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生物共生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42.2(7.9折) 定价  ¥1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物共生学 版权信息

生物共生学 本书特色

生物共生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生物共生学》内容不仅包含生物共生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力求反映当前该研究领域的**进展,突出新理论、新技术和有关生产实践上的问题。《生物共生学》共分10章,包括生物共生学模述、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共生、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植物与细菌的共生、真菌与细菌的共生、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生物共生生态学、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和生物共生学研究方法。

生物共生学 内容简介

生物共生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刘润进、王琳著的《生物共生学》内容不仅包含生物共生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力求反映当前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突出新理论、新技术和有关生产实践上的问题。全书共分10章,包括生物共生学概述、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共生、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植物与细菌的共生、真菌与细菌的共生、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生物共生生态学、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和生物共生学研究方法。本书可作为生物学、农林牧渔专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参考资料,又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

生物共生学 目录

目录
**章 生物共生学概述 1
**节 生物共生学的概念和理论 1
一、生物共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二、生物共生学的基本属性 3
第二节 生物共生体系的类型 4
一、按生物物种区分的共生体系 4
二、按构建共生体系的生物物种数量区分的共生体系 11
三、按共生体系的能量流动关系区分的共生体系 13
四、按生物共生关系的性质区分的共生体系 14
五、按共生部位或共生体结构区分的共生体系 15
第三节 生物共生学的发展历史 16
一、国际生物共生学研究发展历程 17
二、中国生物共生学研究发展历程 20
第四节 生物共生学研究主要进展 22
一、生物的共生机制 22
二、生物的共生效应 24
三、生物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 26
第五节 生物共生学的研究意义与发展前景 27
一、生物共生学的研究意义 28
二、生物共生学的发展前景 31
第二章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生 33
**节 人类与动植物的共生 33
一、人体与动植物的共生体系 33
二、人体与动植物的共生机刹 34
三、人体与动植物的共生效应 35
第二节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 37
一、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体系 37
二、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机制 41
三、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效应 45
第三章 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共生 49
**节 动物与动物的共生 49
一、动物与动物的共生体系 49
二、动物与动物的共生机制 55
三、动物与动物的共生效应 57
第二节 动物与植物的共生 58
一、动物与植物的共生体系 58
二、动物与植物的共生机制 63
三、动物与植物的共生效应 65
第三节 动物与真菌的共生 66
一、动物与真菌的共生体系 67
二、动物与真菌的共生机制 70
三、动物与真菌的共生效应 72
第四节 动物与细菌的共生 73
一、动物与细菌的共生体系 73
二、动物与细菌的共生机制 78
三、动物与细菌的共生效应 80
第五节 动物与其他生物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 81
一、改善共生生物的营养 81
二、合成次生代谢物质 81
三、调控基因表达 82
第四章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 83
**节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体 83
一、植物与真菌的共生部位 84
二、植物与真菌的共生类型 89
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结构 90
第二节 植物共生真菌 98
一、植物共生真菌的种类 99
二、植物共生真菌的分离培养 116
三、植物共生真菌的生长发育 119
第三节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体发育 124
一、菌根真菌定殖特征 125
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定殖特征 131
三、印度梨形孢定殖特征 133
四、禾草共生真菌定殖特征 135
第四节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机制 137
一、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137
二、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理学机制 139
三、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态学机制 143
四、植物与真菌共生的遗传学机制 144
第五节 植物与真菌共生的生理生态功能 145
一、促进农、林、牧业生产 146
二、增强环境与食品安全性 157
三、增加生物多样性 158
四、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8
第六节 植物与真菌共生的作用机制 159
一、植物与真菌共生体改善营养的作用机制 159
二、提高抗逆性的作用机制 160
三、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机制 165
第五章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 167
**节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体系 167
一、植物与细菌的共生部位 168
二、植物与细菌的共生类型 177
三、植物与细菌的共生结构 180
第二节 植物共生细菌 182
一、植物共生细菌的种类 183
二、植物共生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194
第三节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体发育 195
一、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构建的根瘤共生体 195
二、植物与弗兰克氏菌构建的根瘤共生体 196
三、植物与其他细菌的共生体 198
第四节 植物与细菌的共生机制 199
一、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199
