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
开本: 30cm 页数: 90册
本类榜单:古籍销量榜
中 图 价:¥23400.0(6.0折) 定价  ¥3900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628588
  • 条形码:9787550628588 ; 978-7-5506-2858-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本书特色

了却平生事,生前身后名——了解近代人物生平的*手资料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内容简介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为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上海图书馆藏晚清和近代人物的赴闻为主要内容,收录文献1268种,共90册。所收赴闻按涉及的人物生年排序,生年相同者按姓氏排序,生年不详按卒年排序。全文影印,每种文献前有简要文字说明,包括内容提要和人物简介。书前附人名索引与书名索引。赴闻本身内容形式丰富,有单张的讣告,也有成册的出版物,内有逝者行述、祭文、唁电、诔文、诔词、挽联、挽诗等,考究的更有遗像、遗墨、遗嘱、生平照片、丧礼摄影、象赞、碑文、纪念文章、著作目录等。所涉及的人物有不少是名人,如林则徐、徐乃昌、李鸿章、张之洞、马相伯、盛宣怀、哈同、鲁迅等,保留了不少罕见的资料,文献价值不容忽视。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目录

總目録
**册
侯霓峰先生榮哀録 陸費頤齋公入嘉興高士祠紀念册 姚許氏哀述 丁母吴太宜人榮哀録 沈鳳堦暨范太宜人事狀 鄧廷楨行述 愛盧黄公行狀 桂超萬先生行述 林文忠公事略 盛太夫人行述 悼亡自述 見亭府君行述 蓮溪府君行狀 駱文忠公挽言録 秦誼亭訃聞 周太恭人訃聞 孫陳氏訃告 賈履上哀挽録 潘曾瑩夫婦行述 沈壽康訃告 吴煦行狀 翁錢氏訃告 繼瞻師訃告 饒涵初訃告
榮哀録 潘承基行述 丁君虎門傳 劉陸氏訃告 顯考澹如府君行狀 蘇州留園主人行述 盛康訃告 劉永如訃聞 祖父母遺事存略 攀呈瑞訃告 沈太夫人訃告 王太夫人訃聞 王元琛訃告 馮管氏訃告 李太夫人訃告 余許氏訃告 張太淑人行述 王母尹太夫人訃聞 薛允升訃告 鄭聽篁訃告 陳公竹坪百歲仙壽公啓 子祥陸公兆麟葬衣冠記 袁王氏訃告 蕭薌泉訃聞 徐太夫人訃告 段王氏訃告
第二册
李文忠公事略 李文忠公事略 顯考筱沅府君行述 清署理福建巡撫光禄寺卿吴公家傳 張趙氏訃告 周黄氏訃告
渭濱胡君家傳 陳季氏訃告 葉冠卿行狀 廖陶氏訃告 先考仲良府君行狀 那李氏訃告 盛巢氏訃告 盛宇懷訃告 筱雲徐公家傳 張公平甫哀挽録 鹽城魚節母陳太夫人褒榮録 戴太夫人訃聞 沈太夫人訃告 太傳孫文正公訃告 王穀生訃告 方恭釗訃告 陸禹行訃告 錢陳氏訃告 席公行狀 顔太夫人訃告 顯考岑府君行狀 劉季聲先生行述 睢寧潘傑三事略 湖北安襄鄖荆兵備道盛公家傳 湯伯温訃告 王飛卿訃告
第三册
湘潭王蓴浦先生遺事集 王太夫人訃告 殷江氏訃告 袁椿圃訃告 張濟清訃聞 顯考又堂府君行述
先考嵩生府君行狀 顯考程公方忠府君行狀 段尉氏訃告 顯考容深府君行述 劉忠誠公榮哀録 汪馮氏訃告 魏亦農訃告 夏周氏訃告 顯考清渠府君行述 陳公寶箴行狀 陳集三訃告 桂薌亭訃告 郭肇原暨蔣孺人行述 李少蘭訃告 劉夫人訃告 顯考庚明府君行述 李太淑人訃告 張筱傳訃告 李母丁太夫人訃告 費馬氏訃告 何莘畬訃告 凌磬生府君行述 劉景韓訃告 王太夫人訃告 陸莫氏訃告 惠太淑人訃告 吴子和訃告 顯考杏耘府君行述 朱森庭訃告 陳沈氏訃告 丁鳳年訃聞 葛繩孝訃告 洪用舟訃告 思哀録
陸彦頎訃告 吕長起訃告 吕璿甫訃告 王張氏訃告 徐乾齋訃聞 周芳樸訃告 清少宰小棠周夫子行狀 朱蘭第訃告 何芷舠訃告 蔣乙生訃告 陸襄鉞訃告 顯考吾山陸府君行述 陶模行述補編稿
第四册
