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中国札记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
所属丛书: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
开本: 16开 页数: 2册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旅游销量榜
中 图 价:¥108.8(8.0折) 定价  ¥1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利玛窦中国札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259128
  • 条形码:9787503259128 ; 978-7-5032-5912-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利玛窦中国札记 本书特色

《利玛窦中国札记(上下)/世界著名游记丛书》作者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为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2来华。此后二十八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晚年曾将其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撰写下来,这便是著名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札记》对于研究明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耶稣会入华传教史,乃至明史,均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它记述的真实性在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而且熟悉中国生活的同时代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外国人局外旁观的态度,细致描写了有关中国的名称、土地物产、政治制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等,并将其在传教过程中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

利玛窦中国札记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3辑):利玛窦中国札记(套装上下册)》对于研究明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耶稣会人华传教史,乃至明史,均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它记述的真实性在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而且熟悉中国生活的同时代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外国人局外旁观的态度,细致描写了有关中国的名称、土地物产、政治制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并将其在传教过程中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

利玛窦中国札记 目录

上册
中译者序言
英译者序言
金尼阁致读者
**卷
**章 关于耶稣会所从事的中国传教事业——撰写本卷的理由及其方法
第二章 关于中华帝国的名称、位置和版图
第三章 中华帝国的富饶及其物产
第四章 关于中国人的机械工艺
第五章 关于中国人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学位的运用
第六章 中国的政府机构
第七章 关于中国的某些习俗
第八章 关于服装和其他习惯以及奇风异俗
第九章 关于某些迷信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礼节
第十章 中国人的各种宗教派别
第十一章 撒拉逊人、犹太人和基督教的教义在中国人中间的迹象一

第二卷
**章 圣沙勿略努力要进入中国,但未成功
第二章 耶稣会士再度尝试远征中国
第三章 1582年传教士三度被允许进入中国,但未能建立居留点
第四章 传教士被邀赴肇庆,他们在这里修建房屋并开辟一个中心
第五章 传教士开始向中国人传布基督教
第六章 罗明坚神父退场,利玛窦神父摆脱了一项严厉的指责。他以自己的数学知识震慑了中国人
第七章 派向中国皇帝的西班牙使团
第八章 另外两位传教士获允来中国。访问浙江
第九章 神父们丧失了他们的新住所。罗明坚神父作广西省之行
第十章 监督返回澳门。困恼的传教士洗清了另一桩严重的指责
第十一章 罗明坚神父留在澳门。孟三德神父回到肇庆。另一场事件爆发了
第十二章 罗明坚神父去罗马安排教皇的使节。麦安东神父去肇庆。广东发生了新的困难
第十三章 在肇庆播下了未来的丰收
第十四章 在肇庆的*后努力和传教士的被逐

第三卷
**章 传教团又恢复了。在韶州的新居留点
第二章 范礼安神父巩固了传教团
第三章 瞿太素
第四章 在韶州的*初努力
第五章 麦安东神父之死
第六章 南雄的信教者
第七章 夜晚的强盗
第八章 石方西神父逝世
第九章 利玛窦神父抵达皇都南京
第十章 利玛窦神父被驱逐出南京
第十一章 在南昌开辟了传教事业
第十二章 皇家的亲属
第十三章 在南昌的永久基地
第十四章 韶州又发生了麻烦

下册
第四卷
**章 回到南京
第二章 从南京到北京
第三章 在北京的失败
第四章 陆路去南京的旅程
第五章 数学和皈依者
第六章 南京的领袖人物们交结利玛窦神父
第七章 利玛窦神父和一位拜偶像的和尚辩论
第八章 南京传教会的房舍
第九章 南京*初一批新信徒受洗
第十章 他们再度启程去北京
第十一章 在天津入狱
第十二章 奉旨出狱到北京去
第十三章 他们在北京失去了自由
第十四章 朝廷批准了北京的传教会
第十五章 两位引入注目的归信者
第十六章 偶像崇拜者自己遭到失败
第十七章 在韶州的庄稼开始成熟了
第十八章 更暗淡的韶州岁月
第十九章 在南京的进展
第二十章 澳门神学院院长被指定参加中国传教团

第五卷
**章 中国成为利玛窦神父主持下的独立传教区
第二章 利玛窦神父的中文著作
第三章 几位著名的士大夫信徒及其著作
第四章 基督教在南昌
第五章 韶州的光明和阴影
第六章 瞿太素终于皈依了基督.
第七章 欧几里德的**次中文版
第八章 中国传教团的奠基人在澳门逝世
第九章 黄明沙修士成为所谓广州叛乱的受害者
第十章 神话式的资助叛乱
第十一章 契丹与中国
第十二章 契丹与中国被证明是同一个国家
第十三章 鄂本笃修士在中国逝世
第十四章 南昌的迫害
第十五章 迫害加强了南昌的传教
第十六章 中国的**个圣母会
第十七章 教会在南京成长起来
第十八章 郭居静神父和徐保禄在上海
第十九章 从韶州到澳门的离奇的旅行
第二十章 利玛窦神父之死
第二十一章 利玛窦墓

