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作者:蒋海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3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6(3.8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版权信息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本书特色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之路上,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整套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社会特点的人文秩序理论,令人深思。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中西方差异的人文渊源》、《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之后,蒋海先生的第三本力作。   作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比较了中西方各时期的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后发现,中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相互较量并形成主导力,谁掌握了各历史阶段*先进的文化传播载体和技术,谁就获得了更强的文化渗透力,并逐步掌握了世界话语权,乃至决定权。基于此,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整套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社会特点的人文秩序理论,期望未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之路,能够实现掌握*先进的文化传播载体和技术,成为对世界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类负责的大国文化使者。   在具体的层面,作者提出,重塑人文秩序应该从每个人的现在做起,从每个人所拥有的自然人和社会人两种不同的身份做起。作为自然人应该建立持仁爱之源、怀知耻之心、守独立之格、秉正直之气的修为规范;作为社会人应该建立尚尊重之德、恪诚信之义、践责任之为、立契约之节的修为规范。在此基础上,逐步按照行业领域的特点、职业范围的需要,依据不同年龄人性发展的规律,不断扩展丰富并形成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人文秩序。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目录

**章 文字——文化传播的表象载体
一、中西方文字来源及发展的简要概况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概要
1.汉字的起源传说
2.汉字的考古发现
3.甲骨文——*早的体系化汉字
4.现代文字的形成 br>(二)字母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简况
二、中西方对文字发展、认知和传播的差异性
(一)中西方文字形成和发展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二)中西方对文字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三)中西方文字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比较
第二章 书写工具——文化传播的记录载体
一、中西方书写工具的起源及发展概要
(一)中国书写工具的发展历史
(二)西方书写工具的发展历史
二、中西方书写工具发展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书写工具对当时各自社会的影响
(二)中西方书写工具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比较
三、中西方书写工具的发展对各自文化传播能力的差异性影响
(一)中西方对书写工具的态度,决定了书写工具的发展方向
(二)书写工具的先进水平,决定了中西方各自文明发展的影响力
第三章 书写介质——文化传播的内涵承载
一、中国书写介质的发展历史
二、西方书写介质的发展历史
三、中西方书写介质发展的比较性分析
第四章 家庭——铸就价值观的文化起点
一、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家庭,农耕文化的社会缩影
(二)家训,家庭文化的行动指南
(三)宗祠,家庭文化的典范教育基地
二、西方家庭文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家庭,游牧文化的生存集体
(二)西方游牧民族的集体家训
(三)西方人文秩序的教育基地
三、中西方家庭传承的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家庭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
(二)中西方家庭文化传播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家庭追求个体自身价值体现方向不同
第五章 教师——文化传播的活化载体
一、中国教师发展的演变历程
二、西方教师发展的演变历程
三、中西方教师发展过程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教师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文化在社会上的被重视程度和
文明发展的进程
(二)中西方教师所界定的职责不同,决定了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
方向和体现水平
(三)中西方教师群体的整体素养以及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决定了教师作为文化
传播载体的生命力
中国教师现实社会的重新定位
第六章 学校——文化传播的中枢
中国学校发展的总体概要
中国三代时期的学校教育
先秦时期的学校
(三)两汉时期的学校
(四)唐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五)宋朝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六)元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
(七)明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
(八)清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学校发展的总体概要
(一)文明古国时期的学校
(二)古希腊时期的学校教育