陶勤肅公行 述魏李氏訃告 吴夫人訃告 徐子運訃聞 嚴芝楣訃聞 張東甫訃告 張郭氏訃告 張太宜人訃告 朱太恭人訃告 巢吴氏訃告 陳蓮舫訃告 傅渭磯訃告 劉壯肅公行狀 劉吴氏訃告 巽翁獨立遺象題辭 沈晋祥訃告 沈太淑人訃聞 盛沈氏訃告 清故明經鄉謚通毅南匯鼐伯王公遺愛碑
清舉孝廉方正嚴順之公哀感録 楊氏重闈紀念集 俞景初訃聞 陳作霖哀思録 戴小萊訃告 胡芸楣訃聞 黄太夫人訃聞 榮夫人訃告 翁筱珊訃聞 夏獻綸訃告 徐會灃訃告 楊居士塔銘 張雪堂訃告 張之洞訃告 鍾雨亭訃告 周慤慎公行狀 周慤慎公榮哀録 周太宜人訃聞 陳鈺卿訃告 程履周悼詞彙録
第五册
馮光遹訃告 嵇過氏訃告 李岷琛訃告 瞿廷韶訃告 王德山訃聞 徐士彦訃告 楊菊農訃告 顯考菘耘府君行述 鄭劉氏訃告 顯考藍洲府君事略 李誠甫夫婦訃聞 李蓮甫訃聞
連子才訃告 劉李氏訃告 陸元鼎訃告 汪作黼同年哀挽録 先考同伯府君行述 嚴希唐訃聞 楊墨卿訃告 裕庚訃告 趙母太淑人訃告 周植齋訃告 朱煦庭訃告 畢公岐山榮哀録 建威將軍方公佩齋百齡冥慶紀念册 何錢氏訃告 胡純輔訃告 柳少雲訃告 上海各界追悼馬公相伯大會特刊 沈子梅訃聞盛 太淑人訃聞時 蓬仙訃告 史莊氏訃告 檀夫人訃告 許子曼訃告
第六册
葉公澄衷榮哀録 葉伊氏訃告 張太夫人訃聞 朱竹石訃告 蔡滋齋訃聞 陳沈氏訃告 福裕訃告 林祖述訃告 陸文端公榮哀録
陸文端公行狀 陸蔚庭訃告 清封資政大夫子皋秦公諱煐二品夫人陳太夫人行述 蘇母沈太夫人赴告 萬夏氏訃告 王勖丹訃告 葉雲樵訃告 鄭太夫人訃告 馮張氏訃告 郭馮氏訃告 黄思永訃告 江璞卿訃聞 蔣少穎先生哀挽録 李有棻訃告 劉公雲樵府君行狀 裘似琳訃告 王劭農先生哀挽録 文貞王先生行狀

第七册
伍秩庸博士哀思録 席沈氏訃告 孝行紀實録 徐叔鴻訃告 張母薛太夫人赴告 朱百遂訃告附哀啓 朱兆綸訃告 包家吉訃告 巢峻訃告 丁蘭蓀訃告 費省三訃告 胡太恭人訃聞 黄仲衡訃告 盧星元訃告
錢琴齋訃告 宋心齋訃告 王蔭齋先生像贊附哀啓 吴容甫公家傳 蕭皞農訃告 薛叔英訃告 黄母姚太夫人哀挽録 俞潜卿先生赴告 張陸氏訃告 張任氏訃告
第八册
鄭公茂岡哀挽録 高節孝李太夫人哀思録 顯考藝風府君行述 聶少庵訃告 顯考杏蓀府君行述 誥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郵傳大臣顯考杏蓀府君行述
第九册
盛宣懷哀啓 盛宣懷訃聞 孫汪氏訃告 汪春圃訃告 王訓生訃聞 先祖考行 述楊鏡岩訃告 夏母姚太夫人赴告 無補老人哀挽録 趙爾巽行狀 趙夫人訃告 吴母仇太夫人哀挽録 顧怡琴訃聞 韓袁氏訃告
平陰何封公榮哀録 胡太淑人訃聞 龐絅堂訃告 錢祝恩訃告 唐安瀾哀挽録 托克托莫特訃告 王馬氏訃告 王守之訃告 先考欣甫府君行述 席翰伯先生遺像 薛鷖莊訃告 張石齋先生行述 陳夫人訃告 廣德錢誦芬堂先德榮哀録 樊山老人哀挽録 沈母高太夫人哀挽録
第十册
郭沛勛老先生暨淑配劉氏太夫人哀思録 黄小魯訃聞 林公行狀 繆恒庵訃告 任鐵君訃告 盛太恭人訃告 屠文經訃聞 楊凌州訃告 岳何氏哀挽録 張翰卿訃告 張嘉禄行狀 張吴氏訃告 周錦堂訃告 朱一新哀挽録 陳太夫人訃聞
但太夫人訃告 江福海訃告 姜太恭人訃告 李紫璈訃告 李太恭人訃聞 顯考梯雲府君哀思録 李維之訃告 普洱李君墓志銘 梁鈺堂訃告 廖許氏訃告 廖應蘭訃告 沈君森圃之傳及行述 譚伯臣訃告 唐錫晋訃告
第十一册
清太守曉秋徐公哀思録 葉侍講公哀挽彙録 俞公粟廬赴告 先府君行述 長沙張文達公榮哀録 莊元季訃聞 胡欽馥訃告 濟寬訃告 金雅泉訃告 廉沈氏訃告 嘉興錢公行狀 阮君墓志銘 孫徵君哀挽録 葉王氏訃告 鈺静雨訃告 張佩綸墓表 張劭予訃告 柏執卿先生像贊柏母朱氏訃告
相公滄珊哀挽録 丁樹南訃告 沈母高太夫人赴告
第十二册
清四川彭山縣知縣康君墓志銘 林文直公榮哀録 林文直公行述 王太恭人訃聞 奚長春老先生赴告 伊爾根覺羅鈕祜魯氏訃告 曾少卿訃告 巴禹特太夫人訃聞 馮太夫人訃聞 顧羅氏訃告 黄建笎訃告 林友梅訃告 羅豐禄哀啓 瞿文慎公行狀 海日樓哀挽録 孫柳堦暨朱夫人告窆 王李氏訃告 吴馮氏訃告 蕭偉卿先生訃告 楊崇伊訃告 張盛氏訃告 張堯臣訃聞 張子頤訃告 黻唐陳老先生訃告 顧鄒氏訃告
第十三册
哈同先生榮哀録
第十四册
