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七版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七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3-02
开本: 16开 页数: 800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9.1(7.9折) 定价  ¥3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七版 版权信息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七版 内容简介

  自《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第 6 版发行以来,细胞培养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第 7 版除保留基本内容(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细胞培养实验室的设计与布局、培养器皿与培养基、原代培养、细胞系及其鉴定、污染、分化、老化、永生化等)之外,特别强化了某些章节的内容,尤其见于 3D 培养、干细胞、特殊类型细胞培养、STR 测序、规模化培养等的介绍,因此第 7 版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均更具新颖性和实用性。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七版 目录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方案目录 短篇综述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历史背景 1.2 组织培养的优点 1.2.1 环境控制 1.2.2 样品的特征和均一性 1.2.3 经济、规模和机械化 1.2.4 体内环境的体外模拟 1.3 局限性 1.3.1 专业技能 1.3.2 量的问题 1.3.3 去分化和选择 1.3.4 细胞的起源 1.3.5 不稳定性 1.4 体外的主要差异 1.5 组织培养的类型 参考文献 第2章 培养细胞的生物学 2.1 细胞培养环境 2.2 细胞黏附 2.2.1 细胞黏附分子 2.2.2 细胞间连接 2.2.3 细胞骨架 2.2.4 细胞外基质 2.2.5 细胞迁移 2.3 细胞增殖 2.3.1 细胞周期 2.3.2 细胞增殖调控 2.4 细胞分化 2.4.1 细胞分化的谤导和保持 2.4.2 细胞分化及去分化潜能 2.5 细胞信号转导 2.6 能量代谢 2.7 培养细胞的起源 2.7.1 培养的开始 2.7.2 细胞系的演化 2.7.3 细胞的衰老 2.7.4 连续细胞系的转化和建立 2.8 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 第3章 实验室设计及布局 3.1 布局、陈设和服务设施 3.1.1 **条件 3.1.2 服务 3.1.3 通风装置 3.2 设计与布局 3.2.1 无菌操作区 3.2.2 层流柜 3.2.3 工作台 3.2.4 检疫和防范 3.2.5 培养 3.2.6 准备区 3.2.7 储存 3.3 灾害管理 参考文献 第4章 设备和材料 4.1 组织培养实验室的要求 4.2 无菌工作区 4.2.1 层流生物安全柜 4.2.2 手推车 4.2.3 无菌液体处理——移液和分液 4.2.4 倒置显微镜 4.2.5 照相机和监视器 4.2.6 解剖显微镜 4.2.7 离心机 4.2.8 细胞计数 4.3 孵育和培养 4.3.1 恒温箱 4.3.2 湿式C07培养箱 4.3.3 温度记录仪 4.3.4 滚筒支架 4.3.5 磁力搅拌器 4.3.6 培养器皿 4.4 准备和灭菌 4.4.1 洗涤 4.4.2 培养基和试剂的制备 4.4.3 灭菌 4.5 储存 4.5.1 耗材 4.5.2 冰箱和冷冻箱 4.5.3 冻存容器 4.5.4 程序降温仪 4.6 实验室辅助设备 4.6.1 计算机和网络 4.6.2 正置显微镜 4.6.3 低温冷冻箱 4.6.4 共聚焦显微镜 4.6.5 PCR热循环仪 4.7 专用设备 4.7.1 显微注射装置 4.7.2 菌落计数器 4.7.3 离心式淘洗器 4.7.4 沆式细胞仪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菌技术 5.1 无菌技术的目的 5.1.1 污染风险 5.1.2 维持无菌状态 5.2 无菌环境的基本要素 5.2.1 层流 5.2.2 安静区域 5.2.3 操作台 5.2.4 个人卫生 5.2.5 