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2.雅典教育的特点
(三)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四)西方中世纪的学校教育
1.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
2.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学校教育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
(六)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1.英国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
2.德国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
3.美国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
三、中西学校发展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影响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发展阶段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实力强大与否
1.中西方开办学校教育的类型存在较大差异
2.中西方各自学校教育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时间差距较大
(二)中西方学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文化发展的走向
1.中西方教育内容遵从于中西方社会各自的人文理念
2.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内容服务于各自的社会发展需求
(三)中西方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培养对象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影响着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总体进程
1.中西方学校教育目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
2.中西方学校教育对象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广度和深度
3.中西方学校因教育内容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教学方式
附:对当前中国人文教育失缺的刍议
第七章 地理——文化诞生的主题公园
一、中国农耕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二、西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第八章 气候对历史上的中国整体发展的影响
一、**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始于商周更替阶段
(一)**个温暖期
(二)**个寒冷期
二、第二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始于西周东周的更迭
(一)第二个温暖期
(二)第二个寒冷期
三、第三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始于隋唐建立之初
(一)第三个温暖期
(二)第三个寒冷期
四、第四次温暖期与寒冷期——始于南宋末期
(一)第四个温暖期
(二)第四个寒冷期
五、中国历史气候变化与朝代变更的规律认识
六、当前中国面临文化冲突的新特点
第九章 重塑当前中国人文秩序
一、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的目的
二、当前中国人文秩序的窘态
三、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的着力点
四、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的基点
五、持仁爱之源
(一)习仁爱之本义
(二)解仁爱之深意
(三)明仁爱之核心
六、怀知耻之心
(一)共忾人性之羞耻
(二)思家国而知耻
七、守独立之格
(一)明独立之根本
(二)秉独立之坚持
(三)举独立之思想
八、秉正直之气
(一)述正直之真意
(二)持正直之品质
(三)行正直之正路
九、尚尊重之德
(一)承生命之尊重
(二)谋尊重之发展
十、践责任之为
(一)立责任之承诺
(二)履社会之责任
(三)树履责之体系
十一、恪守信之义
(一)守信用之本义
(二)言达而行致
十二、立契约之节
(一)物质交换之契
(二)人性品格之约
(三)崇契约之精神
后 记


展开全部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节选

文字——文化传播的表象载体 字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特别是其具有文化的传播、储存等功能,使得文字真正发挥出“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作用。 历史的前后,由文字书写;地域的左右,靠文字拉近;文化的特征,以文字体现为主。文字的诞生,使得文化能够由此形成二维时空传播,即由过去单一化的口口相传,逐步实现了多元化的工具式传播。与此同时,文字也以独特的文字认知感和文化归属体系的方式,给整个世界做了划分。 文字作为文化至为重要的传播载体,其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性和承载能力,特别是不同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文字认知速度的快慢,表达内涵的优劣,承载信息的多少以及理解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水平、生存发展潜力,以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 一、中西方文字来源及发展的简要概况 中西方文字从出现开始,就按照各自文化的产生、孕育、发展的固有轨道,形成了差异极大的文字体系。可以说,中西方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完全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并由此导致了当今世界上呈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两大文字体系。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概要 与字母文字的发展相比较,汉字从起源开始,一直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发展完善,并且始终万变不离其宗。