歐司愛哈同先生行述 簡太夫人哀思録 秦陳氏訃告 開平司徒香泉先生赴告 孫恭人訃聞 唐孫氏訃告 汪李門訃告 吴穎芝先生哀挽録 鍾丁氏訃告 徐母周太夫人訃告附哀啓
第十五册
朱母黄夫人哀挽録 李少卿訃告 吕譽千訃告 吕秀卿先生訃告 汪陳氏訃告 王頤臣訃告 姚子梁先生赴告 葉桐侯訃告 張毓麟訃告 周舜卿先生訃窆 曹文慤公哀挽彙録 陳芷谷先生行述 董達夫先生訃告 永感録 李孝慤公榮哀録
第十六册
南匯秦亮臣先生悼詞 録王解氏訃告 楊桂亭訃告
郁屏翰赴聞 郁公屏翰榮典録 袁幼安訃告 顯考笠漁府君行述 張南通先生榮哀録
第十七册
張守仁訃告 張松岩訃告 嵊縣趙詩高公紀念集 周鳳山先生哀思録 胡品三訃告 上海黄公冰如赴告 林檉藩訃告 彭新三訃告 史朱氏訃告 江寧郗志青先生訃告 徐炳輝先生訃告 楊楫赴告 楊學沂訃告 張公石君先生訃告 奉新張忠武公哀挽録 仲魯訃告 艾毓溎先生行述 鐵沙平原蔡安人悼挽録 德清蔡濂溪先生訃告
第十八册
丁梁氏訃告 費竹心訃告 費念慈訃告 耿貞惠先生哀挽録 侯官郭文安公行述 韓仲萬訃告
筱軒杭君哀挽録 黄羅氏訃告 蔣冠群訃告 宜興蔣香谷先生訃告 林德遠訃告 貞慤居士凌陛卿先生哀狀 聶緝槼府君行述 聶仲芳訃聞 浙楓沈少譜先生哀挽録 盛省傳先生赴告 前江西學政翰林院編修盛君家傳 盛方氏訃告 談夫人訃告 王紹卿訃告 宜興吴子愷先生象贊 羊月樵訃告 介三先生哀挽録 章綬青赴告
第十九册
莊苕甫先生哀餘録 豫材封翁哀思録 程賡雲訃告 程公厚夫榮哀録 榮哀彙存 哈少甫先生訃告 蔣望曾墓志銘 金唐氏訃告 金燾墓志銘 盧洪昶訃告 桐鄉盧蓉裳先生哀挽録 瞿蔣氏訃告 吴榦臣訃告 吴鍾氏訃告

展开全部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节选

  陳燦融,字炳謙,廣東中山梅溪鄉人,生於一八六二年,一九三八年卒於澳門。早年隨伯兄來滬學做生意,以絲茶進出口起家,後任祥茂洋行高級買辦。祥茂洋行由英商設立,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著名的産品就是『祥茂』牌肥皂。除從事進出口工作,陳炳謙在南洋烟草公司、閘北水電公司、廣東銀行、聯保保險公司、業廣地産公司、公共汽車公司、怡和紗廠、橡皮股份公司等多家公司中均占有股份,實力不容小覷。另外,因負責祥茂洋行的房地産租售業務以及身爲業廣地産公司董事,他在虹口、閘北一帶還擁有大量地産。據上海商業銀行的信用調查,陳炳謙的個人財産約一百萬元,足以厠身上海富商行列。但陳炳謙之所以能成爲二三十年代廣受尊敬的粤商代表,並不僅僅因爲他的個人財富,更因爲其熱心公共事業和慈善活動,做了許多便民惠民的善舉。他是廣肇公所和粤僑商業聯合會的董事,兩家皆爲廣東同鄉會組織,而廣東人又多居住在閘北北四川路橋一帶,是以陳炳謙對閘北地區的事務參與*多。一九三六年七月,夫人陳吴氏病重逝世,陳炳謙哀痛之餘,親力爲其操辦身後之事,並爲之編製《陳吴氏夫人殯儀紀念留影》,以作永久紀念。陳吴氏的殯葬程序非常完整,合乎禮儀。傳統的殯葬禮儀一般包括初終、訃告、沐浴、爲銘、吊喪、小殮、大殮、出殯、浮厝、入葬等多個程序。陳吴氏逝世於七月九日,次日即登報訃聞。十一日舉行大殮,遺體入棺。十九日出殯,厝於閘北張三橋北融圃。八月廿三舉行家奠。後擇吉日葬於聯義山莊。嚴格遵守了一般殯儀該走的程序。《陳吴氏夫人殯儀紀念留影》共收録照片六十一張,從出殯至入葬,皆有清晰記録,如題旌及立靈、三虞致奠、五虞朝櫬等等大量實景照片,再現了豪門喪儀中的一些特殊場景,從中可見殯葬儀序之繁瑣而莊重,堪稱瞭解彼時殯葬風俗的理想範本。  一九三八年八月陳炳謙病逝,後人爲其編製《陳公燦融殯儀紀念留影》時,也基本是按照此流程排列。陳炳謙八月七日病逝於澳門宅邸,八月廿八日出殯,暫厝於鏡湖醫院,九月十八日舉行家奠。影集中也着力展現了舉殯、祭禮、家奠等幾個重要儀式的活動場景,只是排場更爲浩大,尤其出殯之時,僧道開路捧遺像登車,靈柩披上特備三層棺罩,執紼者數千,往觀者更不可計數。另外影集中還有《陳吴氏夫人殯儀紀念留影》中没有的一些程序,如『請靈』『點主』等,内容更顯豐富。《陳公燦融殯儀紀念留影》展現的喪儀自然比其夫人喪儀更爲隆重,因陳炳謙任粤商領袖,富甲一方,交遊廣闊,兼及樂善好施,歷來爲人所敬重,是以聽聞噩耗後,往來吊唁者絡繹不絶。