附录
1978年法文版序言
展开全部

利玛窦中国札记 节选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3辑):利玛窦中国札记(套装上下册)》:  因此,我希望由于保留这样的记录而使我们耶稣会进人中国这个闭关多少世代的辽阔领土以及从这个高尚民族所采摘的**批基督教果实的故事不致湮没。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在鞭策着我进行这项工作,那就是,如果或迟或早上帝降恩从这*初播下的福音种子获得丰收,使天主教会的仓廪充实,那么后日的信徒便可以知道,过去为了使这些可敬的人民皈依上帝所做的值得赞美的工作应该归功于谁的媒介。另一方面,如果情形是,由于上帝的隐蔽的判断,预期的丰收并未得到实现,那么至少后代可以知道我们这个小小的耶稣会曾经付出多少劳动和经历多少艰辛去驱散不信教的深厚的阴影,以及他们怎样抱着耕耘这片新土地的崇高希望而在热情和勤奋地工作。此外,有谁能怀疑我们现在所写到的整个这次远征不是在神意的指引之下进行的呢?因为它完全献身于把福音之光带给人们的灵魂。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所以我们力图以如实叙述的坦率性而不愿以溢美之词把它呈献给读者。在《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3辑):利玛窦中国札记(套装上下册)》中,我丝毫无意贬低我们的年鉴或我们同伴们的私人信件,只要它们确实可信并以权威为依据,而且当然它们应该是这样的,除非是它们之间偶尔有矛盾的地方。再者,我也无意在这样一本史书中叙述每一个细节或详论其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因为确实有许多别的事情是十分值得加以记录的。  中国和欧洲在风俗习惯上差别之大如在地理位置上一样;因为《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3辑):利玛窦中国札记(套装上下册)》全部叙述是为欧洲人撰写的,我认为有必要在开始记录我们在华经历这项主要任务之前,简略地述说一下这个国家的位置、它的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类似的问题。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读者不致因经常碰到那些否则就不得不插入的解释性的段落而多次中断日记中的故事线索,感到厌烦。然而,有关要处理的题材,我将坚持只涉及那些与我们自己的习俗不同的东西,从而这将给读者提示一些历史上的新东西。虽然在欧洲流传着很多有关这类问题的书籍,但我认为任何人都不会讨厌从我们同伴那里听到同样的东西。我们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年,并曾游历过它*重要的一些省份。而且我们和这个国家的贵族、高官以及*杰出的学者们友好交往。我们会说这个国家本土的语言,亲身从事研究过他们的习俗和法律,并且*后而又*为重要的是,我们还专心致意日以继夜地攻读过他们的文献。这些优点当然是那些从未进入这个陌生世界的人们所缺乏的。因而这些人写中国,并不是作为目击者,而是只凭道听途说并有赖于别人的可信性。事实上,我们已把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限制在一《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3辑):利玛窦中国札记(套装上下册)》有限的几章篇幅之内,而如果考虑到其相对重要性,则每个题目都值得扩大为一本独立的书。  第二章关于中华帝国的名称、位置和版图  这个远东*遥远的帝国曾以各种名称为欧洲人所知悉。*古老的名称是Sina,那在托勒密(Ptolemy)的时代即已为人所知。后来,马可波罗这位*初使欧洲人颇为熟悉这个帝国的威尼斯旅行家,则称它为Cathay。然而,*为人所知的名称China则是葡萄牙人起的,葡萄牙人在大规模海上探险之后到达这个王国,并且直到今天仍在东南部的广东省进行贸易。China这个名称被意大利人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稍加改变,因为他们不熟悉和拉丁语略有不同的西班牙语的发音。所有西班牙人读China的发音都和意大利人发Cina这个音相同。  根据我的判断,毫无疑问这就是被称为Hippophagi,即食马者的那个国度,因为即使到今天,这个幅员广阔的帝国还吃马肉,大致很像我们吃牛肉那样。我也毫不怀疑,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国(Serica fegio)的国度,因为在远东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地方那么富产丝绸,以致不仅那个国度的居民无论贫富都穿丝着绸,而且还大量地出口到世界*遥远的地方。葡萄牙人*乐于装船的大宗商品莫过于中国丝绸了;他们把丝绸运到日本和印度,发现那里是现成的市场。住在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人也把中国丝绸装上他们的商船,出口到新西班牙”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在中华帝国的编年史上,我发现早在基督诞生前2636年就提到织绸工艺,看来这种工艺知识从中华帝国传到亚洲其他各地、传到欧洲,甚至传到非洲。  毫不足奇的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外国人给他们的国度起过各样的名称,而且他们也完全没有察觉这些国家的存在。在他们当中没有发现这些名称的任何迹象,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这么繁多的名称。中国人自己过去曾以许多不同的名称称呼他们的国家,将来或许还另起别的称号。这个国度从远古时代就有一个习惯,常常是统治权从一个家族转移到另一个家族,于是开基的君主就必须为自己的国家起一个新国号。  ……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