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杜诗学与重庆文化

杜诗学与重庆文化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27cm 页数: 535页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36.5(2.9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8.9(4.6折)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杜诗学与重庆文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189756
  • 条形码:9787562189756 ; 978-7-5621-897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杜诗学与重庆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杜甫与重庆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 共收集58篇优秀论文, 分为杜诗文献研究、杜甫思想研究、杜诗接受研究、杜诗与地域文化、比较研究、杜诗艺术研究6个主题。集子集中反映了研究杜甫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新成果, 探讨杜甫在重庆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成就。

杜诗学与重庆文化 目录

杜诗文献研究
《杜甫全集校注》编纂琐记
What’s New with Du Fu?
吴广霈手批《杜诗集评》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蔡梦弼《草堂诗笺》整理刍议
杜诗注解辨误五题
注杜殊非易事:翁方纲《杜诗附记》的成书过程
郑善夫《批点杜诗》评析
半世生涯东坡酒,百年心事杜陵诗
清代诗文集涉杜资料分类研究
杜甫思想研究
杜甫精神追求之现代启示举隅
论杜甫是文以载道的典范
盛世经历对杜甫“致君尧舜”政治理想的影响
论杜甫巴蜀时期诗歌的闲适意趣
试论杜甫诗对于《史记》的接受研究
杜诗融六经,千载一诗圣
杜诗接受研究
中国现代学制文学教育中的杜甫形象
抗战时期的杜甫形象及杜诗评论
从杜诗看初盛唐诗人的诗歌传播情况
杜诗在西夏的传播与影响
杜诗在东南亚的传播概论
简论李调元对杜甫的接受
韦庄在杜诗接收史上的位置
民国时期之选杜与罗振玉《杜诗授读》
杜诗与地域文化
杜甫“三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贡献及影响
杜诗蕴含的河洛地区民俗述论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
杜甫陇上行吟与陇山文化
李一氓与成都杜甫草堂
宋代巴蜀杜诗学在杜诗学史上的意义
翠微宫舍为佛寺考
杜甫歌咏“八阵图”具有强烈政治期待
梓州《牛头山工部草堂记》与章彝之死
比较研究
李杜齐名之形成
李杜战争观的异同及原因
两宋各期学杜*有成就的诗人论略
临川公主与杜甫
陶渊明、杜甫田园诗比较研究
杜诗艺术研究
转益多师:杜甫与汉魏六朝文士
黄生论杜诗句法
查慎行诗歌学杜论析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明末清初杜诗学的演进三形态
论朱鹤龄《杜诗辑注》对杜诗典故的研究
南社诗人学杜论
《诗人玉屑》的杜诗观研究
宋代“诗史”说举隅
名岂文章著:论杜甫生前诗名为赋名所掩
“当时体”影响下的杜甫草堂律诗
杜甫白话七律的变革与发展
王得臣论杜、注杜考论
写实、象征与抒情
从杜诗研究谈强制阐释
杜诗语典的审美效果
读杜甫《四松》:兼论诗圣的存在意识
会议综述
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杜甫与重庆学术研讨会综述
展开全部

杜诗学与重庆文化 节选

  《杜诗学与重庆文化》:  与儒家有关的传统观念,在现代都曾被弃若敝屣,“文以载道”当然也不例外。司马长风说:“新文学运动是在批判‘文以载道’旧传统的凯歌声中启幕的。”①  诚哉斯言!其实“文以载道”一语中“道”的内涵非常复杂,现代的论者却往往认定那是特指孔孟之道,陈独秀说:“余常谓唐宋八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孑L出气。”②就是“五四”时代*具代表性的言论。虽然广义的“文以载道”后来又以各种形式借尸还魂,正如朱光潜所言:“中国所旧有的‘文以载道’一个传统观念很奇怪地在一般自命为‘前进’作家的手里,换些新奇的花样而安然复活着,文艺据说是‘为大众’‘为革命”为阶级意识’。“③但是如陈独秀所云有特定内涵的”文以载道“从此成为纯属负面意义的观念,不但治新文学者认定它是文学的大敌,而且治古代文学者也认为它对文学有害无益,例如张少康、刘三富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就这样评价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文以载道“之说:“总之,不把文章写作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业,而只把它看作是理学的一个附属品,实际也就否定了文学独立存在的价值。”④然而,“文以载道”果真对文学有害无益吗?“文以载道”的作品必定缺乏文学价值吗?当然不是,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文以载道”一语首见于北宋周敦颐的言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⑤但是这种观念早已见于唐代古文家的论述,例如柳宗元说:“文者以明道。”①李汉则说:“文者,贯道之器也。”②再往前推,则南朝刘勰所云“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③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虽然朱熹对“文以贯道”说大为不满:“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①但这只是为了维护理学权威的门户之见,其实李汉明明说“文”只是“贯道之器”,何尝有以文为本的意思?平心而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与“文以载道”的基本内涵是相当接近的,都是把“文”视作手段,“道”才是目的。在古代的语境中,许多概念、术语都不具备清晰的内涵,“道”与“文”都是如此。即使在把“道”与“文”相提并论的时候,它们也会具有不同的内涵。以朱熹的相关论述为例,他说:“道只是有废兴,却丧不得。文如三代礼乐制度,若丧,便扫地。”这里的“道”指永世长存的天道,“文”则指典章制度。朱熹又说:“小子之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射、御、书、数之文是也。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⑥这里的“道”是指儒家的学说,“文”则指包括礼仪、技能在内的~切文化学术。朱熹又说:“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