滬上商界領袖虞洽卿與之素來交好,雖年逾古稀,仍精神矍鑠,特約同滬商會長王曉籟,上海名律師江一平,康元製罐香港分廠經理阮維揚,及聞人毛和源、江卓雲、陳志聲、葛志奮、項康元等一行九人,由港專程過澳,祭吊陳氏。此外軍政長官李宗仁、余漢謀、宋子文、吴鐵城等,與陳氏交情素厚,對於陳氏之去世,尤深惋惜,均分别電唁及書贈挽聯。概言之,《陳公燦融殯儀紀念留影》和《陳吴氏夫人殯儀紀念留影》這兩本影集,是民國訃告中非常奇特的品種,它們全本以攝影照片組成,從人逝大殮、搭建靈堂、家屬祭奠,再到衆人吊唁、出殯送殯,*後落土下葬,完整展現了當時豪門的全套葬儀過程,可謂喪葬禮俗的形象圖解,其特殊的文獻價值堪稱獨一。  無獨有偶,出版於一九二七年初的《先室蔣夫人喪記》,恰恰是主要以文字詳細記録傳統喪儀繁雜過程的一本訃告。《先室蔣夫人喪記》分上下兩册,喪主是江蘇省財政廳廳長李錫純的夫人,病逝於一九二六年八月三日(丙寅年六月二十五日),年僅四十九歲。蔣夫人是南京名門蔣少山之女,一八九八年嫁給有『隴西忠裔』之稱的李錫純。李錫純,字耆卿,江蘇丹徒人,出生鹽商之家。宣統三年,任兩淮鹽政會計科長,民國改  ○一三  元後,歷任交通銀行清河、揚州、江寧分行行長及江蘇省銀行行長,一九二二年出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是當時官場的一位實權人物,民間俗稱『財神爺』。一九二六年夏其妻病逝,奢華的喪儀也從另一面反映了李錫純在官場的權勢之盛。蔣夫人喪儀規格之高,可以從其豪華的『發訃』陣容一窺究竟:發訃名單以國務總理杜錫珪領銜,緊隨其後的是政府的各部部長和議會議長,接下來是孫傳芳率軍界各路首領。孫當時是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東南王』,是直系後期*具實力的軍閥。再接着是江蘇省省長陳陶遺率省府各官。這個涉及中國政界、軍界、工商實業界、文化教育界各路精英的名單,竟占據了訃告上册的數十頁篇幅,可謂炫人眼目。從目録來看,這本『喪記』分匾額彙登、誄詞彙登、祭文彙登、追悼文、挽詞彙登、放生記、挽聯彙登、門狀式、訃聞式、悼啓式、發訃(台銜)、銘旌式、神主式、題主官(台銜)、點主禮節、知賓(台銜)、臨時辨事各位(台銜)、致祭(台銜彙登)、家奠儀式、家奠祭文、舉殯路單式、舉殯執事、執紼(台銜南京)、路祭(台銜南京)、執紼(台銜鎮江)、路祭(台銜鎮江)等等二十餘項,每項之下均有詳細名單或儀式過程,是瞭解舊時豪門喪儀的**手文獻。這上下兩册《先室蔣夫人喪記》若和《陳公燦融殯儀紀念留影》和其夫人訃聞《陳吴氏夫人殯儀紀念留影》的圖像展示並列參看,『圖文並茂』就是一句毫不夸張的話語了。附帶要説的是,蔣夫人的這次喪儀,收受的禮物,除了挽聯、祭幛、横匾、銀盾等大量實物外,另收到禮金三千一百二十五元五角二分,外加禮券一百一十三張。而喪儀的總支出是一萬六千一百零一元一角七分,其中較大的幾筆開支(一千元以上)依次爲:送禮金二千三百六十五元,捐助善舉二千三百元,鎮江(李錫純家鄉)出殯一千六百零三元,酒席飯菜一千二百五十二元,軍警工役一千零五十四元,石印訃聞一千零二十七元。這應該是真實可靠且非常難得的社會經濟史史料。  四  訃告文獻在辨析人物生平史料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價值。訃聞一般由逝者*親近的家屬親友或逝者生前服務任職的機構團體出面印製刊布,由於這種特性,其在人物的籍貫故里、生卒年月、生平大事、來往親朋等方面的記載無疑具有*大的權威性,除非有某種特殊隱情,一般在這些方面的記載不會有錯訛之處,是比較可靠的**手的文獻來源,往往可補正史之缺或作文獻辨析的重要參考。  徐乃昌是近代著名學人、藏書家、出版家,在衆多論述他的文章中,有關其生卒年的記載却衆説紛紜,莫衷一是,其生年和卒年都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説法,如生年:一八六六、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卒年:一九四三、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後經多位學者努力,尤其是找到了徐乃昌的訃聞——《徐積餘暨妻馬氏赴告附哀啓》,内記載有徐乃昌詳細的生卒年月,即生於同治七年(戊辰)十二月十一日,卒於癸未正月二十八日,於是這個難題才迎刃而解,徐乃昌的準確生卒年應該是一八六九至一九四三年。  