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第三辑)满门风雅钟东山: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文化评传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第三辑)满门风雅钟东山: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文化评传

作者:苏克勤著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3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0.3(7.2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第三辑)满门风雅钟东山: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文化评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557553
  • 条形码:9787564557553 ; 978-7-5645-575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第三辑)满门风雅钟东山: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文化评传 内容简介

  苏州洞庭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世家之一,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个家族以人才众多、俊彦辈出而著称,并被誉之上“牛气的学霸家族”。东山莫釐王氏家族于北宋末年从中原汴梁播迁而来,以商为本,坐商行贾,繁衍生息,开枝散叶。王家播迁到东山后,从第十世王鏊开始,秉承“读书治生,二者并重”的家训,立足于坐商行贾之基,又以科举显世,相继走出了一名宰相、一名状元、一名探花、十三名进士和十八名举人,步入仕宦者达百余人之多。特别是在近现代,王氏家族成员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族中先后走出了数名院士、数十名博士、教授及专家,成为集官宦世家、教授之家、科技世家和院士之家于一身的文化家族。东山莫釐王氏家族之所以能成为闻名于世的商贾世家、官宦世家、文化世家、科技世家、院士世家和教授世家,并将家族发展与历史发展和民族振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的同时,家族自身发展与地位也得以提高和升华,从而成为令人景仰的家族范式。王氏家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教、文化特色、艺术传承等,也通过家族成长的轨迹表现出来,给世人以借鉴和警示。透过历史的沧桑,从王氏家族的历史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影响这个家族发展的动力及原因。王氏家族播迁到苏州东山后,至明朝中期走出了王鏊,此便科第联翩,遂成官宦世家。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影响,莫釐王氏家族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与时俱进,由传统儒学向西方先进文化靠拢,在废科举、兴新学、求新知的历史大潮下,立足于求真务实,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儒学到科技的历史转型。作为苏州名门望族之一的王氏家族,其声名虽然不如潘、彭、翁两个家族那样响亮,但若以家族人文发展之稳定、历史之悠久和转型之成功来说,王氏家族无疑则是成功的范例。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第三辑)满门风雅钟东山: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文化评传 目录

题引 风物*美数东山

**章 王姓与莫釐王姓
**节 王姓源流与播迁
第二节 瓜瓞连绵钟东山
第三节 人才鼎盛美名扬

第二章 双元大学士王鏊
**节 王鏊的生平述略
第二节 王鏊的政绩影响
第三节 姑苏湖山留遗迹

第三章 风雅状元王世琛
**节 荣膺状元耀门楣
第二节 风雅有致誉美名

第四章 瓜瓞绵延满庭芳
**节 清正廉洁王禹声
第二节 吴中名宿王芑孙
第三节 才子名士王颂蔚
第四节 巾帼英豪王谢长达
第五节 学兼东西王仁俊

第五章 满门俊彦季字辈
**节 文理兼通王季烈
第二节 求真入佛王季同
第三节 实业救国王季点
第四节 学者教授王季绪
第五节 留日先声王季昭
第六节 “皮蛋博士”王季苣
第七节 秉承母训王季玉
第八节 母教仪范王季山
第九节 守节育人王季常
第十节 艺术巨匠王季迁

第六章 芝兰玉树守字辈
**节 享誉医界王淑贞
第二节 物理先驱王守竞
第三节 留美博士王明贞
第四节 翻译名家王守瓈
第五节 仪器专家王守融
第六节 中科院院士王守武
第七节 中科院士王守觉
第八节 王守甲与王守中
第九节 王守辰与王守泰
第十节 义字辈中多俊杰

第七章 与时俱进谱新篇——启示录
参考资料
附录 苏州莫釐王氏家族世谱图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第三辑)满门风雅钟东山: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文化评传 节选

  《满门风雅钟东山: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文化评传》:  1927年,王季烈从天津迁居大连,与著名诗人兼学者郑孝胥交往,并在当地的文化台租屋住下,兼做房地产生意。1931年11月,废皇后婉容从天津逃到大连,住进了王季烈府上的二楼,12月又改迁至旅顺肃亲王府。是年,王季烈被聘为伪“满洲国”内务府顾问。由于“伪满”政府相互倾轧,王季烈遂于1933年辞呈求去。此事过后,几经政治风波的王季烈终于脱离宦海,同时也中止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对昆曲、家族谱牒等文史方面的研究。从此,他闭户读书,潜心著述,研究昆曲和家谱等文史。王季烈任职“满洲国”的伪官时间不长,但这段短暂的“满洲国”内务府顾问经历,却成了他一生中唯一为人所诟病之处。  王季烈在大连前后住了10年,其间著有《螾庐未定稿》2卷、《螾庐未定稿续编》及《螾庐剩稿》。民国以后,王季烈博研经史,探求诗文,精通曲律,于20世纪30年代组织过螾庐曲社,并著有《螾庐曲谈》等著述。此外,他还创办了业余昆曲社——景璟社,意在景仰苏州昆曲大师沈理应璟。其间,他与刘富梁(1875-1936)合著有《集成曲谱》等作品。在昆曲现代发展史上,他也因实绩而与吴梅、俞粟庐并称为“中国近代昆曲三大家”。  新中国成立后,与王季烈进士同榜的好友陈叔通,在北京筹备中央文史研究馆,邀请他进京参与其事,王季烈于是便离开了苏州。他人京后不久即瘫痪于床,于1952年3月1日逝于北京,享年80岁。  王季烈一生好学不辍,学贯中西,精通文理,著述甚多,主要有《通物电光》(王季烈笔述,傅兰雅译,莫尔登原著,上海江南制造局1898年版)、《物理学》(王季烈重编,藤田丰八译,饭盛挺造编,上海江南制造局,1900-1903分上、中、下三册出版)、《*新理化示教》(王季烈译,上海文明书局1904年版)、《*新化学》(王季烈译,上海文明书局1904年版)、《初等小学格致》(王季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初等小学格致教授法》(王季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化学(中学用)》(王季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共和国教科书·中学物理(高中用)》(王季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等。此外,他还博究经史,精通曲律,于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组织创办螾庐曲社,并著有不少关于昆曲的专著,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苏州人嗜好昆曲由来已久。元明之际,北音衰竭,南戏渐兴,流行于苏州昆山地区的昆山腔崭露头角,至明中期经由魏良辅等人对昆山腔改良后,又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南北戏曲的精华,使之形成集南北戏曲艺术之大成的“时曲”特色,终使昆曲艺术在诸多戏曲艺术种类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全新的戏曲式样。“苏州好,戏曲协宫调。院本爱看新乐章,舞衣不数旧霓裳。昆调出吴阊。”昆曲艺术以其高雅圆润的特点成了苏州人的*爱,而当时的京戏和徽戏等,皆被苏州人斥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野狐禅”和“花部”的“乱弹”。清朝中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以及京戏艺术的形成与壮大,昆曲艺术日渐衰落。清末至民国年间,昆曲艺术更是江河日下。为了挽救昆曲艺术的颓势,生活于江南三吴地区的有志之士,从各方面做了艰苦不懈的努力与尝试。1921年秋,民族实业家穆藕初与同仁在苏州士绅谢家福的私宅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并聘沈月泉、许彩金、沈斌泉等昆界老人,教授昆曲子弟。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