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作者:李彬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6
开本: 16开 页数: 401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40203363
  • 条形码:9787040203363 ; 978-7-04-020336-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本书特色

本书*版与第二版已经畅销二十年,第三版又在大幅度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古今中外的丰富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娓娓笔调,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研究,并融会中国视角与中国风格,取精用弘,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权威著作。
本书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传播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广播影视、广告、公关、网络等从业人员提高理论素养、开展专业培训的通用读本。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内容简介

《传播学引论(第3版)》第1版与第2版已经畅销二十年,第3版又在大幅度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古今中外的丰富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娓娓笔调,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研究,并融会中国视角与中国风格,取精用弘,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传播学引论(第3版)》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传播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广播影视、广告、公关、网络等从业人员提高理论素养、开展专业培训的通用读本。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前言

  经过十余年的交流、消化和创造,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被我国新闻界所接受,被我国民族文化所认同了。
  只要是揭示某类事物深层本质和某种领域基本规律的学问,哪怕一开始还显粗糙,哪怕刚一诞生难免带有某种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的独特色彩,但它终究要日渐精细,一步步跨越国界,被世界各民族所共享。产生于西方的传播学,是有它的科学内涵的,无论是它贯穿的科学方法论,还是它所供奉的众多科学结论,都有很强的普适性。大家都承认,信息论是通行于世界的地地道道的科学了,而信息论的奠基作——《通信的数学理论》,在传播学里被称为《传播的数学理论》,也被尊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仅这一点便可说明,传播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与现代科学是相近相像的。当然,“舶来品”是需要介绍才有销路的,传播学需要经由中国人的研究和宣传,才能真正“拿过来”为我所用。十余年间,国内已形成虽不算浩大但却初具规模的传播学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涌现出一批虽非壮观但也可观的研究成果。这支队伍是年轻有为的队伍,李彬同志不愧是其中的一员;这些成果堪称开拓性的著述,李彬的《传播学引论》,是问世较晚却饶有特色的一部。
  毋庸讳言,传播学因为并非纯粹的自然科学,总是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美国的传统学派如此,欧洲的批判学派也不例外。这就注定了,西方传播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在诸多研究结论中,总有其不尽科学的成分,总会有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相逆反的内容。这是不足为奇的现象,不能成为把传播学视为“资产阶级货色”而弃之门外的理由。但是,在研究和介绍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坚持对传播学已有成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坚持立足于本国国情的消化和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述而不作”,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李彬同志的《传播学引论》,的确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成书之前,其中的一些章节作为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再被转载摘登。可以说,《传播学引论》是一部信息密度很大的著作,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行文中又常常妙语连珠。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并非普遍性法则,但在李彬“文”“人”相符得没有什么折扣了。思路开放而又严谨,思维敏捷而又准确,表达流畅而又简洁,写作与讲课都没有什么多余的话,这是听过他的课和读过他的文章的人的共同感受。这样的思维特征,使他在科学研究中稳健深沉,受益匪浅。
  传播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传到中国才刚过十年,我们对它的研究——包括李彬所做的努力,都仅仅是一个起端,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在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传播学在我国可望有个大的发展,像李彬他们这批跨世纪的人才,是有用武之地,可以大有作为的,现有的不足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健全起来。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目录

导言
**讲 概论
**章 传播学的孕育
**节 传播及传播学
第二节 催生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第三节 孕育传播学的内在机制
一、行为科学
二、信息科学
三、新闻学
第四节 “四大先驱”
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二、心理学家卢因
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四、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
**节 施拉姆:传播学科集大成
第二节 危机与转机
第三节 两大学派
第四节 自西徂东
一、**代
二、第二代
三、第三代
四、反思与突破

第二讲 人际传播
第三章 符号——人类传播的基因
**节 语言符号
一、语言与文字
二、语义与传播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
一、体语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第三节 符号功能
第四章 符号互动
**节 编码与译码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心理机制
一、影响感知的因素
二、制约理解的因素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
一、选择性接触
二、选择性理解
三、选择性记忆
第四节 人际传播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一、两级传播论
二、创新扩散论

第三讲 大众传播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
**节 大众传播及其控制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1947年)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1950年)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1959年)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1969年)
第三节 深层控制
一、编辑部的潜网
二、四大控制观念及体制
三、批判学派控制观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节 微观研究与媒介特性
第二节 拟剧论与游戏论
第三节 功能分析
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
二、默顿的负面分析
第四节 议程设置
一、构想
二、研究
第五节 隐性功能
一、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
二、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三、媒介环境
四、假作真时真亦假
第六节 媒介生态论
一、麦克卢汉:媒介“三论”
二、媒介即讯息:传播学的斯芬克司之谜
三、汉斯立克:道破谜底的俄狄浦斯?
四、师承与师传:英尼斯与波兹曼
第七章 受众分析:对谁传播
**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
二、魔弹论或靶子论
第二节 联合御敌的受众
一、个人差异(individualdifferences)
二、社会类型(socialcategories)
三、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一、固执的受众(obstinateaudience)
二、“自助餐厅”(cafeteria)
三、矫枉未免过正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第二节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
一、传播来源的可信度
二、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三、传播来源的动机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一、一面还是两面
二、先说还是后说
三、明示还是暗示
四、理智还是情感
第四节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一、听从性(perslaasibility)
二、恐惧诉求(fearappeal)
三、接种免疫论(inoculationtheory)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一、海德的平衡论
二、奥斯古德的和谐论
第二节 均衡论与ABX模式
一、纽科姆的均衡论
二、韦斯特利与麦克莱恩的ABX模式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一、认知与认知不协调
二、重建协调与态度变化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一、从众现象
二、阿西的从众研究
三、从众与态度改变

第四讲 批判学派
第十章 批判学派(上):鸟瞰
**节 三个层面
一、两种人生哲学
二、两种现代思潮
三、两种学术判断
第二节 三路研究
一、话语与权力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
三、文化研究
第三节 中国实践
第十一章 批判学派(下):透视
**节 历史素描
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60年代)
二、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
二、传播与垄断控制
三、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 差异与比较
一、概述
二、立场
三、方法
第十二章 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现代传播
**节 何谓全球化
一、主流话语与批判意识
二、全球化与“交往”
第二节 依附理论
一、萨米尔阿明
二、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三、贡德弗兰克
第三节 后学思潮与东方学
一、后学思潮
二、东方学
三、东方的东方学
第四节 全球混乱理论
一、增长的极限
二、文明的冲突
第五节 现代性与现代传播
第六节 文化帝国主义
一、定义与含义
二、现象层面
三、认识层面
四、媒介帝国主义
第七节 反驳与质疑

结语 环球同此凉热
一、天下与国家
二、理解与接受
附录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版后记
增补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