再如晚清上海著名巨商朱其昂(雲甫),以經營沙船業聞名,是近代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名字入載多種人物辭典,而其出生年記載幾乎均付之闕如,以一個大大的問號『?』佔據着位置。但在他的訃告《朱雲甫訃聞》中對此却有着明確記載:『雲甫府君痛於光緒戊寅年(一八七八)五月初一日辰時疾終天津招商局差次,距生於道光丁酉年(一八三七)四月二十五日午時,享年四十二歲。』可謂一本訃聞就解决了一個學術難題。  近代大軍閥張作霖離世未逾百年,而有關他的面容相貌却似乎已『疑竇叢生』,前一陣網絡上瘋傳他的肖  ○一五  像疑問,將他和另一軍閥張作相混在一起,難辨真僞。其實,這個所謂『難題』只要翻開一册《張大元帥哀挽録》馬上就能迎刃而解,在這本『哀挽録』裏,張作霖的照片從肖像到生活照、軍事作戰照比比皆是,所謂『難題』本不成其爲問題。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在多個學科領域都有傑出貢獻。他於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投湖自盡,其時年僅五十一歲,正是一個學者厚積薄發的黄金時期,令人痛惜。至今,王國維先生長逝已近一個世紀,而他自殺的原因仍然是個謎。綜合學界論述,關於王國維爲何拖着辮子自沉昆明湖,後世臆測大致有六種之多:一爲『愚忠殉清』説;二爲『逼債』説(王曾與羅振玉合作做生意虧本,欠下巨債);三爲『驚懼』説(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耻辱);四爲『諫阻』説(以『屍諫』勸阻溥儀東渡日本避難);五爲『文化殉節』説;六爲『妻妾出軌受辱』説。學界意見如此不統一,原因很多,一是因爲王國維本人性格孤僻内斂,生前没有向任何人囑托。二是其自殺方式如此乾净利落,未留下任何痕迹(四十年後老舍的投湖自盡明顯受其影響,也是至今成謎)。惟因如此,王國維自盡後由其友人出資印行的《王忠慤公哀挽録》一書格外值得我們重視,這是*接近逝者死期的出版文獻,爲之撰文的又是逝者生前來往*密切的親朋好友,無論語境還是現場感都無疑*接近原始狀態。該書除逝者遺像及遺囑手迹外,共收文八篇,挽詩三十七首,挽聯一百六十六副,另附『海外追悼録』(日本,有祭文及挽詩)、『華僑哀挽録』(在日華僑,有誄文、挽詩、挽聯)及『補遺』(挽詩四首、挽詞一首、挽聯五副)、『續補』(文二篇)四部分。卷首金梁的《王忠慤公殉節記》一文,記述了王國維自殺前三日自己和他的會見及相談,並記録了王國維自殺前後車夫、園丁、園警、鄰居的見聞,是珍貴的**手文獻。其他如羅振玉、樊炳清、費行簡等人的悼文,從各自角度追述王國維的生平和貢獻,其中自然也包含着各人對此事的見解。挽聯部分分量*重,多達一百六十六副。這是文人的擅長,也因文體的特殊,措辭行文可以隱晦委婉,其實也隱約透露出各人對王國維自盡原因的看法,略舉幾副,以見一斑:   羅振玉挽聯:  故人慷慨多奇節,  書卷消磨絶可憐。  陳三立挽聯:  學有偏長,與乾嘉諸老相抗。死得其所,挾鮑屈孤憤同歸。  金梁挽聯:  訪公於殉節前三日,憂辱同驚,孤憤已知懷必死。念我與訂交近卅年,表裏如一,獨行不愧爲完人。  陳寅恪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剩水殘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一七  吴宓挽聯:  離宫猶是前朝,主辱臣憂,汨羅異代沉屈子。浩劫正逢此日,人亡國瘁,海宇同聲哭鄭君。  徐乃昌挽聯:  絶學邁千秋,生平考獻徵文,遠溯殷墟訂書契。招魂逢五月,太息懷芳履潔,哀同楚澤賦離騷。  這方面值得一提的還有《馬君武先生紀念册》。