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名家散文精选(全4册)(汪曾祺散文.冯友兰散文.季羡林散文.金克木散文)

中国名家散文精选(全4册)(汪曾祺散文.冯友兰散文.季羡林散文.金克木散文)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255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11.4(7.0折) 定价  ¥159.2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名家散文精选(全4册)(汪曾祺散文.冯友兰散文.季羡林散文.金克木散文)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254862
  • 条形码:9787550254862 ; 978-7-5502-5486-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名家散文精选(全4册)(汪曾祺散文.冯友兰散文.季羡林散文.金克木散文) 内容简介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恬淡的味道,日常琐事在他的笔下也别有韵味。本书共分为八辑,分别从果蔬吃食、旅行游记、花草鱼虫、人文情怀、生活感悟、闲情逸致、往昔岁月、怀念友人等八个方面使读者领略他的人格魅力。文章闲适从容、旷达真诚,所谓文如其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自然流露出他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 本书以“人生”为主线,精选冯友兰先生富有哲思的散文作品,分为认识自己、幸福的方法论、人生与命运等三部分内容。没有晦涩深奥的说教语言,用贴近生活的例子阐释人生意义,用一生的哲学研究集成的大智慧揭示人生真相,令读者更容易接受。 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很经典的谈人生的散文。这些散文,淳朴、隽永、平易、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论是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其中,辑主要讲述了季老所理解的人生;第二辑收录了季老晚年通过对当下社会的观察所发出的肺腑之言;第三辑则为季老对自己的人生反省自躬;第四辑主要收录了季老对周围景物描写的文章及游记,寄情于物,表达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 本书收录了金克木老师谈论人生、体验人生的方面散文。这些作品蕴含了作者的理想和人生观。它们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中国名家散文精选(全4册)(汪曾祺散文.冯友兰散文.季羡林散文.金克木散文) 目录

**辑 四方食事

五味 / 003

寻常茶话 / 008

豆汁儿 / 014

手把肉 / 016

果园杂记 / 020

岁朝清供 / 023

冬天 / 026

北京人的遛鸟 / 029

看画 / 032

沽源 / 036

觅我游踪五十年 / 040

第二辑 天山行色

途杂记 / 049

天山行色 / 056

菏泽游记 / 076

滇游新记 / 083

索溪峪 / 094

泰山片石 / 097

第三辑 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 113

葡萄月令 / 118

北京的秋花 / 124

腊梅花 / 129

夏天的昆虫 / 132

花园 / 135

夏天 / 139

昆虫备忘录 / 142

果蔬秋浓 / 145

第四辑 自得其乐

踢毽子 / 151

读廉价书 / 154

自得其乐 / 162

果园的收获 / 169

写字 / 173

烟赋 / 178

文化的异国 / 186

第五辑 七载云烟

观音寺 / 191

七载云烟 / 196

我的家乡 / 209

闹市闲民 / 211

大妈们 / 214

草巷口 / 219

故乡的元宵 / 224

却老 / 228

第六辑 一辈古人

老舍先生 / 235

金岳霖先生 / 240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245

沈从文和他的 《边城》 / 256

难得*是得从容 / 274

我的父亲 / 278

我的母亲 / 286

我的祖父祖母 / 291

遥寄爱荷华

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 / 299

一辈古人 / 307


**辑 认识自己

心性 / 003

活动与欲 / 025

关于真善美 / 027

论天真活泼 / 032

人物之性 / 037

道德 / 042

存诚敬 / 066

欲与好 / 077

论信念 / 080

论悲观 / 084

哲学与人生 / 089

第二辑 幸福的方法论

人生术 (1935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 095

人生术 / 098

人生成功之因素 / 101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 108

理想与现实 / 116

守冲谦 / 120

青年的修养问题 / 135

道德及修养之方 / 141

精神修养的方法 / 144

处世的方法 / 146

觉解 / 150

励勤俭 / 168

论知行 / 178

再论知行 / 182

第三辑 人生与命运

人生与命运 / 185

论命运 / 187

才命 / 191

知命 / 211

幸偶 / 213

功利 / 217

境界 / 237

自然 / 254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 274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 277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 282

人死 / 286

灵魂与肉体 / 288

死及不死 / 291

死生 / 295

大人物之分析 / 312


**辑 人生漫谈

人生 / 003

再谈人生 / 005

三论人生 / 007

人生漫谈 / 009

人生之美 / 014

禅趣人生 / 017

人生小品 / 021

不完满才是人生 / 026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 029

生命的价值 / 032

如何利用时间 / 036

缘分与命运 / 038

漫谈伦理道德 / 041

第二辑 耄耋之言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 053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 060

老年十忌 / 066

走运与倒霉 / 083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 085

难得糊涂 / 088

老少之间 / 091

做人与处世 / 094

三思而行 / 096

知足知不足 / 098

有为有不为 / 101

老马识途 / 104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 106

爱情 / 109

论压力 / 115

第三辑 反躬自省

我写我 / 119

我的座右铭 / 122

我的怀旧观 / 124

我的美人观 / 128

十年回顾 / 133

赋得永久的悔 / 141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 148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 181