可以说,汉字完整地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内涵的具象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汉字大致经历了传说中的仓颉造字、骨刻文、大篆(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小篆、隶书,以及由隶书派生而出的楷书、行书、草书等。 1.汉字的起源传说 汉字的起源没有特别清晰的考古依据和文字记录,大多是民间传说。传说中,汉字起源于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复姓侯冈)。在上古时期,史与巫是不分家的,仓颉可能既是黄帝的史官,也是黄帝的巫师。按照传说,当时他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并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叫“字”的名字,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早的汉字,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造字圣人”。 但严格意义上讲,或历史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而事实更有可能是,仓颉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归纳。按照《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似乎把仓颉造字说得比较神秘了。 李斯所著的《仓颉篇》曰:“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这将造字的本义体现得十分直接和充分,即文字的目的就是教化后代和传承发展! 仓颉创字的基本原理是仿生学的象形原理,而汉字中还有很多文字是通过图画、河图、八卦、结绳的方式,以表意的符号予以创造的。所以说,汉字的起源,应该也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随着后世整个中原版图的不断扩大和多民族的不断融合,汉字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总体而言,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是以象形和表意两种主要形式予以体现的。 2.汉字的考古发现 仓颉创造文字,是从传说角度出发的。而从考古角度来说,在距今4600年至33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已经出现了骨刻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刻画在兽骨上的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可以说,这是汉字实际意义上的源头。这些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比商代末期甲骨文的出现至少早了1000年。作为“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之一的郭沫若曾断言:“在甲骨文之前,汉字已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过程。” 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早的相对完整的文字体系,应该还是1899年从殷商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并被王懿荣在北京发现的甲骨文。直至现今,人们已发现了15万片甲骨,包含了5000余单字,这些文字已经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也向后世充分展示了当时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延续了仓颉造字的象形原理和其他造字方式的表意特征,成为了当时社会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从目前现代人已经辨认出的1500多个单字中,可以清晰地洞察到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明的状况。 3.甲骨文——*早的体系化汉字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在殷商王朝末期,汉字体系已经非常发达了,并且是世界上至今发现仍在使用的*早的且*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字对中国近代历史而言,似乎也有着特殊的含义。甲骨文这一无声的历史述说,在殷墟被发掘之时——这一时间正值中国面临绝对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即清王朝颠覆前兆——*为突出地象征着中华民族重新寻根的开始!从历史气候发展的趋势来看,甲骨文发现之时正值中国历史气候进入第五个温暖期之际。每当中国社会进入温暖期时,就是中华文化和民族大发展之时。殷商甲骨文的发现,似乎赋予了更多的历史巧合和历史机遇。 在殷商王朝的后期,金文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中,贯穿整个周王朝,乃至秦汉王朝。金文主要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故也叫“钟鼎文”。主要是记述商周时期王室贵族王公大臣的事例。包括*早出现“中国”两字的何尊,就是用青铜铸成有12行122个铭文的酒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五年在成周建都之事。铭文所述武王克商后曾上告上天:“余其宅兹中或,自兹乂(发音yì,治理、安定之意)民。”此处的“或”通“國”(国)。之后才有《诗经》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和《春秋·毛传》中“中国,京师也”等多角度对“中国”两字的解释。从考古的角度来看,金文*早是在商王盘庚迁殷之后开始出现,之后兴于周朝,衰于秦末汉初。金文基本上是甲骨文的发展和延续,只是承载文字的载体由兽骨变成了青铜器等,文字的象形特征和表意特点并未改变。包括西周晚期的籀文,亦是将金文的文字繁化为籀文。籀文,因为周宣王时期的太史籀所书,故得此名,也因刻于石鼓之上而得名“石鼓文”,其字形的构造多重叠,是流传至今*早的石刻文字,属大篆之列。 甲骨文时,字的大小和字的结体均呈无规则状态,且字的图画性比较突出,属于尚未定型的早期文字。而金文则开始体现字体的规则特征,并已经出现汉字的六书概念,即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从金文发展到秦始皇采用“书同文”的小篆过程中,当时的各地诸侯不服王命、割地而据,由此也产生了具有地域特征的语言和文字,亦被后世称为“六国文字”,包括齐国、楚国、韩国、燕国、赵国、魏国六国文字。