馬君武很早就投身革命,是國民黨中著名元老之一。他一九〇五年就參加中國同盟會,是該會資格*老的盟員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從德國趕回國内參戰,並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以後他又參加護法運動,擔任過非常大總統府的秘書長。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先後擔任過中國公學、上海大夏大學和廣西大學等高等學府的校長,門下桃李纍纍,爲國家培養了很多傑出人才。馬君武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科學家,他早年留學日、德等國十餘載,攻讀化學和冶金專業,是中國無烟火藥的創始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開創新風的文學家。馬君武的文學創作主要開始於一九〇一年他留學日本之後,當時,正是他大量閲讀西方書籍,積極參加反清革命活動之時,故其詩作充滿了豪情,與當時『鴛蝴派』文學的哀怨濃艷之情有天壤之别。其詩内容激進,語言通俗,好用古風歌行體,一派壯士氣概。馬君武還翻譯了大量外國詩歌,如拜倫的《哀希臘》、胡德的《縫衣歌》等,在當時恰如空谷足  ○一八  音,開一時風氣之先,並産生了很大反響。馬君武的這些作品主要收集在一九五年出版的《新文學》和一九一四年出版的《馬君武詩稿》兩書中。馬君武的《新文學》因在日本編印發行,流傳極其有限。柳亞子先生珍藏有一册,上世紀四十年代即被人稱之爲『孤本』,以後屢經動亂,其下落至今已成爲一個謎。一九一四年文明書局刊行《馬君武詩稿》,據説印量極少,故此書雖屢屢被人提及乃至引用,而真正見過實物的人却少之又少。一九四〇年八月一日,馬君武在廣西大學校長任内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政府當局頒布政府令明文褒揚。廣西省成立治喪處,下設三股七組,負責公祭和追悼會。公祭結束後編印出版了《馬君武先生紀念册》。此書爲大十六開本,綫裝鉛印,内容堪稱豐富。*令人矚目的是,紀念册輯録了《新文學》和《馬君武詩稿》兩書中所有的詩作和譯詩,並另『補載今體詩二十三首』。所補詩大抵爲民國成立後所作,如丙辰年(一九一六)的《讀史雜感》、丙子年(一九三六)的《抗日紀事詩》等。當然,其中還包括當年曾引發很大風波的《哀沈陽》七絶二首。這樣,馬君武的詩作和譯詩就被大致完整地集於一册,得以流傳後世,此所謂*好的紀念。紀念册中還收録了一些哀悼文章,執筆者多爲馬君武的老友,各自寫自己所熟悉難忘的一段,娓娓談來,既生動感人,又富於文獻價值。如鄧家彦的《故工學博士馬君武少年軼事》,詳細叙述了馬君武當年遭清政府通緝從中國公學逃亡留德的一段往事;陸費逵的《海舶相逢》,回憶了民國初年兩人在海輪上相逢,馬君武提議賣稿給中華書局以資助其留學一事;李四光在《追念君武先生幾件小故事》一文中,深情追憶了一九五年在日本和馬君武一起加入同盟會的情景。紀念册末尾還收録了部分祭文和挽詞、挽詩、挽聯,中共領導人的挽詞也赫然在列,周恩來的挽詞是『壹代宗師』。朱德和彭德懷這兩位八路軍的正、副司令聯名送的挽詞是『教澤在人』。《馬君武先生紀念册》是内部發行物,不公開出版,印數既有限,贈送範圍也比較窄,七十餘年後的今天已很難得一見了,即使在很多大型圖書館的館藏目録上也難見其踪影,其文獻價值更值得珍視。  ○一九  類似的情况還有《聶耳紀念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聶耳因成功地創作了《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等一系列歌曲而蜚聲藝壇。在此之前,中國藝壇一向只有學院派和偏重於民間小調的黎錦暉派,而聶耳却爲中國音樂闖出了一條新路,替中華民族叫出了解放的呼聲,給人以振聾發聵的感觸。一九三五年四月,聶耳從上海赴日本留學,並在日本完成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的譜曲。