试剂和培养基 5.2.6 培养物 5.3 无菌处理 5.3.1 擦拭 5.3.2 加盖 5.3.3 灼烧 5.3.4 试剂瓶和培养瓶的操作 5.3.5 移液 5.3.6 大容量移液 5.3.7 液体倾倒 5.4 标准化操作 5.4.1 培养瓶和试剂瓶 5.4.2 培养皿和多孔培养板 5.5 仪器和设备 5.5.1 冰箱和冷室 5.5.2 恒温箱 5.5.3 盒装培养物 5.5.4 充入C07气体 参考文献 第6章 安全性、生物伦理及验证 6.1 实验室安全 6.2 危险性评估 6.3 标准操作程序 6.4 安全规则 6.5 常规安全 6.5.1 操作者 6.5.2 设备 6.5.3 玻璃器皿和锐利物品 6.5.4 化学毒性 6.5.5 气体 6.5.6 液氮 6.5.7 烧伤 6.6 火 6.7 电离辐射 6.7.1 摄入 6.7.2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6.7.3 标记试剂的辐照 6.7.4 高能源辐照 6.8 生物危害性 6.8.1 生物防范水平 6.8.2 生物安全柜(BSC) 6.8.3 人体活检材料 6.8.4 细胞系 6.8.5 遗传操作 6.8.6 生物危险性废物的处理 6.8.7 净化和熏蒸 6.9 生物伦理 6.9.1 动物组织 6.9.2 人体组织 6.10 质量保证 6.10.1 操作程序 6.10.2 质量控制(QC) 6.10.3 确认 6.10.4 身份验证 6.10.5 起源 6.10.6 污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培养器皿和附着物 7.1 附着物 7.1.1 附着和生长 7.1.2 常用的附着材料 7.1.3 附着物替代品 7.2 表面处理 7.2.1 附着物包被 7.2.2 饲养层 7.2.3 非黏性附着物 7.3 培养器皿的选择 7.3.1 细胞产量 7.3.2 多孔板 7.3.3 培养瓶和培养皿 7.3.4 高细胞产量 7.3.5 悬浮培养 7.3.6 通气 7.3.7 取样和分析 7.3.8 不均匀生长 7.3.9 成本 7.4 特殊系统 7.4.1 渗透性支持物 7.4.2 三维基质 参考文献 第8章 成分明确培养基及补充物 8.1 培养基的发展史 8.2 物理化学特征 8.2.1 pH 8.2.2 C07和碳酸盐 8.2.3 缓冲作用 8.2.4 氧气 8.2.5 渗透压 8.2.6 温度 8.2.7 黏度 8.2.8 表面张力和成泡性 8.3 平衡盐溶液 8.4 完全培养基 8.4.1 氨基酸 8.4.2 维生素 8.4.3 盐粪 8.4.4 葡萄糖 8.4.5 有机补充物 8.4.6 激素和生长因子 8.4.7 抗生素 8.5 血清 8.5.1 蛋白质 8.5.2 生长因子 8.5.3 激素 8.5.4 营养物及代谢物 8.5.5 脂类 8.5.6 矿物质 8.5.7 抑制物 8.6 培养基和血清的选择 8.6.1 血清批次预约 8.6.2 血清的测试 8.6.3 热灭活 8.7 其他添加物 8.7.1 氨基酸水解物 8.7.2 胚胎浸出液 8.7.3 适应性培养基 8.8 储存 参考文献 第9章 无血清培养基 9.1 血清的缺点 9.2 无血清培养基的优点 9.3 无血清培养基的缺点 9.4 血清的替代 9.4.1 无血清培养基的商业供应 9.4.2 血清替代物 9.4.3 无血清传代培养 9.4.4 激素 9.4.5 生长因子 9.4.6 血清中的营养物质 9.4.7 蛋白质和多聚胺 9.4.8 黏度 9.5 无血清培养基的研发 9.6 无血清培养基的选择 9.6.1 细胞或产物特异性 9.6.2 细胞系对无血清培养基的适应性 9.7 无血清培养基的制备 9.8 无动物蛋白培养基 9.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准备与灭菌 10.1 准备试剂与用品 10.2 设备与液体的灭菌 10.2.1 干热灭菌 10.2.2 压力一蒸汽灭菌 10.2.3 射线灭菌 10.2.4 化学灭菌 10.2.5 无菌指示器 10.2.6 过滤灭菌 10.3 设备 10.3.1 玻璃器皿 10.3.2 玻璃移液管 10.3.3 嫘口盖 10.3.4 清洁剂的选择 10.3.5 种类繁杂的设备 10.3.6 可重复使用的灭菌过滤器 10.4 试剂与培养基 10.4.1 水 10.4.2 纯水器的维护 10.4.3 平衡盐溶液 10.4.4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0.5 培养基的灭菌 10.5.1 可高压灭菌的培养基 10.5.2 除菌过滤 10.5.3 血清 10.5.4 其他试剂的准备与灭菌 10.6 培养基的质控、检测和储存 10.6.1 质量控制 10.6.2 无菌检测 10.6.3 培养基和血清的培养检测 10.6.4 储存 参考文献 窘11章 原代培养 11.1 原代培养入门 11.1.1 