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张家川回族研究-(2)

张家川回族研究-(2)

作者:虎有泽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9.6(4.9折) 定价  ¥4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张家川回族研究-(2)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5147458
  • 条形码:9787105147458 ; 978-7-105-1474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张家川回族研究-(2) 本书特色

  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原因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清廷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肃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家川镇、恭门镇、龙山镇、胡川、刘堡、平安、张棉驿、川王、连五、梁山、阎家等15个乡镇。他们大多利用已逃亡或迁徙汉民所遗留的村庄或屋舍居住,被安置在张家川的降清回民军共有三部分:一是李得仓部。李得仓在宁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其所部“南八营”官兵及群众,共有9.62万人,被安置在张家川的有3.1万人,他们有张家川本地人、礼县盐官人、秦安莲花城人、陕西固关人、陕西巩昌人、甘谷人等。二是崔伟部。清廷将在西宁之役失败后被迫投降的崔伟部,即陕西凤翔籍回民军和眷属共1万余人,安插在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恭门镇、张川镇、龙山镇。他们是陕西凤翔“三十六坊”人、陕西麟游、渭南人、华亭神峪河人、灵台人、陕西澄城人。三是毕大才部。毕大才西宁兵败投降后,被安置在张家川地区的官兵及眷属共有3280人,他们多为泾阳、三原、蓝田人,集中在今连五乡境内。至此,张家川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汉民多回民少变为回民多汉民少的回族聚居区。此后,陆续又有回族因逃荒或经商留居张家川镇、龙山镇、胡川乡、木河乡一带。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有河南的张、马、丁、白等姓皮毛商20多户连同眷属迁到张家川定居,还有因逃荒、经商留居到张家川的外地回族群众。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川镇为中心,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在贫瘠、偏僻、荒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息于此的张家川回汉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生息发展了起来,他们征山治水、战天斗地,开发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2011年张家川全县共有人口31.97万人,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4.71%;汉族11.2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5.29%。
  近年来,张家川县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宗教文化、城市规划、交通等各个方面花了大力气,取得了巨大成绩,回汉群众在社会变迁中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在区域文化、特色经济等方面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人物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帮助我们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宗教管理、教育等方面形成一些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总之,在社会转型期,张家川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成就,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对张家川县回族研究,把握民族地区发展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家川回族研究-(2) 内容简介

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原因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清廷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肃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家川镇、恭门镇、龙山镇、胡川、刘堡、平安、张棉驿、川王、连五、梁山、阎家等15个乡镇。他们大多利用已逃亡或迁徙汉民所遗留的村庄或屋舍居住,被安置在张家川的降清回民军共有三部分:一是李得仓部。李得仓在宁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其所部“南八营”官兵及群众,共有9.62万人,被安置在张家川的有3.1万人,他们有张家川本地人、礼县盐官人、秦安莲花城人、陕西固关人、陕西巩昌人、甘谷人等。二是崔伟部。清廷将在西宁之役失败后被迫投降的崔伟部,即陕西凤翔籍回民军和眷属共1万余人,安插在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恭门镇、张川镇、龙山镇。他们是陕西凤翔“三十六坊”人、陕西麟游、渭南人、华亭神峪河人、灵台人、陕西澄城人。三是毕大才部。毕大才西宁兵败投降后,被安置在张家川地区的官兵及眷属共有3280人,他们多为泾阳、三原、蓝田人,集中在今连五乡境内。至此,张家川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汉民多回民少变为回民多汉民少的回族聚居区。此后,陆续又有回族因逃荒或经商留居张家川镇、龙山镇、胡川乡、木河乡一带。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有河南的张、马、丁、白等姓皮毛商20多户连同眷属迁到张家川定居,还有因逃荒、经商留居到张家川的外地回族群众。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川镇为中心,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在贫瘠、偏僻、荒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息于此的张家川回汉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生息发展了起来,他们征山治水、战天斗地,开发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2011年张家川全县共有人口31.97万人,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4.71%;汉族11.2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5.29%。 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原因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清廷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肃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家川镇、恭门镇、龙山镇、胡川、刘堡、平安、张棉驿、川王、连五、梁山、阎家等15个乡镇。他们大多利用已逃亡或迁徙汉民所遗留的村庄或屋舍居住,被安置在张家川的降清回民军共有三部分:一是李得仓部。李得仓在宁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其所部“南八营”官兵及群众,共有9.62万人,被安置在张家川的有3.1万人,他们有张家川本地人、礼县盐官人、秦安莲花城人、陕西固关人、陕西巩昌人、甘谷人等。二是崔伟部。清廷将在西宁之役失败后被迫投降的崔伟部,即陕西凤翔籍回民军和眷属共1万余人,安插在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恭门镇、张川镇、龙山镇。他们是陕西凤翔“三十六坊”人、陕西麟游、渭南人、华亭神峪河人、灵台人、陕西澄城人。三是毕大才部。毕大才西宁兵败投降后,被安置在张家川地区的官兵及眷属共有3280人,他们多为泾阳、三原、蓝田人,集中在今连五乡境内。至此,张家川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汉民多回民少变为回民多汉民少的回族聚居区。此后,陆续又有回族因逃荒或经商留居张家川镇、龙山镇、胡川乡、木河乡一带。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有河南的张、马、丁、白等姓皮毛商20多户连同眷属迁到张家川定居,还有因逃荒、经商留居到张家川的外地回族群众。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川镇为中心,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在贫瘠、偏僻、荒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息于此的张家川回汉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生息发展了起来,他们征山治水、战天斗地,开发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2011年张家川全县共有人口31.97万人,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4.71%;汉族11.2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5.29%。 近年来,张家川县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宗教文化、城市规划、交通等各个方面花了大力气,取得了巨大成绩,回汉群众在社会变迁中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在区域文化、特色经济等方面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人物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帮助我们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宗教管理、教育等方面形成一些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总之,在社会转型期,张家川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成就,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对张家川县回族研究,把握民族地区发展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家川回族研究-(2) 目录

历史研究
毕生讲学传教著述等身以经诠经弘扬民族文化
——纪念马良骏大阿訇归真50周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代回汉民族关系及其认识
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浅议民国时期西北交通开发对张家川皮毛商业的促进作用
经济研究
张家川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张家川回族皮毛行店的衰落与思考
资源积淀与产业集群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皮毛经济整合模式新构
马克思的公平观与西部民族地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贫富差足巨
现象研究
两轮驱动:张家川县畜牧养殖业发展模式建构
张家川县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张家川县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基于比较优势的甘肃回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乡村回族社区生产变迁研究
——以张家川县南川村为例
文化研究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村落财婚的调查与分析
——以张家川恭门镇崖底村为例
人类学视野下回族社区的“先人组织”体系
——以张家川县楸木村为例
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张家川“花儿”演唱方法分析
张家川“花儿”艺术初探
刍议张家川民族文化建设
论回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婚姻法》的冲突及调适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习惯法背景下回族婚姻家庭法律观念的变迁
——基于张家川回族的实证研究
伊斯兰教研究
甘肃宣化冈道堂的商业经济(1889-1949)
民族关系研究
回汉民族关系互动中的族际赠礼探析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汉族村为主要个案
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恭门镇为例
试论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以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
——以张家川的汉族葬礼为例
人类学视阈下的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探析
——基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
人物研究
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