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作者:熊辉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3.1(4.9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9729
  • 条形码:9787520329729 ; 978-7-5203-297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熊辉等著的这本《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除了绪论(首先梳理并总结了目前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抗战大后方文学社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外,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文协”的翻译文学研究、战国策派的翻译文学研究、西南联大的翻译文学研究、“七月派”的翻译文学研究、中苏文化协会的翻译文学研究。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地图上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本书立意发掘其文学性、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内容,从翻译文学之镜中窥见抗战文学及社团文学被遮蔽的一些属性。同时,突破“启蒙/救亡”的阐释体系,展示出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以及抗战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与本真面貌。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目录

**章“文协”的翻译文学研究
**节“文协”及其翻译文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文协”的文学立场
第三节“文协”的翻译文学概貌
第四节“文协”的变迁与翻译选择
第五节“文协”翻译文学的特征
第二章战国策派的翻译文学研究
**节战国策派及其翻译文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战国策派的翻译文学概貌
第三节时代语境下的文学选择:战国策派的翻译文学
第四节演绎文艺思想的另类翻译实践:战国策派的
文学改编
第五节战国策派的文学翻译思想
第三章西南联大的翻译文学研究
**节西南联大作家群及其翻译文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西南联大作家群体的社团特征
第三节西南联大翻译文学的兴盛
第四节翻译文学与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
第五节翻译文学与抗战语境下的生命体验
第四章“七月派”的翻译文学研究
**节“七月派”及其翻译文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七月派”的翻译文学概况
第三节“七月派”对日本反战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七月派”对苏俄及欧美文学作品的译介
第五节“七月派”对外国文论的翻译
第五章中苏文化协会的翻译文学研究
**节中苏文化协会及其翻译文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中苏文化协会译介俄苏文学的概况
第三节中苏文化协会翻译文学的特征
第四节俄苏文学翻译的中国情结

展开全部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节选

  **节“文协”及其翻译文学研究现状  随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炮声的响起,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艺的发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简称“文协”)。“文协”团结了全国的文艺作家,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在抗战的阵营上,是急需;在文艺本身的发展上,是必需”。  草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经过》,《文艺月刊》(第9期)1938年4月1日。  “文协”是一个具有组织性的社团,也是一个具有鲜明思想主张的社团。  在“文协”的成立大会上,推举了蔡元培、周恩来、罗曼·罗兰、史沫特莱等十三人为名誉主席团,主席团为邵力子、冯玉祥、郭沫若、陈铭枢、田汉、张道藩、老舍、胡风等十余人,大会秘书处由王平陵、冯乃超等八人组织。会上还选出了理事四十五人,分别是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冯玉祥、田汉、陈铭枢、老向、郁达夫、成仿吾、巴金、张天翼、王平陵、胡风、孟十还、马彦祥、穆木天、盛成、冯乃超、张道藩、楼适夷、胡秋原、姚篷子、吴组缃、陈西滢、陈纪滢、华林、沙雁、胡绍轩、徐蔚南、沈从文、曹禺、郑振铎、朱自清、朱光潜、曹聚仁、黎烈文、许地山、夏衍、曹靖华、张恨水、沈起予、施蛰存、谢六逸等;候补理事十五人,分别是周扬、吴奚如、孔罗荪、罗烽、舒群、曾虚白、吴漱予、立波、丘东平、艾芜、欧阳山、黄源、宗白华、梁宗岱、崔万秋等。  参见《全国文艺界空前大团结》,《新华日报》1938年3月28日。大会还决定出版会刊《抗战文艺》,并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一著名口号。1938年5月4日,《抗战文艺》创刊,这是贯穿抗战始终的唯一刊物,发刊词提出要求作家摒除门户之见,关注民族大敌,将文艺的影响深入到广大的抗战大众中去,“使文艺这一坚强的武器,在神圣的抗战建国事业中肩负起它所应该肩负的责任”《〈抗战文艺〉发刊词》,《抗战文艺》(第1卷第1期)1938年5月4日。1938年8月,“文协”内迁重庆。为了更大范围地联合全国作家、加强抗战文艺的宣传及方便联络分散在各地的会员开展工作,“文协”还先后在全国各地筹备建立了分会,按其成立时间次第有昆明分会、宜昌分会、襄樊分会、成都分会、香港分会、延安分会、桂林分会、晋东南分会、曲江分会、贵阳分会、晋西北分会、晋察冀边区分会、三台分会等,除分会外,“文协”还在长沙、榆林、自流井(自贡)、汉中、金华、洛阳、兰州等地设有通讯处(会员不足十人的分会)。  日本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文学艺术也不例外。“文艺家是民族的心灵,民族的眼和民族的呼声,没有一个伟大的文艺家不为着自己民族的健康和繁荣而尽力,也没有一个向上的民族,不敬爱自己的文艺家。”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新华日报》1938年3月27日。“九一八”事变后,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东北作家率先用笔发抗战之声,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反映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铁蹄下的血泪,成为抗战文艺的先驱。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内容从此转向宣传和反映抗战。“再没有哪个阶段的现代中国文学像这第三阶段(1937—1949年。——笔者注),即战争年代对中国后来几十年的发展影响如此深远了。”  \[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抗战文艺记录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艰难历程,展示了中国的文学发展由学习西方到回归传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协”在推动抗战文艺的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文协”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中明确指出:“本会以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并保障作家权益为宗旨。”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文艺月刊》(第9期)1938年4月1日。由此可以看出,在抗战的特殊时代语境下,“文协”的成立主要是为了组织和领导以文艺为抗战手段的运动。因为中国的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般的文学作品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且抗战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文艺需要输送到前线和乡村中去,于是“文协”在成立之时就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发动作家走出“象牙塔”,接触大众,接触现实,实现文艺大众化,通过文艺达到增强全民抗战勇气的目的。  ……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熊辉(1976.10 —),四川邻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及翻译文学研究,兼事诗歌评论,现供职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等,曾任韩国韩东大学和东亚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已发表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独立出版《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等5部学术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课题2项,其他各类课题11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并被《新华文摘》《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读书文摘》等转载数十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