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作者:李松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17788
  • 条形码:9787520317788 ; 978-7-5203-177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本书特色

★明清时期,繁盛的瓷器贸易促使景德镇构筑成高度分工合作的手工产业体系,形成以技术为主导稳定的弹性社会结构。但自近代以来,传统瓷业生产模式遭遇以工业化思维为核心的瓷业变革的冲击而式微。该书以新式瓷业公司的创办为切入点,聚焦于传统瓷业体系依附性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转型困惑,在社会文化史视域,从瓷业手工业变迁,探究技术系统、工具系统、文化系统,乃至国家力量等诸要素的多元互动,呈现出现代化强势语境下瓷业从业者在生产体系和社会网络中的新型身份,揭示新旧产业发展理念的主导者在博弈中,试图寻求符合景德镇瓷业转型之路的历史担当。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彤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内容简介

  《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1903-1949)/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以清末奏请设立新式瓷业公司为起点,分析近代景德镇瓷业发展转型中的诸多问题,探究在传统与现代框架下多重利益博弈与社会重构,以期揭示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元性。在研究中,该著以景德镇弹性社会结构为主线,探讨了工具系统、社会系统变迁背后的心智系统和文化系统的传承和迁移,进而总结出不同生产组织和社会力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在近代中国多舛历史背景下,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比附,建构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在此基础上,作者细致论证了景德镇传统产业模式的魅力,深入解析了改革有效性的路径,为读者研究近代区域性手工业转型提供了清晰的个案和研究路径。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目录

导论历史变迁中的天下瓷都
一 一个景德镇,半部陶瓷史
(一)瓷源中国
(二)瓷都景德镇
(三)瓷文化圈与景德镇瓷器贸易
(四)官民互动的辉煌历史
(五)瓷都的没落
(六)转变的艰难
二 研究史略
(一)景德镇及制瓷业相关研究
(二)近代手工业史研究综述
(三)社会文化史研究综述

**章 传统瓷业社会结构与近代发展困境
一 空间格局与产业模式
(一)城区结构与瓷业生态
(二)地域特色与行政关系
(三)城市空间与行业布局
(四)城乡互动与产业协作
二 地缘组织与商业性社会
(一)都昌人与景德镇瓷业生产
(二)徽州人与景德镇金融业和商业
(三)杂帮和景德镇瓷业社会
三 神灵信仰与社会控制
(一)窑神信仰的构建与演变
(二)移民、信仰与社会控制
四 前近代瓷业生产模式与社会结构
(一)燃料、原料的来源与运输
(二)瓷坯制作及行业分工
(三)烧窑业与行业规范
(四)红店与瓷器彩绘业
(五)瓷行、庄客与瓷器贸易
(六)瓷业辅助行业及行规
五 近代瓷业衰退与贸易波动
(一)工业革命视角下的新型制瓷理念
(二)近代景德镇瓷业困境

第二章 官方主导下的近代瓷业与社会改良
一 清末民初的瓷业改良
(一)御窑解体与景德镇品牌危机
(二)政府瓷业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二 陶务局与制瓷业改革
三 杜重远与瓷业和社会改良
(一)瓷业陋规与改革路径
(二)改革理念的推广模式及困境
(三)杜氏改革过程中的多元冲突
四 抗战以来的瓷业改良设想
(一)抗战时期的救济举措与瓷业贸易
(二)抗战时期瓷业改革设想与实践
(三)抗战复原期瓷业改良

第三章 商办主导新型模式的移植与生产重构
一 江西瓷业公司创办及发展历程
(一)从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艰难转变
(二)康达与江西瓷业公司
(三)民初瓷业公司发展的困境和压力
(四)目益萎缩的新型瓷业公司
二 高剑父与中华瓷业公司的设想与尝试
三 知识界的瓷业改良梦想
四 民间救济瓷业的举措
五 陶瓷教育与新式知识体系的引入
(一)陶瓷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陶业学堂的创办
(三)省立陶业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四)高等陶瓷专科学校筹备与建设
(五)国立陶业学院的梦想

第四章 近代地方政治权力与社会控制
一 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与社会改良
二 大革命和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局与利益博弈
(一)权势转移与政治变革
(二)权力博弈、传统秩序与社会冲突
(三)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与阶层矛盾
三 抗战时期瓷业生产与社会形态
(一)抗战时期浮梁党、政机构及社会救济
(二)抗战时期景德镇瓷业困境
四 抗战复原期瓷业与社会
(一)胜利瓷制作与战后社会治理
(二)新型金融与税收体系改革

第五章 绘瓷风格的嬗变与制瓷业内部话语权更替
一 域外产品的挑战与制瓷新技术的引进
(一)新型消费理念影响下的瓷器生产
(二)新型瓷业生产技术的引入
二 瓷器装饰风格的嬗变与新型瓷绘艺术群体
(一)浅绛彩与新型艺术创作群体
(二)新型饰瓷模式的引入
(三)珠山八友与近代饰瓷名家
(四)时装瓷的兴起
三 社会变革视野下的瓷业生态
(一)制瓷业研究机构的设立与影响
(二)新型调节模式与管理体系
(三)新式交通方式与瓷器运输体系的改变
四 新型社会网络视野下的展品与礼品
(一)博览会与景德镇瓷器展品
(二)礼品瓷的风格