用于解离组织的蛋白酶 11.1.2 解离过程的共同特点 11.2 组织分离 11.2.1 小鼠胚胎 11.2.2 鸡胚 11.2.3 人体活检材料 11.3 屎代培养的类型 11.3.1 原代外植 11.3.2 酶的解离作用 11.3.3 温胰蛋白酶消化 11.3.4 低温预处理的胰蛋白酶消化 11.3.5 鸡胚器官原基 11.3.6 其他酶解过程 11.3.7 胶原酶 11.3.8 机械法解离 11.3.9 分离活细胞 11.3.10 原代培养小结 11.3.11 原始记录 参考文献 窘12章 传代培养和细胞系 12.1 术语定义 12.2 传代培养和扩增 12.2.1 交叉污染和鉴定错误 12.2.2 支原体污染 12.2.3 细胞系的命名 12.2.4 培养物的年龄 12.2.5 有限细胞系和连续 细胞系 12.3 选择细胞系 12.4 常规培养 12.4.1 细胞形态的意义 12.4.2 培养基的更换 12.4.3 标准的换液方案 12.5 传代 12.5.1 传代标准 12.5.2 单层生长细胞典型的传代方案 12.5.3 生长周期和传代比率 12.5.4 悬浮培养细胞的扩增 12.5.5 悬浮生长细胞的传代 12.5.6 培养条件的标准化 12.5.7 抗生素的使用 12.5.8 培养记录 参考文献 第13章 身份认证和验证 13.1 细胞系的身份认证 13.1.1 错误身份认定和交叉污染 13.1.2 错误身份认定和交叉污染的原因 13.1.3 避免错误身份认定和交叉污染 13.1.4 细胞系身份认证的技术 13.1.5 DNA绘谱 13.1.6 通过DNA条码测定动物细胞的种属 13.1.7 同工酶分析 13.1.8 染色体含量 13.1.9 染色体显带枝术 13.1.10 染色体分析 13.1.11 身份认证的必要性 13.2 细胞身份的验证 13.2.1 细胞的身世记录 13.2.2 微生物污染 13.2.3 步骤 13.3 质量保证 13.3.1 细胞系 13.3.2 培养基和试剂 13.3.3 培养器皿 13.3.4 仪器 13.3.5 设施 参考文献 第14章 污染 14.1 污染的来源 14.1.1 操作者的技术 14.1.2 环境 14.1.3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和维护 14.1.4 湿度恒温箱 14.1.5 冷藏库 14.1.6 无菌材料 14.1.7 引入的细胞系和活组织 14.1.8 隔离 14.2 微生物污染的种类 14.3 污染物的监控 14.3.1 可见的微生物污染 14.3.2 支原体 14.3.3 支原体的荧光染色 14.3.4 PCR法检测支原体 14.3.5 栓测支原体的替代方法 14.3.6 支原体检测服务 14.3.7 病毒污染 14.4 污染培养物的处理 14.5 污染的去除 14.5.1 细菌、真菌和酵母菌 14.5.2 支原体的消除 14.5.3 清除病毒污染 14.5.4 顽固污染 14.6 交叉污染 1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冻存和建库 15.1 冻存的意义 15.2 冻存前的注意事项 15.2.1 鉴定 15.2.2 何时冻存 15.3 冻存细则 15.3.1 细胞冻存的理论背景 15.3.2 细胞浓度 15.3.3 冻存液 15.3.4 冷却速度 15.3.5 冻存管 15.3.6 低温冰箱 15.3.7 培养细胞的冻存 15.3.8 冻存记录 15.3.9 冻存管的解冻 15.3.10 培养瓶冻存 15.3.11 玻璃化保存 15.4 冻存库的设计和监控 15.4.1 库存管理、分配和使用 15.4.2 细胞库存的连续更换 15.5 细胞库 15.6 细胞的运输 15.6.1 冻存管 15.6.2 活细胞 参考文献 第16章 克隆培养及筛选 16.1 细胞的克隆培养 16.2 贴壁率的刺激 16.2.1 促进克隆生长的条件 16.2.2 条件培养基 16.2.3 饲养层细胞 16.3 悬浮克隆培养 16.4 细胞克隆的分离 16.4.1 单层贴壁细胞克隆的其他分离技术 16.4.2 悉浮细胞克隆 16.5 复制性培养 16.6 选择性培养基和抑制剂 16.7 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16.7.1 选择性黏附 16.7.2 选择性脱壁 16.7.3 基质性质 16.7.4 选择性饲养层 16.7.5 半固体培养基选择 参考文献 第17章 细胞分选 17.1 细胞密度及等密度沉降法 17.2 细胞体积与沉降速率 17.2.1 单位重力沉降 17.2.2 离心淘洗分离技术 17.3 以抗体为基础的分选技术 17.3.1 免疫磁珠分选 17.3.2 荧光活化的细胞分选法 17.4 初试细胞分离者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18章 细胞系鉴定 18.1 