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

作者:李烨鑫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1.7(7.6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4341
  • 条形码:9787520334341 ; 978-7-5203-343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具有鲜明的界限: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缺席的形象”和“联结的语言流”;后者的主要特征是“缺席的在场”和“定格的空间”。在图像化时代,图文关系的主导趋势不是差异,而是互补。语言和图像因其不同的场域形成即“勾结”又“竞争”的关系。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表意系统,图文互换是一个异质同构的过程。图像化时代图文关系的主要表现是“图文缝合”。语言和图像既要坚守场域特性,又要开拓新的功能。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具有鲜明的界限: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缺席的形象”和“联结的语言流”;后者的主要特征是“缺席的在场”和“定格的空间”。在图像化时代,图文关系的主导趋势不是差异,而是互补。语言和图像因其不同的场域形成即“勾结”又“竞争”的关系。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表意系统,图文互换是一个异质同构的过程。图像化时代图文关系的主要表现是“图文缝合”。语言和图像既要坚守场域特性,又要开拓新的功能。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对象三 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五 创新之处 **章 新的时代:图像化时代**节 逻辑起点:“图像转向”一 “语言转向”与“图像转向”二 “图像转向”的两种命运 第二节 文化语境:视觉文化一 视觉与视觉文化二 视觉文化的本质言说 第三节 图像化时代一 两种称谓:“图像时代”及“读图时代”二 图像泛化与图文关系三 图像化时代之“化”第二章 图文之辨**节 语言之魅一 缺席的形象二 联结的言语流 第二节 图像之魅一 虚拟的在场 二 定格的空间第三节 图文的部分“祛魅”一 语言符号的新质二 图像符号的新质三 图文新质与图文关系第三章 场域理论与图文关系**节 历史回顾:图文关系的主要论题 一 “书画同体”二 尊诗贬画 三 言、象、意之辨第二节 场域理论视阈下的图文关系一 场域理论及符号场域 二 游戏关系:“勾结”与“竞争”三 “场域理论”下的图文关系第四章 图文互换:超符号美学 **节 图文互换的基点 一 图文互换的“出位之思”二 图文互换的均势互仿 三 异质同构与图文互换 第二节 图文转换的思维过程 一 从符号到“精神的图像”二 从“精神的图像”到异质符号 第三节 图文互换的三种表征 一 能指互换,所指共同 二 能指互换,所指增损 三 能指互换,所指迥异 第四节 图文转换的原则一 忠实性原则二 重构性原则第五节 图文互换的局限一 语言再现之视觉再现的局限二 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局限第五章 图文缝合 **节 “文学图像化”一 文学语言的图像化二 创作主体的图像化追求 三 文学文本的图像化第二节 “图像文学化”一 图像所指的文学化二 图像文本的文学化第三节 图文缝合之后 一 积极影响二 消极影响结语 坚守场域特性,开拓艺术空间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全部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

李烨鑫,女,土家族,1981年生,文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主持并结题省部级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结题地厅级项目若干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