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54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9.4(4.3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377210
  • 条形码:9787511377210 ; 978-7-5113-772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史 本书特色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华典籍读得*多的一位大师,二十四史通读数遍,其研究极其通博,在传统领域博学贯通。他甚至对书法、象棋、围棋都有较深造诣,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是钱穆*敬重的授业恩师。《中国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吕思勉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上千万字。

中国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

中国史 目录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节 晋初诸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二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三章 北宋的积弱
**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七章 *近的交涉
**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近的财政
**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近的关税问题
附录 吕思勉读史札记精选
伏羲考
禅让说平议
六国之兵
项羽将才
汉都关中

展开全部

中国史 节选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节晋初诸族的形势  从前一七二三年,董卓入据都城,擅行废立,山东州郡纷纷起兵讨卓之后,天下就此分裂;直到前一六三二年晋武帝平吴,天下才算统一;其间凡九十二年。却是晋武平吴之后,不及二十年,天下又乱起来了。所以致乱的原因,固然有许多,却是*大的有两端:其(一)是晋武帝的厉行封建制。其(二)是当时散布塞内外的异族太多,没有好法子统驭他。前者是“八王之乱”的原因,后者就是“五胡之乱”的原因。如今且把五胡的形势,叙述于下:  (一)匈奴,羯。羯是匈奴的别种,居于上党郡武乡县羯室,如今山西的榆社县。匈奴从呼韩邪降汉以后,其部众入居并州,已见第二篇上第七章。呼韩邪单于二十一传而至呼厨泉,因先世是“汉甥”,便改姓刘氏。魏武帝因为他部众强盛,把他留之于邺,而分其部众为五,每部设立部帅,又选汉人做他部里的司马,以监督他。五部中左部*强,呼厨泉哥哥的儿子豹,做他的部帅;晋武帝又把他分做两部。虽然如此严密监督,他的部落总是日渐繁盛的。于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诸郡,都布满了匈奴。  (二)鲜卑。东胡的起源,已见**篇第六章和第二篇上第四章。从东胡给冒顿打破后,其众分为两支:南边一支叫乌桓,汉武帝招他保守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西五郡塞外。鲜卑更在其北方。  后汉时,匈奴灭亡后,鲜卑北据其地。当后汉末年,鲜卑出了两个著名的酋长(檀石槐、轲比能)。檀石槐时,其疆域北接丁令,西抵乌孙,东界扶余,几于不减匈奴之盛。可惜团结力不固,檀石槐、轲比能死后,就又分裂了。参看《后汉书》《三国志》本传。然而他的部落,分布极广,东边从辽东起,西边到并凉塞外为止,没一处不有鲜卑。  乌桓当后汉末年,曾经和袁绍相结托。袁氏败亡以后,袁尚和袁熙就奔依乌桓。魏武帝用田畴做乡导,出卢龙塞,掩击乌丸于柳城,在如今热河道的凌源县。大破之,降斩二十余万,迁其余众于中国。从此以后,乌桓两个字就不见于历史上了。仅《新唐书·四裔传》,载有一极小部落,不足齿数。柳城一战,决不能把乌丸灭掉,大约余众都并入鲜卑。因为鲜卑二字本是这一族的本名。本节参看《后汉书》《三国志》的《乌桓鲜卑本传》和《田畴传》。  (三)氐,羌。