反躬自省 / 187

八十述怀 / 197

九十述怀 / 202

九三述怀 / 213

九十五岁初度 / 219

第四辑 寄情于物

枸杞树 / 225

马缨花 / 230

夹竹桃 / 235

洛阳牡丹 / 239

登庐山 / 242

火车上观日出 / 246

游小三峡 / 250

观秦兵马俑 / 256

观天池 / 262

延边行 / 269

北戴河杂感 / 283

火焰山下 / 286

登蓬莱阁 / 292

还乡记 / 298


**辑 闲话生活

八旗女儿心/003

和尚/011

将军/014

废品/017

酒友 020

读书/022

“犊子”和“老骥”/024

读书断想/027

“嚼饭喂人”/029

“渴望”对天津/031

围城/032

短语寄长思/033

语言真奇妙/034

夫妻味/035

观射一例/036

正名/037

说“梦”/040

晒网论/050

眼睛的位置/052

四维空间/054

表情语言学/056

说“边”/058

第二辑 人生絮语

老来乐/063

代沟的底层/065

科学与人生观/073

人苦不自知/076

谈社会心理学/080

无声的惊雷/083

寂寞/087

批评/089

不悔少作/090

茶毗前谈:逍遥游/093

泪/099

遗憾/102

告别辞/105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110

读书?读人?读物/115

自撰火化铭/122

自挽联/125

第三辑 岁月留痕

学读书/129

学说话/134

学英文/139

学拳/151

四十三年前……/154

文丐生涯/158

译匠天缘/162

时间/167

联话/171

我的“偷袭”/174

北大图书馆长谱/179

教师应考/183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187

忆昔流星雨/192

第四辑 似是故人来

珞珈山下四人行/197

送指路人/203

叹逝/209

三笑记/213

诗人的再生/216

殉名记/220

忘了的名人/224

悼子冈/228

送俞敏教授/232

何容教授/236

少年徐迟/240

刘教授文典/243

记徐祖正/246

陈寅恪遗札后记/249

雪灯——悼吴组缃教授/256

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258

吴公子保初/263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265

第五辑 天竺往事

鸟巢禅师/273

孟加拉香客/280

西藏朝圣者/288

鹿苑三少年/292

德里一比丘/298

“欧亚型”女郎/304

沉默之塔/311


展开全部

中国名家散文精选(全4册)(汪曾祺散文.冯友兰散文.季羡林散文.金克木散文) 节选

冬天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作“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作“逍遥”。 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论命运 市上有许多所谓“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因此得大发其财,无怪“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无用先知。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转变,又何必要预先知道呢! 我说的“命运”和他们所说的不同。古人孔子、孟子等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荀子说:“节遇之谓命。”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莫之致而至”是不想他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这才是“命运”的真意。所以“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譬如说现今的时代是伟大的,我“幸”而生在这时代;也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受罪的,我“不幸”而生在这时代。我们生在这时代可以说是幸或不幸,但我们为什么生在这时代,便没有理由可说。 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 普通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至于“命运”,照定义讲,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如果一座墙快要倒了,你还以为命好,立在下面,因而压死,那是活该,不能算是知命。又如逃警报,有人躲在一个不甚安全的地方,不意炸死了,这是他的“命”不好,也是他的遭遇不幸。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做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历史上*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成为大哲学家,并不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历史上有些人实在配称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却失败了。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着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谓“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和别人发生关系,而且必须做事。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不但如此,有的道德反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终身富贵的人,*多能做到前者。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有的人常常说我立志要做大学问家,或立志要做大政治家,这种人是可以失望的。因为如果才不够,不能成为大学问家,命运欠好,不能成为大政治家。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所以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只要努力。 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998年8月20日 学说话 人一出生就要学习,也就是在这世界上、宇宙中,探路,一直探到这一生的终点。 