我是如何加入中国南极考察队的? 2
参加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的选拔训练 8
加入中国第22 次南极考察队,**次踏上南极 13
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我国南极考察的开端 17
乔治王岛初体验,南极的边界在哪里? 22
越冬队员的工作交接 27
长城站度夏工作开始 30
乔治王岛是一个小型国际社会 34
在长城站中过元旦和春节 42
度夏队员撤离,长城站进入越冬期 47
长城站的越冬生活 51
仲冬节后的越冬生活 58
越冬结束后,重返祖国 63
第二部分 五十天跋涉 闯生命禁区
报名参加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 68
参加内陆队高原选拔训练 72
加入中国第24 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去南极 76
“雪龙”号破冰 84
抵达中山站前的海冰卸货 87
内陆队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92
内陆队出发后的日常生活 99
出发后第四天,遭遇**只“拦路虎” 105
经过DT085,格罗夫山的分叉路口 108
遭遇冰裂隙和软雪带 113
过“魔鬼30 千米”和“大锅盖” 116
经过21 天长途跋涉,终达“冰穹A” 119
“冰穹A”上的科学考察 122
建站选址 126
冰盖上的一场生死极速 129
我们在“冰穹A”建了一个天文台 133
撤回到中山站,大海的颜色让人落泪 138
第三部分 再赴“冰穹A” 建巍巍昆仑
半年后再赴南极,参加第25 次南极考察队 146
雪地车意外沉海,徐霞兴与死神擦肩而过 150
开启险象环生的空中卸货模式 156
向死神宣战,我和夏队长将两辆新雪地车开上岸 160
第七次南极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 164
出发后的2~8 天,第二辆PB240 雪地车“瘫痪” 169
出发后的9~13 天,修雪地车导致我晕厥 175
出发后第14 天,偶遇女科学家Sharon 179
出发后第15 天,在“魔鬼30 千米”翻橇 182
出发后第16~18 天,毛一雷在“锅底”迷路 188
出发后第19~20 天,成功登顶“冰穹A” 193
昆仑站建站工作开始 197
昆仑站和昆仑机场胜利竣工 201
紧急撤离的路上,满足李院生的冰芯情结 204
内陆队扫尾工作,再次虎口逃生 211
参加第27 次南极考察队,和南极说再见 217
附录 从英雄时代 到科考时代
附1 南极的“英雄时代” 222
附2 南极历史上三支*著名的越冬队 235
附3 南极早期建筑 241
附4 南极地质变迁史 243
附5 海冰、冰川、冰架和冰山的区别 245
附6 神秘的东方湖 249
附7 南极幻日的光学原理 252
附8 常见的南极动物 254
附9 中国南极考察大事记 262

展开全部

冰穹之上 作者简介

曹建西,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先后四次参加我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执行长城站越冬、昆仑站选址和建设等任务,曾担任长城站管理员、昆仑站副站长、南极内陆冰盖队首席机械师等关键职位。多次获得“优秀南极考察队员”称号,并荣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的个人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作者自叙: 2005年11月23日,我第一次踏上南极的土地。和我一起来的还有十几位队友,我们是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队的队员。 刚到南极的时候,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因为对我来说,有种来到月球的感觉。但几个月以后,随着对亲人的思恋越来越强,度夏队员的撤离,漫长黑夜的来临,在南极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煎熬... 一年期满,我们终于回到了久别的人间,和亲人朋友再度重逢。然而十个月后,我又登上“雪龙”号再度前往南极。不同的是,这次是去南极的另一侧—-东南极,我们十几位队员组成的内陆队驾驶雪地车深入到南极内陆1200多公里,登上了海拔4000多米高的冰盖,到达一个被称之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叫作“冰穹A”的地方。 高寒、缺氧、和极度危险的环境让我们步步维艰,从中山站出发以后,用了整整21天才完成单向穿越。十几天后,当我们完成了所有的既定考察任务,开始撤离的时候,气温下降了很多,使得回程变得更加艰难。幸好由于负载减轻了很多,让我们可以快速撤回到中山站。 有了这次的基础,2008年我们再度前往“冰穹A”建设科考站,它就是后来的“昆仑站”——-我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三个考察站。 2010年,我第四次参加了中国南极考察队,担任了内陆队的副队长和首席机械师,再一次来个了“昆仑站”这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完成了深冰芯钻探场地的建设。四次南极考察队,将近一千天在南极的经历,发生了哪些故事?它们是怎样的影响了我?改造了我?是这本书的故事主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