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作者:尤育号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8-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3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6(7.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版权信息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内容简介

  “因地制宜”用于学术,“因”是学术依据,“地”是研究对象,“制”是研究计划和视角,“宜”是适当的方法。在我看来,作者将此书冠之以“因地制宜”,至少有两层意蕴,一是说在社会视域下晚清温州士绅处理地方事务时“因地制宜”,与华北、江南士绅有异,二是作者写作《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在研究取向、材料使用上“因地制宜”,与其他同仁有别。这恰恰是该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简单说,“因地制宜”,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事求是,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将普遍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研究对象,共性与个性的这种结合,实际是一种学术创新,是对本本主义的突破。  这是一部颇有份量的区域士绅研究的力作,其主旨,作者有如下概述:不同于将士绅全然定义为国家政权附庸的传统观点,以及近几十年来社会史研究中过于强调士绅的非国家规定性的倾向,该书力求从区域人手,着眼于温州士绅在经营地方的过程中,如何在“地方”的关系和脉络中“因地制宜”,如何发挥在地能动性以及能动性的限度的讨论。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地”的研究取向。依我的浅见,“士绅”之所以为士绅,不仅在于知识和身份的“士”之属性,更在于与地方社会内在结合的“绅”之在地性。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目录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缘起、思路和主要内容

**章 传统延续下的温州社会
**节 建置沿革与地域文化传统
一、建置沿革
二、永嘉之学的传承
三、多元混合的民间信仰
第二节 道咸年间的温州社会
一、“道光萧条”与温州社会
二、“公局”、团练与地方政治

第二章 晚清温州士绅与儒学的地方性实践
**节 “敬乡”意识与地域化儒学传统的再发现
一、地域文化意识的自觉
二、重振永嘉之学的努力
三、永嘉之学与地域文化传统
第二节 “敦本励俗”与宗族建设
一、士绅与宗族
二、宗族与儒学教化
第三节 从传统文教到新式教育
一、官学与书院的规复
二、地方祠祀系统的重建
三、士绅传统与地方教育转型
小结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与清末温州士绅权力空间的扩展及其限度
**节 学务场域中的国家、士绅与地方社会
一、清末温州新式学堂的发展
二、学务机构与士绅在学务场域的权力渗透
三、清末教育转型的“国家化”与“地方性
第二节 士绅、商会与地方社会
一、绅、商之间
二、温州商会的设立及其组织形态
三、”在商言商“与商会的政治参与
第三节 士绅、地方自治与地方社会
一、地方自治思潮与地方自治的推行
二、地方自治与士绅的社会政治参与
三、绅权扩张的限度和地方自治的困境
小结

第四章 官府、士绅与地方风俗治理
**节 晚清时期的移风易俗潮
一、移风易俗潮之兴起
二、移风易俗之论说
三、移风易俗之实践与成效
……
第五章 个案研究:官绅黄体芳的政治和文化取向
第六章 个案研究:乡村士绅张桐的日常生活和阅读世界
附录
征引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节选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晚清时期的移风易俗潮,发端于维新运动时期,高涨于民主革命运动勃兴之时。在此期间,知识阶层和开明士绅发表了许多倡言移风易俗的言论和论著,各种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揭露传统风俗的弊端和危害等方面的文章,从而形成了移风易俗的强大舆论。他们谈论风俗*集中的议题无疑是妇女解放问题,而批评的焦点又相对集中在与妇女身体变化直接相关的缠足现象上。  缠足弓鞋始于南唐而大盛于南宋,沿至20世纪初期,可谓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里,曾经饱受缠足之苦的一代,又把这种痛苦施于下一代,表现了可怕的历史惰性。早在嘉、道年间,李汝珍在《镜花缘》,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就尖锐抨击了缠足之弊。但真正意义上的不缠足运动始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都对缠足陋习进行了批判。康有为批判缠足是破捐肌肤的一种行为,其伤身犹如刖足的刑法,“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他指出,妇女缠足,“以国之政法论,则滥无辜之非刑;以家之慈恩论,则伤父母之仁爱;以人之卫生论,则折骨无用之致疾;以兵之竞强论,则弱种展转之谬传;以俗之美观论,则野蛮贻诮于邻国”。①在这里,康氏引人注目地提到了“弱种”这个词,把缠足的过程和结果放在“强国保种”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是戊戌知识分子的首创,因为以往批判缠足行为多从身体所遭受苦痛的感性经验人手,并没有触及国民素质问题。这喻示着劝禁缠足已不是一个个人痛苦的纾解过程,而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和国家政体安危的政治设计的组成部分。然而,康有为等人倡导的不缠足运动由于变法的迅速失败,尚未全面展开即随之夭折。  继之而起的是民主革命派的努力,他们对缠足的口诛笔伐和充分说理,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革命舆论。女革命家秋瑾在日本创办《白话报》,发表《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道出了几万万中国妇女的心里话:“……没到几岁,也不问好歹,就把一双雪白粉嫩的天足脚,用白布缠着,连睡觉的时候也不许放轻一点,到了后来肉也烂尽了,骨也折断了,不过讨亲戚、朋友、邻居们一声‘某人家姑娘脚小’罢了。”①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缠足,他说:“中国素来重男轻女,妇女都缠了双足,死处闺中,一点学问都没有,哪里晓得救国。但是现在是扩张女权的时候,女学堂也开了,不缠足会也成立了,凡我的女同胞,急急应该把脚放了,人了学堂,把那救国的担子,也担在身上,替数千年妇女吐口气。”②类似的宣传理清了人们思想中的种种疑问,促成了各地不缠足运动的高涨。  与女权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婚姻家庭的变革。婚姻是组成与维持家庭的基础,婚姻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因此,对传统婚姻进行反思和再估价,倡导“婚姻改良”、“婚姻家庭革命”成为晚清移风易俗的又一重要内容。  ……

因地制宜:晚清温州士绅社会研究 作者简介

  尤育号,男,1968年生,浙江苍南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晚清史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主持完成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史学理论研究》、《浙江学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和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