羌人当后汉时候,虽然大被杀戮,然而他的繁殖力颇大。晋初,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又都给他布满。氐人本在巴中的,张鲁时代,因敬信鬼道,才迁入汉中。魏武帝克汉中,迁氐人于北方。于是扶风、始平、京兆诸郡,莫不有氐。  当时郭钦、江统等一班人,都创“徙戎之论”,要把他徙之塞外。参看《晋书》本传。然而把戎狄置诸塞外,自以为安,其实是*危险的事。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中国管辖所不及,为强为弱,都不能去问他的信。这种部落里,要是出了一个英雄,“并兼”,“胁服”,便成了一个强大的部族,要为边患了。历代北族的起源,都是如此。参看后文辽金元清初起的事迹,自明。所以“徙戎之论”,不过是条姑息之策。但是这些民族,杂居在内地,是要有法子抚绥他,驾驭他,慢慢和他同化。让一步说,也要政治清明,兵力强盛,叫他不至于生心。晋初既毫无抚绥制驭的政策;又有“八王之乱”授之以隙(汉族自然同化的力量虽大,一时间也不及奏效),就酿成五胡之乱了。  第二节八王之乱  魏朝待宗室是*薄的。同姓诸王,名为有土之君,其实同幽囚无异。所以司马氏倾覆魏朝很是容易。晋武帝有鉴于此,于是大封宗室,诸王皆得“选吏”“置军”,而且“入典机衡,出作岳牧”,倚任之重,又过于汉朝。这个要算“封建制度第二次反动力”了,然而也终于失败。  晋朝的景皇和文皇是弟兄相及的。武帝的母弟齐王攸,大约也有这种希望。当时朝廷上,也很有一班齐王的党羽。说太子惠帝不好,劝武帝立齐王。却是武帝的权力大,毕竟把齐王逼得出去就国,齐王就此忧愤而死。这也算得晋初“继嗣之争”的一个暗潮。参看《晋书》齐王本传,惠帝固然是昏愚的,然而《晋书》上形容他的话,也未必尽实。譬如说惠帝听蛙鸣,便问这个是“官乎私乎”?荒年,百姓穷得没有饭吃,人家告诉他。他说“何不食肉糜”,这个是傻子无疑了。然而荡阴之战(见下)稽绍以身护卫他,被杀,血染帝衣,左右要替他洗去,他说“稽侍中血,勿浣也。”智愚就判若两人。可见惠帝昏愚之说,一半是齐王之党所造的谣言。武帝死后,太子即位,是为惠帝。前一六二二年。  宗室之间既然起了暗潮,自然要借重外戚。武帝有两个杨后;前杨后,就是生惠帝的,临终时候,因为惠帝“不慧”,怕武帝另立了皇后,要废掉他。于是“泣言”于武帝,要立自己从父骏的女儿做皇后。武帝听了他,这便是后杨后。惠帝是个极无能力的人,既立之后,杨骏辅政,他的威权自然是很大的了。却是又有人想推翻他。惠帝的皇后是贾充的女儿,贾充是司马氏的死党。司马氏的篡弑,和贾充很有关系的。可参看他《本传》。深沉有智数,见惠帝无能,也想专制朝政,却为杨骏所扼,于是想到利用宗室。  前一六二一年,贾后和楚王璋、武帝第五子。东海公繇宣王孙。合谋,诬杨骏谋反,把他杀掉。废太后,幽之金墉城。在洛阳西北。以汝南王亮宣帝第四子。为太宰,和太保卫瓘同听政。汝南王和卫瓘要免掉楚王的兵权。贾后和楚王合谋杀掉汝南王。把东海公繇也迁徙到带方。在如今朝鲜的黄海道。旋又借此为名把楚王杀掉。前一六二○年,贾后弑杨太后。太子遹不是贾后所生,前一六一三年,贾后把他废掉,徙之金墉城。明年,又把他囚在许昌。这时候,赵王伦宣帝第九子。掌卫兵,要想推翻贾后,就故意散放谣言说:殿中兵士要想废掉皇后,迎还太子。贾后急了。前一六一二年把太子杀掉。赵王就趁此起兵,杀掉贾后。前一六一一年,就废惠帝而自立。  这时候,齐王冏攸的儿子。镇许昌,成都王颖武帝第十六子。镇邺,河间王颙宣帝弟,安平王孚的孙。镇关中,同时起兵讨赵王。左卫将军工舆起兵杀掉赵王,迎惠帝复位。成都王、河间王都还镇,齐王入洛阳。河间王忌他,叫长沙王乂武帝第六子。攻杀齐王。前一六一○年。明年,河间王和成都王又合兵攻乂,不克。前一六○八年,东海公越宣帝弟,高密王泰之子。执乂以迎颙将张方,张方把乂杀掉。成都王颖入洛阳。不多时,又回邺,留部将石超守洛阳。东海公旋又攻超,超奔邺。于是东海王越进爵。奉着惠帝,号召四方,以攻成都王。成都王遣石超拒战,惠帝大败于荡阴,如今河南的汤阴县。给成都王掳去,置之于邺。东海王逃回本国。这时候的成都王,要算得志得意满了。却是幽州都督王浚和并州刺史东嬴公腾,越的弟。又起兵讨他。石超拒战,大败。成都王只得挟着惠帝南奔洛阳。时洛阳已为张方所据。于是张方再挟着惠帝和成都王走长安。  前一六○七年,东海王越再合幽并二州的兵,西迎惠帝。河间王颙派成都王颖据洛阳拒敌,大败。河间王把事情都推在张方身上,把他杀掉,叫人到东海王处求和。东海王不听,直西入关,挟着惠帝还洛阳,河间王逃到太白山,给南阳王模高密王泰的儿子。杀掉。成都王走到新野,给范阳王虓宣帝弟,范阳王康的儿子。捉到,杀掉。惠帝东归之后,为东海王所弑,而立怀帝。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