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571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8.5(7.2折) 定价  ¥3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版权信息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本书特色

本书对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特征与时空分异变化规律,以及水土保持的减沙效益评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降水、暴雨特征及中小流域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降雨与侵蚀产沙的关系及降雨侵蚀力;侵蚀产沙的区域分异特征与年际变化;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计算与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九个方面。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内容简介

本书对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特征与时空分异变化规律,以及水土保持的减沙效益评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降水、暴雨特征及中小流域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降雨与侵蚀产沙的关系及降雨侵蚀力;侵蚀产沙的区域分异特征与年际变化;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计算与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九个方面。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目录

前言 第1章 黄土高原的降水 1.1 降水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1.1.1 黄土高原的地形与降水 1.1.2 黄土高原降水的气候特征 1.2 年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 1.2.1 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2.2 年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 1.3 月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1.3.1 月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3.2 月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1.4 季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1.4.1 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4.2 季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1.5 不同量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 1.5.1 不同量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5.2 不同量级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1.5.3 不同量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 1.6 不同时段*大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6.1 短时段*大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6.2 长时段*大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7 小结 第2章 黄土高原的暴雨 2.1 一般性暴雨 2.1.1 暴雨标准 2.1.2 暴雨类型 2.1.3 暴雨频率与暴雨中心 2.2 特大暴雨 2.2.1 特大暴雨标准 2.2.2 特大暴雨的降水特征 2.2.3 特大暴雨的易发地区 2.2.4 典型特大暴雨个例 2.3 暴雨极值 2.3.1 黄土高原不同时段的暴雨极值 2.3.2 黄土高原暴雨极值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第3章 中小流域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及点面关系 3.1 目的与方法 3.2 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3.2.1 次雨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3.2.2 次降雨雨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3.2.3 年雨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3.2.4 年*大时段雨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3.2.5 暴雨中心发生的随机性 3.3 点降雨的面代表性 3.3.1 流域中心点降雨的面代表性 3.3.2 流域把口站降雨的面代表性 3.4 降雨空间变化的结构特征 3.4.1 应用于次降雨产沙预报的站网密度分析 3.4.2 应用于年降雨产沙预报的站网密度分析 3.4.3 降雨的空间相关特性 3.5 不同类型降雨的点面关系 3.6 小结 第4章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 4.1 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确定 4.1.1 国内外有关R指标的主要结构形式 4.1.2 黄土高原R指标的确定 4.2 R值的简易计算方法 4.2.1 R值的经典算法 4.2.2 次降雨R值的简易计算 4.2.3 年R值的简易计算 4.2.4 多年平均R值的估算 4.3 R值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4.3.1 R值的时间分布变化 4.3.2 R值的降雨特征分布 4.3.3 R值的空间分布 4.4 R值等值线图的绘制 