鉴定的需求 18.2 基因型鉴定 18.2.1 真实性验证 18.2.2 种属鉴定 18.2.3 转化 18.3 表型鉴定 18.3.1 谱系或组织标记 18.3.2 独特标记物 18.4 细胞形态孛 18.4.1 显微镜 18.4.2 染色 18.4.3 细胞学检查所用培养器皿:单层培养 18.4.4 悬浮细胞细胞学检查的标本制备 18.4.5 光学显微照相技术 18.4.6 活细胞成像 18.4.7 共聚焦显微镜 18.5 抗原标记 18.5.1 免疫染色 18.5.2 免疫分析 18.6 间隔性记录 18.7 细胞周期 18.7.1 细胞分离 18.7.2 阻断 参考文献 第19章 分化 19.1 体内表型的表达 19.1.1 去分化 19.1.2 细胞谱系选择 19.2 分化阶段 19.3 增殖和分化 19.4 定向和细胞谱系 19.5 干细胞可塑性 19.6 分化标记物 19.7 诱导分化 19.7.1 细胞相互作用 19.7.2 全身性因子 19.7.3 细胞一基质相互作用 19.7.4 极性和细胞形状 19.7.5 动态应激 19.7.6 氧张力 19.8 分化和恶性 19.9 应用 参考文献 第20章 三维培养 20.1 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表型表达 20.1.1 三维培养的优点和局限性 20.1.2 模型的选择 20.2 器官培养 20.2.1 气体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20.2.2 结构的完整性 20.2.3 生长与分化 20.2.4 器官培养的局限性 20.2.5 器官培养的类型 20.3 组织型培养 20.3.1 凝胶和海绵技术 20.3.2 中空纤维 20.3.3 细胞球体 20.3.4 慧滴培养 20.3.5 微载体 20.3.6 类器官 20.3.7 转动室系统 20.3.8 藻酸盐活细胞固定术 20.3.9 滤膜小皿插件 20.3.10 神经聚集物的培养 20.4 器官型培养 20.4.1 组织等同物 20.4.2 组织工程 20.5 三维构建物中细胞的成像 参考文献 第21章 规模与自动化 21.1 规模悬浮培养 21.1.1 连续和分批培养 21.1.2 次性生物反应器 21.1.3 规模和复杂性 21.1.4 搅匀和换气 21.2 单层规模培养 21.2.1 多表面扩增器 21.2.2 旋转培养 21.2.3 微载体 21.2.4 巨型微载体 21.2.5 灌流式单层培养 21.3 程序控制 21.4 大规模培养程序 21.5 自动化 21.5.1 机器人培养细胞 21.5.2 高通量筛选(HTS) 21.5.3 二维高通量筛选 参考文献 第22章 衰老,永生化和转化 22.1 在细胞系特征描述中的作用 22.2 遗传不稳定性和异质性 22.2.1 遗传不稳定性 22.2.2 染色体畸变 22.3 永生化 22.3.1 衰老的控制 22.3.2 病毒基因致永生化 22.3.3 人成纤维细胞的永生化 22.3.4 端粒酶诱导的永生化 22.3.5 供选择的永生化策略 22.4 生长控制异常 22.4.1 停泊不依赖性 22.4.2 接触抑制 22.4.3 血清依赖 22.4.4 癌基因 22.5 致瘤性 22.5.1 恶性化 22.5.2 肿瘤移植 22.5.3 侵袭力 22.5.4 血管发生 22.5.5 纤溶酶原活化因子 参考文献 第23章 定量 23.1 细胞计数 23.1.1 血细胞计数器 23.1.2 电子计数 23.1.3 染色的单层细胞 23.1.4 流式细胞仪 23.2 细胞重量和细胞压积 23.3 DNA含量 23.4 蛋白质 23.5 合成速率 23.5.1 DNA合成 23.5.2 蛋白质合成 23.6 准备样品用于酶分析和免疫分析 23.7 细胞计数 23.7.1 原位标记 23.7.2 流式细胞术 23.8 重复取样 23.8.1 数据获得 23.8.2 数据分析 23.9 细胞增殖 23.9.1 买验设计 23.9.2 生长周期 23.9.3 单层细胞生长曲线的分析 23.9.4 培养基体积、细胞浓度和细胞密度 23.9.5 悉浮培养 23.9.6 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 23.9.7 生长曲线的衍生物 23.10 贴壁效率 23.10.1 集落形成分析 23.10.2 自动集落计数 23.11 标记指数 23.11.1 生长分数 23.11.2 有丝分裂指数 23.11.3 分裂指数 23.12 放射自显影术 23.13 细胞周期时间 23.14 细胞迁移 参考文献 第24章 细胞毒性 24.1 活性、毒性和存活 24.2 体外局限性 24.2.1 药物代谢动力学 24.2.2 新陈代谢 24.2.3 组织和全身反应 24.3 分析方法的类型 24.3.1 生存力 24.3.2 存活 24.3.3 细胞增殖测定 24.3.4 