生活向他展開了一條廣闊的光明大道,他要向更高的目標攀登。爲此,他替自己在日本的學習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分三個時間段執行,每個時間段都是三個月:**個三月計劃是初步聽懂日語;第二個三月計劃是考察日本的音樂、戲劇、電影;第三個三月計劃則是作留學歐洲的準備。七月十七日這一天,聶耳和幾個朋友結伴去鵠沼海濱游泳,一個多小時之後,年輕的聶耳竟然永遠地消失在這異國他鄉的波濤之中,成了不歸之人。聶耳的死,在中國留學生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動,八月四日,在房州館山北條町的中國留學生的家内舉行了聶耳的追悼會,張天虚、杜宣、蒲風、李華飛、楊式谷等五十餘人參加了追悼會。會場中懸掛着由杜宣書寫的横幅:『追悼聶耳先生大會』。大家合着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齊聲歌唱,在雄壯的歌聲中,聶耳的音容笑貌在大家心中慢慢浮現了出來。就在這個追悼會上,留學生們一致决定,大家捐款出版《聶耳紀念集》。  《聶耳紀念集》爲三十二開本,一九三五年年底在東京出版。除聶耳遺像、手迹和追悼會合影外,書中共收入文章十九篇,詩歌十四首,並刊出聶耳的代表作《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等歌譜,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是手稿。書中還首次披露了聶耳從抵達日本那天起一直到生命終結前一天的全部日記。畫家黄新波爲紀念集設計了封面。《聶耳紀念集》爲非賣品,主要贈送給捐款者。爲彌補出版費用的不足,另少量出售了一些。由於日本的侵略,中日之間很快爆發了戰争,這本《聶耳紀念集》在日本自然成了違禁品。而因出版在日本,除了留學生回國時帶回來一些,國内甚至不知有這樣一本書。這本《聶耳紀念集》可謂研究聶耳*重要的**手文獻,但時隔八十年,此書存世已極罕,當以個位數來計,名副其實地成爲近代訃聞中的珍本。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各界都在紀念抗戰中獻身的英雄。然而,在媒體中宣揚的英雄永遠只是少數,更多的只能默默長眠黄土,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在當年刊布的訃聞中就隱身着很多這樣的英雄,其中有一位叫張在森的,尤其讓人動容。  張在森,上海川沙人。一九二三年一月生。抗戰爆發後,少年張在森熱血沸騰,一心只想着殺敵報國。一九三八年五月,他瞞着父母不告而走,投身抗戰,時年僅十五歲。一九四一年一月,張在森於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畢業後輾轉各地,屢赴前綫作戰。一九四二年五月,他率陸軍一五師三一四團第二營迫擊炮排,在浙江一帶與日寇激戰,收復江山、衢州、龍游等地。九月二十五日中秋夜,在金華白龍橋戰役中,戰至*後一人,以身殉國,年尚不滿二十歲。其父母直至抗戰勝利後始獲知愛子犧牲的噩耗。黄炎培在爲這位同鄉少年英雄作傳時感慨:『吾傳張在森,吾念舉國百千萬無名英雄,雖秃吾筆,涸吾血泪,其何能已!』[]   瞿犢、王進也是在上海抗戰中壯烈犧牲的烈士。他們年輕時都是優秀學生,在名校攻讀,很早就發表作品。『九一八』後積極參加學生運動,王進還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他們變賣家産,組織遊擊隊,在崇(崇明)、啓(啓東)等一帶對日寇展開遊擊鬥爭。瞿犢是通崇啓海(南通、崇明、啓東、海門)四縣抗戰指揮部獨立大隊大隊長;王進在瞿犢部隊負責政治工作,任抗日民主政權崇明縣行政公署副主任。他們是當地抗戰活動的*早發起人,也是抗戰武裝力量的*高指揮者,當時很多熱血青年都曾受到他們的影響。一九三九年一月,瞿犢、王進在率部收繳匪部槍械時不幸遇難,壯烈犧牲。《瞿犢、王進烈士紀念集》是爲二  [] 黄炎培《國殤張在森君傳》,刊1946 年5 月《國殤張在森上尉紀念册》。  ○二一  烈士犧牲周年紀念編輯而成,出版於一九四年夏,他們的生前戰友胡愈之、王任叔等都撰有悼念文章。追悼會上唱的悼念歌正代表了大家的心情:『你們從我們的隊伍中出去,你們的精神還灌輸到我們隊伍裏來。敵人、漢奸、暗害分子正包圍在我們周圍,爲了你們,我們更要奮勇地冲出去,换上你們的崗位,我們是抗戰先鋒隊!』[]  曾在上海大地矗立的無名英雄墓,更表達了上海人民對爲保衛申城父老鄉親而英勇獻身的無名英雄們的崇高敬意。『九一八事變』後僅數月,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日寇即對中國*大的城市上海發動襲擊,狂轟濫炸,造成極大傷害。我軍進行了堅决還擊,激戰月餘。是爲『一二八事件』。當時抵抗*久、炮火*烈、傷亡*多的是在寶山廟行、大場、江灣一帶。戰争結束後,上海市民爲紀念英勇犧牲的無名烈士,倡議在廟行建造無名英雄墓,以寄托哀思。一九三六年二月十六日,無名英雄墓建成揭幕,這本《無名英雄墓揭幕紀念册》正是當年英烈們奮勇殺敵、英勇獻身,却不留半點痕迹的見證。建祠墓以昭其忠、彰其烈,皆所以酬已往而勸來兹。在這一層面上,這些訃聞紀念册中藴藏的感人事例,無疑仍有着現實意義。  此外,訃聞、哀啓當中的書法藝術及名人題詞特色也不容忽視。科舉時代的文人書法本就出色,何况能爲訃聞執筆的多爲其中佼佼者,故書法神采奕奕,更爲出彩。由於訃聞體例特殊,且逝者多和書者關係非同一般,或由名人托付,故書家書寫時均格外認真。這些石印的訃聞家傳,多由大家撰稿,名家書寫,風格各異,神完氣足,不少可以名帖視之,如《阮君墓志銘》,由李詳撰文,曾熙書寫;《翰林院編修盛公家傳》,由陳三立撰文,劉鳳起書寫;《吴光禄家傳》,由鄭孝胥撰文並書寫等。此外,訃聞、哀啓中,名人題詞比比皆是,幾乎無一例外,有的甚至單單題寫挽辭的篇幅就能印成厚厚一册。逝者名氣越大,題寫的名流越多,故欲尋覓  ..  []《追悼瞿犢、王進同志》,刊瞿王烈士紀念委員會1940 年7 月《瞿犢、王進烈士紀念集》。  名人手迹,訃聞哀啓可能是*完備齊全的寶庫。  訃聞哀啓之類,多爲私家印製,形制特殊,印數有限,發送範圍非常狹窄,有心保留甚至收藏的個人極少,也稀見有專門機構單列一類刻意保管的。故此類文獻存世稀少,查閲不易,利用更難。上海圖書館由於前輩的睿智眼界,以及地域的優勢和時代的機遇,藏有各類訃聞哀啓數千種,可能是國内外收藏此類文獻*多*全的一家公藏機構。有鑒於此,上圖於二〇一五年曾專門舉行有關訃聞、哀啓的年度大展,並出版圖録,舉行專家研討會,可謂開風氣之先。此次更擇其重要者影印出版,以期引起大家注意,更希望得到學界重視。  二〇一五年十月七日開筆於滬南上海花園〇一六年五月十日改畢於上海圖書館一二三三室二〇一七年二月八日再作修改  ○二三  凡例  一、本書收録訃聞文獻共一千二百六十八種,其中一千二百五十四種爲單人訃聞(包括夫婦、姐妹等親屬),十四種收兩人或兩人以上(無血緣關係)。  二、本書目録按訃聞涉及人物之生年排序,生年相同者按姓氏中文拼音字母排序,生年不詳者按卒年排序,生卒年俱不詳者按姓氏拼音排序,兩人及以上者按卒年排序。  三、本書所涉文獻俱爲全文影印。  四、每種文獻前有簡要文字説明,包括内容提要和人物簡介兩部分。  五、書前附人名索引和書名索引。  ……

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全90册) 作者简介

上海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是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其馆藏文献约5095万册(件),以历史文献*具特色。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在整理和研究馆藏文献方面,成果丰硕,其代表作品有《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萃编》等大型资料书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