直到秦始皇废除六国文字,实行由李斯在秦篆的基础上将大篆删繁就简地改良而成的小篆,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原大地统一了文字的字体、字形。 4.现代文字的形成 小篆的字体更加规整化,也更加趋向简易化,且字形修长、笔画紧凑、上密下疏、纵横成行、纯净简约,便于记忆和书写。在小篆产生之前,所有的中国文字皆为古体文字,且字体、字形尚未定型,人们按照承载当时这些文字的载体,确定这些文字的称谓,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简书等。小篆产生后,以小篆为基础发展的字体、字形,则开始以书写的风格、形态确定称谓,包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可以说,小篆确定了汉字未来发展的走向,它既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进步,也是古体文字向今体文字转变的里程碑。 小篆是象形古文字的结束,而隶书则是改象形文字为笔画文字的开始。隶书用笔画符号改变了象形文字的结腹,并逐步成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秦始皇在命令李斯创制小篆的同时,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相传隶书是由秦末时期的程邈在狱中所整理的,他将篆体的字形变圆为方,笔画由曲改直,改连笔为断笔,提高了文字书写的效率。特别是当时在木简上用漆写字,画出圆形笔画比较难,且小篆本身的书写速度也比较慢。而隶书将圆形转化为方折,提高了书写速度。同时隶书也显得比较庄重,更加适合官方使用。隶书的出现,也基本确定了汉字的笔画类别,即“点、横、竖、钩、提、撇、短撇、捺”(按“永字八法”笔画规则)。郭沫若曾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更大的功绩,是采取了隶书”。 笔者认为,隶书的出现,可能与书写文字开始使用毛笔有着直接关系。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在作战时所猎获的野兔在地上遗留下的血迹,引发了蒙恬使用兔毛制作毛笔的想法,毛笔由此产生了。之前书写文字,实际上是画出来的,而出现了毛笔以后,文字则是写出来的。隶书书写的运动态势也满足了毛笔书写的需要,或者说,因为毛笔的出现,隶书字的构架能够按照笔画的方式得以规范。直到西汉时期,隶书完全脱去了篆体的结构及相应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存在,才真正形成了隶书文字体系。 隶书主要分为两种,即“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其中汉隶使用至今。从文字产生、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说,产生了隶书以后,中国汉字已经定型,之后的楷书、行书、草书等,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从书写速度、艺术审美、手写实用等角度,在文字的体态、书写的方式和使用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文字本身的字形、字义等皆没有新的变化。 (二)字母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简况 虽然古埃及所使用的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主、指示和表音字符为辅的文字符号,但*早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埃及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在埃及为奴的闪米特人,受古埃及音节文字的启发,创造了*初的字母文字。字母文字在闪米特民族中的腓尼基人那里得以发展,形成了22个腓尼基字母。 希伯来人将22个腓尼基字母又进行了改变,成为了沿用至今的希伯来字母,这些字母因书写《圣经》而发扬光大。阿拉米字母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阿拉米字母后来成为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蒙古语、梵文字母、缅甸语等字母体系的来源。 航行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在往返于各个海岸和岛屿的过程中,逐步将腓尼基字母带给了周边岛屿尚未有文字的民族,其中包括了古希腊。古希腊人将腓尼基字母改造成为了适应本民族的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的一个分支——埃特鲁里亚字母,被罗马人所接受,并衍生出后来的拉丁字母。 古罗马时期,拉丁字母只有23个,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又增加了3个字母,成为了当今人们所使用的26个字母。而目前的英语、法语、德语等皆是用拉丁字母所书写。希腊字母的另一个分支演变成为西里尔字母,并广泛为斯拉夫民族使用,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等。 拉丁字母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衰而传播和分化。当罗马人逐步成为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以后,他们将埃特鲁里亚字母改造成为了拉丁字母。在将几乎整个欧洲纳入罗马帝国版图过程中,罗马军队和官吏亦将拉丁语带到了整个帝国版图,并逐步取代了当地语言。特别是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拉丁字母逐步走向全世界,包括中国,也借用了拉丁字母作为汉字的拼音予以使用。当罗马帝国消亡之后,罗马帝国的各行省的拉丁语方言逐步开始分化,并演变成为了后来欧洲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精装) 作者简介

  蒋海,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务员,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有着东西部不同地区、岗位的工作经历。曾在上海企业、西部省级财政部门工作,后至上海街镇、上海市浦东新区相关部委办局工作。曾公开发表六十余篇论文,涉及财政经济、地区差异、城乡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人文秩序等。2014年主导发起了以公务人员为主体传播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的微信公众平台——“锦绣路上工作室”。2014年曾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中西方差异的人文渊源》一书,并将计划出版《重塑中国人文秩序——从中西方文化传播载体比较谈起》一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