代谢性细胞毒性测定 24.3.5 微滴定实验 24.3.6 微滴定与克隆存活的比较 24.3.7 药物的相互作用 24.4 细胞毒性实验的虚用 24.4.1 抗癌药物筛选 24.4.2 肿瘤药物的前瞻性实验 24.4.3 药物学实验 24.5 基因毒性 24.5.1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诱变实验 24.5.2 致癌性 24.6 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第25章 特殊类型细胞的培养 25.1 特殊细胞培养技术 25.2 上皮细胞 25.2.1 表皮 25.2.2 角膜 25.2.3 乳腺 25.2.4 子宫颈 25.2.5 胃肠道 25.2.6 肝 25.2.7 人肝细胞系HepaRG 25.2.8 胰 25.2.9 气管和支气管上皮 25.2.10 口腔上皮 25.2.11 前列腺 25.3 间充质细胞 25.3.1 结缔组织 25.3.2 脂肪组织 25.3.3 肌 25.3.4 软骨 25.3.5 骨 25.3.6 内皮细胞 25.4 神经外胚层细胞 25.4.1 神经细胞 25.4.2 神经胶质细胞 25.4.3 内分泌细胞 25.4.4 黑素细胞 25.5 造血细胞 25.5.1 红细胞 25.5.2 髓细胞和巨噬细胞 25.5.3 淋巴细胞 25.6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5.7 生殖腺 25.7.1 卵巢 25.'7.2睾丸 25.8 冷血动物细胞的培养 25.8.1 鱼细胞 25.8.2 昆虫细胞 25.9 肿瘤细胞培养 25.10 驭材 25.10.1 代表性细胞的选择 25.10.2 组织的冷冻保存 25.11 分离 25.12 原代培养 25.13 肿瘤细胞的选择培养 25.13.1 选择培养基 25.13.2 汇合饲养层 25.13.3 悬浮克隆 25.13.4 异种移植 25.14 细胞系的建立 25.14.1 原代肿瘤培养物的 传代 25.14.2 连续细胞系 25.15 肿瘤细胞培养物的特征 25.15.1 肿瘤细胞的异质性 25.15.2 组织型培养 25.16 特殊类型肿瘤 25.16.1 乳腺 25.16.2 肺 25.16.3 胃 25.16.4 结肠 25.16.5 胰腺 25.16.6 卵巢 25.16.7 前列腺 25.16.8 膀胱 25.16.9 皮肤 25.16.10 子宫颈 25.16.11 肢质细胞瘤 25.16.12 神经母细胞瘤 25.16.13 精原细胞瘤 25.16.14 淋巴瘤和白血病 参考文献 第26章 干细胞 26.1 胚胎干细胞 26.1.1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诱导 26.1.2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传代培养和扩增 26.1.3 人胚胎干细胞的原代培养 26.1.4 鱼胚胎来源的多能干细胞 26.2 生殖细胞 26.3 胚外细胞 26.3.1 羊水细胞的培养 26.3.2 从新生儿或青年来源的细胞 26.3.3 成人来源的多能干细胞 26.3.4 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26.3.5 前列腺上皮干细胞 26.3.6 牙上皮干细胞 26.3.7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26.4 造血干细胞 26.4.1 小鼠骨髓长期培养 26.4.2 人骨髓长期培养 26.5 再生医学中干细胞的应用 26.6 肿瘤干细胞 参考文献 第27章 培训纲要 27.1 目的 27.2 实验制备及操作技巧 27.3 基本的细胞培养技术 27.4 高阶练习 27.5 特殊练习 参考文献 第28章 问题与对策 28.1 细胞异常形态 28.2 细胞生长缓慢 28.2.1 仅限于自己细胞出了问题 28.2.2 其他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28.3 培养基 28.3.1 试剂配方、准备和存储 28.3.2 不稳定试剂 28.3.3 配制培养基各种成分的纯度 28.4 基质和容器 28.5 微生物污染 28.5.1 仅限于单个实验者的问题 28.5.2 普遍问题 28.5.3 室内供气和层流净化工作台 28.5.4 特定污染 28.6 化学污染 28.6.1 玻璃器皿 28.6.2 移液管 28.6.3 水的纯化 28.6.4 低温冻存 28.6.5 粉末或气溶胶 28.7 原代培养 28.7.1 原代培养的存活率低 28.7.2 选择细胞错误 28.7.3 污染 28.8 分化 28.9 饲养 28.9.1 常规单层培养 28.9.2 克隆培养 28.10 