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治国方略史鉴

治国方略史鉴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59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86.4(7.2折) 定价  ¥1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治国方略史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5715422
  • 条形码:9787545715422 ; 978-7-5457-154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治国方略史鉴 内容简介

  《治国方略史鉴》共分三篇,**篇从**章到第十一章,是“治国方略的孕育与形成”,概述了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和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治国思想发展的线索;第二篇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是“治国方略主线”,从唐尧时皋陶的“明刑弼教”发展到春秋末卜子夏的“儒法兼容”,再发展到战国中期苟子的“隆礼重法”;第三篇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九章,是“治国史鉴”,按国别概述了各朝代治国思想的同异和实践及其经验教训,并对历代王朝更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当下治国理政可以借鉴的诸多方面。

治国方略史鉴 目录


序二
序三
前言
**篇 儒法治国方略学说的孕育与形成
**章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述
**节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简况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及先秦时期的中国历史概况
**节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 华夏文明起源的尧、舜、禹时期概况
第三节 华夏文明起源的夏、商时期概况
第四节 华夏文明起源的周朝时期概况
第五节 先秦时期的秦国概况
第三章 儒家治国思想的孕育
**节 儒家思想的远源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近源
第四章 初期儒家治国思想在鲁国的传承
**节 鲁国简况
第二节 臧文仲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柳下惠的道德思想
第五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
**节 解析鲁史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途径
第二节 儒学的创始者——孔子
第三节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儒家的治国思想
第六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与成熟(一)
**节 法家思想的远源
第二节 西周宗法制度的传承与裂变
第三节 晋国的治国思想文化
第四节 齐国、楚国的法家思想文化简况
第七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与成熟(二)
**节 魏文侯的“重法尊儒”治国思想及其治国之道
第二节 魏文侯以后的魏国治国思想
第八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与成熟(三)
**节 赵烈侯任用公仲连实行改革及其治国思想
第二节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及其治国思想
第九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与成熟(四)
**节 韩昭侯时期的申不害变法及其治国思想
第二节 慎到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势”
第三节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治国思想
……
第二篇 治国方略主线
第三篇 治国史鉴
展开全部

治国方略史鉴 节选

  《治国方略史鉴》:  魏文侯在位五十年,于公元前396年去世,次年(前395),其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武侯在位二十六年,于公元前370年去世。  魏武侯在位之初,其父文侯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遗风尚存,而且当年的一班老臣多数还健在。例如相国李悝,于公元前390年去世,也就是说,李悝又在武侯时期活了六年。另一改革的法家(兼兵家)吴起还正为魏国镇守河西,所以魏国国力依然很强。  据《战国策·魏策》载:(一次)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日:“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日:“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日:“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愤然日:“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日:“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周)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日:“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这里说的是,魏武侯和吴起等臣在西河坐船巡游时,魏武侯认为边防的坚固是因为那里的“河山之险”。随从王钟附和着说.“此晋国之所强也”,吴起便直言谏道,武侯之言乃“危国之道”,“子又附之”就更“是危也”。于是武侯愤怒地问吴起有何根据,吴起便回答说:光凭山河险要是保卫不了国家的,要建立霸业并不能只靠“河山之险”,他又列举了商纣王四边皆有名山大川为屏障,结果亦被周武王消灭掉了。又说武侯你亲自率领臣民攻下敌国的城池,那些“城非不高”,城里的人“非不众”,能攻下敌城的原因是因敌国君主的“政(策)恶”,不得民心。由此观之,只靠地形险阻,又怎样建立起霸王之宏业呢?武侯听了称赞吴起所言“善”,今天“闻圣人之言矣!”便将西河之政,全委任给了吴起。  李克在中山国为相国期间,多次和武侯(未即位前)纵论国家兴亡之道。一次,武侯问李克,吴王夫差何以亡国,李克答日:由于“骤战骤胜”。因为“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①,其意是,骤然而战,会使民众疲惫;骤然而胜,国君便会骄奢。国君因为“骤胜”而骄奢,必然纵欲放恣,乃至荒淫无度;百姓疲惫难耐了必然怨声载道,就会谋划着反对国君,这便是吴王夫差亡国之因。  武侯即位之后,自认为“谋事而当”,退朝之后自以为是地夸自己说:“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李悝于是以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的事例向武侯讲述了“骄君必亡国”的道理。指出:若要臣下不如国君,国君则无师可求,无友可依,此乃危险之事,所以历来为“霸王(主)之所忧”,而主公你却反而引以自喜!武侯听了很有感悟地说:“善!人主之患也,不在于自少而在于自多,自多则辞受,辞受则源竭”①其意是:作为君主,可怕的不是自谦而是自我骄奢;自我骄奢,必然会听不进臣下的进谏,自己的智谋便会枯竭。所以,他称李悝“可谓能谏其君矣”②。李悝死于公元前390年,所以这次对话必在此年之前。可见魏武侯这时虽有骄奢的苗头尚有其父文侯善于纳谏的政治家风度,也能看到李悝、吴起等一帮前朝老臣都在尽心竭力地直言进谏,所以君臣尚能和睦。  因为武侯前期君臣和睦,所以,其时魏国的国力还处于强盛时期,于是在武侯五年(前391),以魏国为首的三晋联军再次攻楚,占领了楚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榆关(今河南中牟县南)等地,从此大梁归魏所有。此后,魏又先后攻取了楚襄陵(今河南睢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北)等地,使魏国的版图扩展到黄河以南。  魏武侯前期能继续执行文侯的儒法并用治国思想,所以国力依然在上升。魏对诸国一方面以武力相威胁,另一方面又打着“王道”的旗帜,极力拉拢各国,俨然以霸主自居。早在战国初期的文侯时期,魏在三晋联盟中就扮演过这种角色。韩与赵曾经发生过纠纷,韩请魏出兵攻赵,被魏文侯给拒绝了。后来赵国也约魏出兵攻韩,同样遭到拒绝,当时两国都对魏不满,当他们后来知道魏国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三晋兄弟间的友谊时,皆十分受感动,都向魏国朝觐,“魏于是始大于三晋”③。当魏为三晋联盟首领后,对其他国家亦直接扮演起霸主角色。例如当时的齐国到了齐简公时,政权已旁落到了田氏家族,田悼公死后,田和继田悼子执政。魏武侯九年(前387),田和与魏武侯相会于浊泽(今河南临颍白沙水库东),田和请魏武侯劝说周王同意改立田和为诸侯。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