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作者:袁红涛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59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9135732
  • 条形码:9787309135732 ; 978-7-309-1357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本书特色

为全面地反映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历程,促进相关学科研究的交流和融合,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在全面梳理三十余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编选者以专题导言的形式加以精要解读,对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批评视野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袁红涛编选的《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为其中的一册,从三个专题对城市文学中地域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讨论。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内容简介

理论界通常以1983年北戴河首届城市文学理论笔会的召开作为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发端的标志。为了全面地反映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历程,促进相关学科研究的交流和融合,从而推动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能够实现真正突破,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在全面梳理三十余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4卷、13个专题、150余万字的规模推出《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所选100余篇文章(论文)皆为在此研究领域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论述、各个学科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编选者以专题导言的形式加以精要解读,对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批评视野等进行系统总结和认真反思。本书资料完备,理论框架清晰,是中国城市文学研究领域首套大型研究文献汇编《(地域卷)“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从海派文学与文学上海、京派、京味与文学北京、N城记等三个专题对城市文学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讨论。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目录

从海派文学到“文学上海”
导言
论新感觉派小说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试论海派小说的精神特征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城市空间与文学类型——论作为文学类型的海派文学
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的上海
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与现代神话的消解
“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海上花列传》中的城市地图

京派、京味与文学北京
导言
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京派小说选》前言
作为文学流派的京派作家群
新旧京派
话说“京味”
艺术对象的地域化——一谈京味小说的艺术特征
京味文学:绝响中换味
北京:城与人(节选)
“五方杂处”说北京
徘徊于文本内外的“现代性”——北京时期的鲁迅与鲁迅的文学北京
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
从王朔小说看“大院北京”——现实与文本中的文化空间

文学城市:想象与建构
导言
双城记
20世纪90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
中山北路的时空考古——台湾当代散文中的台北形象研究
“两个天津”与天津想象的叙事选择
《废都》与西安
没落风雅与乱世传奇:叶兆言的南京书写——兼论长篇新作《很久以来》
移民性写作与特区文学——兼谈“故乡经验”问题
看不见的深圳——评薛忆沩“深圳人”系列
现代性、区域性与20世纪重庆文学
文学视野中的“地方意识”——以池莉的“汉味小说”为例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节选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  《无轨列车》停刊以后,1929年9月,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又结合在一起,共同创办了《新文艺》月刊(四人均任编委)。在冯雪峰推动下,《新文艺》政治上支持成立“左联”,第五期《编辑的话》说:“一九三〇年的文坛终于将让普罗文学抬起头来,同人等不愿自己和读者都萎靡着永远做一个苟安偷乐的读书人,所以对于本刊第二卷起的编辑方针也决定改换一种精神。”确实,一卷六期以后的《新文艺》,无产阶级文学的色彩更浓了起来。但同时,创作上的新感觉主义倾向也有了发展。刘呐鸥写了八篇用感觉主义和意识流方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不久编集为《都市风景线》正式出版。他还翻译印行了日本作家横光利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郎等的一本短篇小说选集《色情文化》,书前的《译者题记》说:“文艺是时代的反映,好的作品总要把时代的彩色和空气描出来的。在这时期里能够把现在日本的时代色彩描给我们看的也只有新感觉派一派的作品。这儿所选的片冈、横光、池谷三人都是这一派的健将。他们都是描写着现代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腐烂期的不健全的生活,而在作品中表露着这些对于明日的社会,将来的新途径的暗示。”可见,刘呐鸥对日本的新感觉派评价很高。另一本横光利一的短篇小说集《新郎的感想》,这时也由郭建英翻译过来。而施蛰存,在早年写的抒情味很重的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出版以后,创作注意力也转到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来分析、表现人物的心理,这就有了《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等小说,开始显示出另一种特色。到1930年春天,穆时英的小说《咱们的世界》也发表在《新文艺》第六期上。编者“特别向读者推荐”道:“《咱们的世界》在Ideologie上固然欠正确,但是在艺术方面是很成功的。这是一位我们可以加以*大的希望的青年作者。”尽管穆时英*初发表的几篇小说(后收入《南北极》集)与新感觉特点并无干系,但他毕竟已经和这个流派的骨干刘呐鸥、施蛰存等取得了联系,为后来进入这个流派准备了条件。《新文艺》出到1930年初夏,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他们的尝试再次搁浅,有时写些作品,只好在《小说月报》《文艺月刊》等其他刊物上发表。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这些作家作为一个流派已经集结在一起。尽管《现代》杂志在《创刊宣言》中声称“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但实际上,编者施蛰存(稍后还有杜衡)对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创刊号将穆时英小说《公墓》发在首篇,《编辑座谈》还说:“尤其穆时英先生,自从他的处女创作集《南北极》出版了之后,对于创作有了更进一层的修养,他将自本期所刊载的《公墓》为始,在同一个作风下,创造他的永久的文学生命,这是值得为读者报告的。”二卷一期发表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赤道下》,编者施蛰存写的《社中日记》说,穆的《上海的狐步舞》“是他从去年起就计划着的一个长篇中的一个断片,所以是没有故事的。但是,据我个人的私见看来,就是论技巧,论章法,也已经是一篇很可看看的东西了”。他还说:“我觉得在目下的文艺界中,穆时英君和刘呐鸥君以圆熟的技巧给予人的新鲜的文艺味是很可珍贵的。”杜衡在一卷六期答复舒月的批评时也说:“时英的创作,与其说是用了旧的技巧,实毋宁说是用了新的技巧,而且确实是在这新技巧的尝试上有了相当成功的。”可见,他们对穆、刘二人的作品都是高度赞赏并积极鼓吹的。穆时英具有流派特点的那些代表作,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街景》《本埠新闻记事栏废稿中的一段故事》《上海的狐步舞》《Pierrot》等,都发表在《现代》杂志上,先后共有十几篇之多,有一段时间几乎达到每期一篇的程度。在这前后,施蛰存那些按弗洛伊德学说写的心理分析小说也扩大了影响。《现代》上就有《将军底头》这本集子的评论和赞誉。《梅雨之夕》集里的作品发表后也引起种种反响。其中如《四喜子底生意》,在取材、写法、语言等方面,都受了穆时英的影响。此外,《现代》杂志还介绍了更多外国现代派小说作家,如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法国的阿保里奈尔,日本的横光利一、池谷信三郎等。所以,我们尽管不能说《现代》杂志是一个现代主义流派的刊物,但我们却可以说:《现代》杂志里确实存在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这样说是符合实际的。  ……

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地域卷) 作者简介

  袁红涛,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发表论文数十篇,曾编辑《上海文学发展报告》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