第六章 瓷业社会结构的承继与重构
一 商会、行会与社会的转型和重构
(一)商会的成立与运行
(二)行会、工会及社会功能
(三)商帮、窑帮与复杂地缘纠葛
二 金融业、商业与近代社会文化
(一)近代金融业与瓷器贸易方式变革
(二)商业、娱乐业与近代社会文化
三 公产争夺与瓷业社会结构变迁
(一)同仁局公产纠纷与社会变革
(二)苏湖会馆之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
结语周旋与调适
一 稳定产业模式与社会结构的统一性
二 社会变革中的顺从与反抗
三 激荡、冲突与融合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节选

  《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1903-1949)/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一方面有利于原料和燃料的运输;另一方面又能躲避昌江每年的水患。对于景德镇狭长地形而言,很难找到这种绝佳的地理空间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为皇帝服务的御窑在占据*佳地理空间的同时,也昭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在御窑厂内部建造中,处理满足瓷业生产的各种工序,还包括官方管理机构和神灵信仰之地。尽管景德镇并非行政中心,但御窑厂无论在地位还是影响力方面,均和官方结构非常相似。根据清嘉庆时期的景德镇地图可以得出,御窑厂前面分别建有饶州分府和巡司署,也专门建造了景德镇行业神信仰的佑陶祠。这也就意味着,御窑厂既是生产的核心,也是信仰和权力的核心。从地理格局来观察,无论从哪个视角,御窑都是景德镇的核心。以御窑厂为中心,形成了景德镇瓷业生产空间格局,构筑了良性的中心与边缘互动模式。尤为重要的是,在权力空间展示方面,以御窑厂为核心,景德镇瓷业匠人编织了*具影响的产业销售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的*顶端是以皇帝为主的核心权力层。凭借皇权的巨大影响力,景德镇将瓷业推销到全世界,并保持千年兴盛。  由于御窑厂特殊的象征意义,围绕御窑厂就形成了景德镇民窑精品瓷生产的核心区域,在御窑厂东边的东门头一带,瓷窑集中的区域。明朝末年,御窑厂生产压力大,被迫采取“官搭民烧”制度,其生产就在东门头这片区域。而御窑厂西边的瓷器街,是精品瓷器贸易区域。并以此为原点,成为各方移民在景德镇主要集中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会馆,包括苏湖会馆、南昌会馆、天后宫等。在御窑厂核心区域的外围,以瓷器贸易为核心建造了瓷行,主要集中在大、小黄家弄等地方。而靠近昌江边上,也就是整个空间的边缘地带,是从事破旧瓷器买卖的黄家洲的洲民。这些人多是都昌等周边区域的民众,本身没有多少资金从事瓷业生产,是属于游街买卖的群体。此外,以御窑厂为核心,向整个城市东面扩展,包括进行瓷业加工的红店街和其他生产的辅助部分,比如瓷用毛笔、颜料和匣钵制作等,形成整个城市空间格局。  尽管景德镇不同于中国传统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格局,但在其生产空间中,依旧能够明晰地展示出空间与瓷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瓷业生产空间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多地体现出权力运作的意味,而这种空间上的格局也昭示了政治权力、文化发展与产业格局之间的关系。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外向型产业模式,并以瓷器生产为核心,形成了世界瓷文化圈,此文化圈包括瓷器制作圈、原材料供应圈和商品销售圈。以瓷器贸易为基础,景德镇将制瓷技术与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构筑其世界瓷都的地位。  制瓷业生产是瓷文化圈的**表征,但直到明朝才真正形成以景德镇为核心的瓷器制作文化圈。景德镇瓷器烧造*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景德镇是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如前所述,唐至五代时期,并非所有瓷器生产都集中在景德镇,还包括湘湖、杨梅亭、寿安、瑶里等周边方圆100千米的区域。宋朝,景德镇瓷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盈田、杨梅亭、白虎湾等地,均发现了堆积层高达几十米的瓷窑遗址。但从生产区域来看,这一时期,制瓷业生产已经呈现出向景德镇集中的趋势。到了元朝末期,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景德镇地理优势愈发体现出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瓷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景德镇传统瓷业烧造模式是采取槎柴烧造的阶梯窑(也称为龙窑),即依照地形特征逐阶修造的瓷窑。到了元末明初,景德镇已经能够修造出不再受地形限制的馒头窑。窑炉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瓷器生产能够摆脱地理环境约束,转移到更为理想的生产贸易地区。二是景德镇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瓷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同周边地区相比,景德镇地理位置更为优越,且依托昌江便利的水运条件。因此,景德镇也逐步演变为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明朝时期,景德镇完全取代周边瓷器生产,成为瓷器生产的核心区域。三是昌江水运发达。以昌江为中心,构筑了瓷业生产贸易的“一条龙”模式,即原料开采、加工与运输、瓷器烧造与运输。“制陶地的兴衰与运输的便利与否密切相关,景德镇由昌江一鄱阳湖一长江,水运便捷。……装好的瓷器运到景德镇西南,用河舟向东南一百八十里的饶州,换民船横穿鄱阳湖三百九十里,达到湖口,进入长江,再向东或向西,需外销的瓷器则先运输到上海,再换沙船。(沙船是海洋运输*大的帆船)运到天津、芝罘、营口、福州、厦门、广东等地的瓷器则由九江运输到天津。”  ……

1903-1949-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冲突和秩序重构 作者简介

  李松杰(1981-),历史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兼任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质文化和区域社会文化研究探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项目多项,主持和参与文化创意规划项目多项。先后在《新华文摘》《江西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合著《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等区域社会文化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