二、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理学机制 200
三、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态学机制 202
四、植物与细菌共生的遗传学机制 203
第五节 植物与细菌共生的生理生态功能 203
一、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植物营养的效应 203
二、植物与细菌共生增强植物抗逆的效应 204
三、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土壤肥力的效应 206
四、植物与细菌共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的效应 206
第六节 植物与细菌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 207
一、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植物营养的作用机制 208
二、植物与细菌共生增强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制 208
三、植物与细菌共生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 210
四、植物与细菌共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 211
第六章 真菌与细菌的共生 214
**节 真菌与细菌的共生类型 214
一、地衣型真菌与蓝细菌的共生 214
二、菌根真菌与细菌的共生 216
三、其他真菌与细菌的共生 217
第二节 真菌与细菌共生体的形态结构 217
一、地衣型真菌与蓝细菌的共生体 217
二、菌根真菌与细菌的共生体 219
三、其他真菌与细菌的共生体 219
第三节 真菌与细菌共生体的发育 219
一、地衣型真菌与蓝细菌共生体的发育 219
二、菌根真菌与细菌共生体发育 220
第四节 真菌与细菌的共生机制 220
一、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220
二、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理学机制 220
三、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态学机制 221
四、真菌与细菌共生的遗传学机制 221
第五节 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理生态功能和机制 222
一、真菌与细菌共生的生理生态效应 223
二、真菌与细菌共生效应的作用机制 227
第七章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 229
**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类型 229
一、以动物为主体的复合共生体类型 229
二、以植物为主体的复合共生体类型 231
三、以真菌为主体的复合共生体类型 234
第二节 复合共生体的形态特征 235
第三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共生机制与发育特点 235
一、昆虫 植物 真菌共生体系的构建过程 235
二、植物 ECM真菌 AM真菌复合共生体的发育 236
三、豆科植物 AM真菌 根瘤菌共生机制 237
第四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生理生态功能 239
一、改善植物营养 239
二、增强植物抗逆性 240
三、促进植物生长 241
四、修复污染与退化土壤 242
第五节 生物复合共生体系的作用机制 243
一、调控激素水平 244
二、促进生理代谢 244
三、调控相关基因 245
四、实现功能互补 245
第八章 生物共生生态学 248
**节 生物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 248
一、森林生态系统 248
二、草原生态系统 249
三、荒漠生态系统 249
四、海洋生态系统 250
五、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52
六、农业生态系统 253
七、城市生态系统 254
第二节 生物共生的微生态 254
第三节 影响生物共生体系的因子与调控 255
一、生物因素 255
二、地理因素 261
三、气象因素 263
四、土壤肥力 266
五、水域条件 270
六、农业技术 272
七、其他因素 277
第九章 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81
**节 生物共生学披术的类型 281
一、动物与动物的共生技术 281
二、动物与植物的共生技术 282
三、植物与植物的共生技术 283
四、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技术 283
五、植物与细菌的共生技术 283
六、真菌与细菌的共生技术 284
第二节 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应用领域 284
一、人与动物医学领域 284
二、动物、植物和食用菌产业 287
三、环境保护领域 294
第三节 生物共生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295
第十章 生物共生学研究方法 300
**节 共生真菌研究方法与技术 300
一、动物共生真菌 300
二、植物共生真菌 305
三、地衣型真菌 320
第二节 共生细菌研究方法与技术 324
一、动物共生细菌 324
二、植物共生细菌 328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共生学研究巾的应用 331
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简介 331
二、共生细菌和共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336
三、共生细菌和共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337
四、共生细菌和共生真菌的组学研究 340
参考文献 344
CONTENTS
1 Overview of Biological Symbiotics 1
1.1 Conceptions and Theories ofBiological Symbiotics 1
1.1.1 Basic Conceptions and Theories of Biological Symbiotics 1
1.1.2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Symbiotics 3
1.2 Types of Biological Symbiotic Systems 4
1.2.1 Symbiotic Systems Classified with Species of Symbiotic Partners 4
1.2.2 Symbiotic Systems Classified with Numbers of Species of Symbionts 11
1.2.3 Symbiotic Systems Classified with the Energy Flow Relationships 13
1.2.4 Symbiotic Systems Classified with Symbiosis Relationships 14
1.2.5 Symbiotic Systems Classified with Symbiotic Sites and Structures 15
1.3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iological Symbiotics 16
1.3.1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of Biological Symbiotics 17
1.3.2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Biological Symbiotics in China 20
1.4 Main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Symbiotics 22
1.4.1 Symbiotic Mechanisms in Biology 22
1.4.2 Symbiotic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