一出世就大声啼哭,这是学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动手动脚试探活动,睁开眼看光和影,用耳朵听声音,学习分别事物,于是接触到了母亲的奶头,用口和舌试探吮吸,学会了做人要活下去的**要义:吃。这大概是一切人共同上的**课。 真正算得上学习的是学说话。这不仅是探路而且是走出**步的路了。这一课好像是人人一样,其实是各个不同。学说话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也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学说话,学表现自己,与外界沟通,一直到不能再说话。 我现在快到不再说话的时候了,探路也快到终点了,这时才想起走过的路,想想是怎么一路探索过来的,也就是怎么学习这个世界和世上的种种人,一直到夜间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想想路上的碰壁和滑坡,幻想和真实。心里想: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写下来,是对别人说话。想到自己,讲到自己,不能不从学说话讲起。 **课的课堂是家,**位教师是母亲,这就不是人人一样了。各人有各人的母亲。 **个对我说话的,也就是教我说话的,尽管我记不得,也知道一定是我的母亲。可是我小时候有两个母亲,正式说是有五位母亲,我见过的只是两个。生我的是生母,还有一位嫡母,是我父亲的继室。从父亲的“神主”或说牌位上看,父亲有原配和两位继室先去世了。父亲突然去世时我名为两岁,实际只有八个月。他留下一位多病的妻子和准备继任而未能如愿的我的生母。她原来的任务是服侍那位继母,后来生了我,地位一再提高,原来的不好听的身份也就不再提了。我父亲是淮河流域的八公山下人,大概说的是家乡话,和我的三个哥哥一样。给我学说话“开蒙”的两位母亲说的话都和我父亲不同。 我出生时父亲在江西,我的生母是鄱阳湖边人,本来是一口土音土话,改学淮河流域的话。但她所服侍的人,我的嫡母是安庆人,所以她学的安徽话不地道,直到二十几岁到了淮河南岸一住二十年才改说当地话,但还有几个字音仍然只会用仿佛卷着舌头的发音,一直到七十五岁满了离开世界时还没有改过来。那位嫡母说的也不是纯粹安庆话,杂七杂八。回到老家后,邻居,甚至本地乡下的二嫂和三嫂都有时听不懂她的话,需要我翻译。她自己告诉我,她的母亲或是祖母或是别的什么人是广东人,说广东话,还有什么人也不是本地人,所以她的口音杂。我学说话时当然不明白这些语言区别,只是耳朵里听惯了种种不同的音调,一点不觉得稀奇,以为是平常事。一个字可以有不止一种音,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说法,我以为是当然。很晚我才知道有所谓“标准”说话,可是我口头说的话已经无法标准化,我也不想模仿标准了。 举例说,我应该叫嫡母做妈。很可能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在前面加了一个大字,叫大妈。自己的生母也该叫妈。我想一定是她自己教我的土音土话,妈前面加的那个音很特别,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也不知道汉语拼音中该用什么平常不用的字母。我的小名也是自己起的。原来大家只用一般叫小孩的叫法。到我三岁时,大侄儿生了一个小男孩,算是我的侄孙。我成了爷爷。家里人说,两个娃娃怎么分别。我便抢着说,我是老的。于是我不满三足岁便成为叔祖父,自称老了,别人也就叫我老什么,一直到我上小学才改为“小老四”,因为我有三个哥哥,另有三个姐姐不算。可是我的两个妈妈在没有外人时仍旧叫我的小名。 严格说,正式教我说话的**位老师是我的大嫂。我不满三足岁,她给我“发蒙”,教我认字,念书,实际上是教我说话。她不是有意教,我也不是有意学,不过现在看起来,那不是教念书而是教说话。这以后八十几年我一直在学说话的路上探索,或者说是对语言有兴趣,可以说都是从学大嫂说话开始的。 关于大嫂的说话,我现在才能总结出来。她说话的特点是干净、正确,说的句子都像是写下来的。除了演讲、教课、办外交以外,我很少听到人在随便谈话时像大嫂那样说话。她不是“掉文”,是句句清楚、完整。她会写账,打算盘,但不会写信。她读的书主要是几部弹词:《天雨花》、《笔生花》、《玉钏缘》、《再生缘》、《义妖传》(《白蛇传》)等等,会唱昆曲,会吹箫,有《缀白裘》、《六也曲谱》,会下围棋,有《桃花泉》、《弈理指归》。她教我的是《三字经》。她梳头,让我看着书,她自己不看,背出两句,叫我跟着一字字念,念熟以后背给她听。过了将近三十年,我在印度乡下,佛教圣地鹿野苑,请法喜老居士教我念梵文诗时,开头他也是让我看书,他背诵,吟出一句原文,再改成散文句子,再作解说,和中国与印度古书中的注释一模一样,说出来的就是散文,吟出来的是诗。我恍然觉得和大嫂当年教《三字经》和唱念弹词给大家听完全相仿。我竟不知大嫂是从哪里学来的。她是河南人,讲的不是河南土话,是正宗的“中原音韵”吧。她七十岁左右,我*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对我诉苦,仍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讲她的仿佛从书上学来的话。 人的一生是同外界对话的全过程。有两种表现:一是刺激——反应,仿佛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一是观察——思考——表达,仿佛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表达一是言语,二是行动,都是探索外界的反应。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不过大家平常注意到学习的多是表达,用有声音的言语符号,或者是用有形象的文字符号,用音乐或是用图画。 我探索人生道路的有意识的学习从三岁开始。学说话的老师是从母亲到大嫂。学读书的老师是从大嫂到三哥。读书也是说话。当大嫂教我**个字“人”和**句话“人之初”时,我学习了读书,也学习了说话。说话的底子是我的生母打下的。当她教我叫她那个写不出来的符号时,她是教我说话和对她做思想交流。到大嫂教我时,我觉得学读书和学说话一样。怎么发展下去的,那就要“下回分解”了。

中国名家散文精选(全4册)(汪曾祺散文.冯友兰散文.季羡林散文.金克木散文)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ZUI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曾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他的哲学作品为我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北京大学终身教授。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等。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梵语学者、诗人、作家,与季羡林、邓广铭、张中行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主要著译有学术著作《梵竺庐集》《印度文化余论》,诗集《蝙蝠集》《挂剑空垄》,小说、散文、杂文集《旧巢痕》《难忘的影子》《天竺旧事》《末班车》《孔乙己外传》《风烛灰》等。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