传代 28.10.1 收获率低或生长缓慢 28.10.2 生长不均匀 28.11 克隆 28.11.1 培养皿形成的克隆数过低 28.11.2 培养皿形成的克隆数太多 28.11.3 非随机分布 28.12 交叉污染和错误标记 28.13 冻存 28.13.1 复苏时存活率低 28.13.2 冻存后细胞彤态发生变化 28.13.3 冻存细胞丢失 28.14 细胞计数 28.14.1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28.14.2 使用阻抗法电子计数仪计数 参考文献 第29章 结语 附录Ⅰ 计算配制及试剂制备 参考文献 附录Ⅱ 术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Ⅲ 仪器与试剂 附录Ⅳ 其他 索引 彩版
展开全部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七版 节选

时隔 5 年,《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 7 版)又如期面世了,我 们团队接手翻译工作也已 4 轮(自原书第 4 版始)。我们十分感激读者对译著的认可,以及科学 出版社编辑对我们的信任。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的连续出版,表明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自 然科学乃至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我国的科学家将培养的细胞随宇宙飞船送入天体,期 望小小的细胞为人类探索生命科学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我们翻译团队将细胞培养*基本、*新 颖的理论与技术及时介绍给读者,也意味着我们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与开发作出了或多或少、或 大或小的贡献,对此我们感到一丝安慰。 历经 4 轮翻译,译者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更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充电”。但是生命科 学的发展十分迅速,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在细胞培养技术领域也得到充分反映,诸 如各型干细胞的建系与鉴定、3D 技术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DNA 测序与编码、细胞培养与再生 医学等的萌生与发展,无不要求细胞培养技术及时跟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仅仅限于“经典的” “常规的”操作。为此也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十分赞赏作者在第 5 版、第 6 版及本书 中一再的题词,即“谨以此书献给我众多的朋友和同事,多年来他们的帮助和建议使我能将此书 的内容扩展到我经验所不及的领域”。作者尚且认为自己有经验所不及之处,何况我们译者在理 论上及经验上可能有更多“不及”之处。为此我们只能从各方面努力,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将“不 及”的内容译好。这里我们再套用作者的一句话,即“听到有人指出本书的不足,对此我们将乐 于纠正”。这也正是我们译者的责任与担当所在。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 7 版)中译版出版了,我们期待它如 前几版一样受到读者的认可,我们更期望它在我国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及其生命科学研究、再生医 学与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等领域的发展中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七版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R.Ian Freshney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癌症科学荣誉资深研究员,迄今出版多部专著,是细胞培养技术领域的世界著名专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