4.5 小结 第5章 降雨与侵蚀产沙的关系 5.1 侵蚀性降雨的特征 5.1.1 侵蚀性降雨的标准 5.1.2 侵蚀性降雨的特征 5.2 不同集水区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及过程变化 5.2.1 坡面产流过程中的降雨变化 5.2.2 坡面产流、产沙的过程变化 5.2.3 沟道小流域产流、产沙关系及过程变化 5.2.4 不同集水区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区别 5.2.5 流量与含沙量的关系 5.3 雨沙关系的统计分析与预报 5.3.1 次降雨雨沙关系的统计分析与预报 5.3.2 年降雨雨沙关系的统计分析与预报 5.4 极强烈侵蚀的降雨产流产沙特征 5.4.1 极强烈侵蚀的降雨产流、产沙特征 5.4.2 岔巴沟和韭园沟极强烈侵蚀降雨产流、产沙情况介绍 5.5 小结 第6章 侵蚀产沙的区域分异特征 6.1 侵蚀产沙环境 6.1.1 地貌 6.1.2 土壤 6.1.3 植被 6.1.4 降水 6.1.5 人为活动 6.2 侵蚀产沙量的计算方法 6.2.1 侵蚀产沙量的概念 6.2.2 侵蚀产沙量的计算 6.2.3 侵蚀强度的划分 6.2.4 研究区域的范围确定 6.3 不同类型区的侵蚀强度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 6.3.1 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6.3.2 各类型区不同侵蚀强度的面积结构特征 6.3.3 各类型区不同侵蚀强度的产沙量结构特征 6.3.4 主要类型区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布特征 6.4 不同侵蚀带的侵蚀强度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 6.4.1 侵蚀带的划分 6.4.2 各侵蚀带不同侵蚀强度的面积结构特征 6.4.3 各侵蚀带不同侵蚀强度的产沙量结构特征 6.5 不同水文控制区侵蚀强度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 6.5.1 各控制区不同侵蚀强度的面积结构特征 6.5.2 各控制区不同侵蚀强度的产沙量结构特征 6.6 不同流域侵蚀强度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 6.6.1 各流域不同侵蚀强度的面积结构和产沙量结构特征 6.6.2 全区域不同侵蚀强度面积和产沙量的流域分布 6.6.3 各流域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异特征 6.7 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来源与主要产沙区 6.7.1 侵蚀产沙来源 6.7.2 主要侵蚀产沙区 6.8 侵蚀产沙的空间集中度 6.8.1 侵蚀产沙量的空间集中度 6.8.2 侵蚀产沙强度的空间集中度 6.9 小结 第7章 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年际变化 7.1 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输沙量年际变化 7.1.1 近90年来黄河输沙量的变化(1919~2009年) 7.1.2 近70年来黄河主要区段的输沙量变化(1935~2009年) 7.1.3 近70年来黄河各主要支流的输沙量变化 7.2 不同类型区和侵蚀带产沙量的年际变化 7.2.1 各类型区不同年代的产沙量变化 7.2.2 各侵蚀带不同年代的产沙量变化 7.3 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结构的年际变化 7.3.1 全区域不同年代的侵蚀强度结构变化 7.3.2 各类型区不同年代的侵蚀强度结构变化 7.4 “极限”含沙量与*大侵蚀强度 7.4.1 “极限”含沙量 7.4.2 *大侵蚀强度 7.5 小结 第8章 水土保持减沙效益 8.1 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计算 8.1.1 水平梯田的减沙效益 8.1.2 林草措施的减沙效益 8.1.3 淤地坝的减沙效益 8.2 重点治理区的措施配置 8.2.1 治理区的划分 8.2.2 不同治理区的侵蚀环境特征 8.2.3 不同治理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8.2.4 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8.3 重点治理区水土保持减沙效益预测 8.3.1 预测方法 8.3.2 预测结果 8.4 重点治理区不同治理阶段的减沙变化 8.5 小结 第9章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9.1 黄土高原治理前后的侵蚀产沙变化 9.1.1 黄河及主要支流不同治理阶段的输沙量变化 9.1.2 黄土高原及各类型区不同治理阶段的侵蚀产沙变化 9.1.3 黄土高原及各类型区不同治理阶段的侵蚀强度结构变化 9.2 黄土高原治理后侵蚀产沙变化的原因分析 9.2.1 20 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泥沙减少的原因 9.2.2 降雨因素对黄河泥沙变化的影响作用 9.2.3 水利水保措施减沙效益评价 9.3 关于侵蚀—产沙—输沙的关系问题 9.3.1 侵蚀—产沙—输沙的概念 9.3.2 侵蚀量、产沙量、输沙量的关系 9.3.3 关于泥沙输移比问题 9.4 未来黄河泥沙量预测 9.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书作者相关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本书作者主持参加的相关科研课题 后记
展开全部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作者简介

王万忠,男,汉族,党员,1952年2月生,陕西临潼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等职。 197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起兼任陕西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课题,在《地理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1998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授予“全国八五科技攻关优选个人”称号,1994年曾以中国科学院不错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广岛大学和宫崎大学访问、讲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