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索文化习俗的传布。本书从各家诸多精彩论述之中各取一脔,展示西域研究的光谱。

作者:郑培凯
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7.4(6.2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6162218
  • 条形码:9787546162218 ; 978-7-5461-6221-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本书特色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索文化习俗的传布,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及踪影。西域作为东西文明的中转之地,多元文化接触碰撞,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传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绚丽的角色。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内容简介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索文化习俗的传布,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及踪影。西域作为东西文明的中转之地,多元文化接触碰撞,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传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绚丽的角色。《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由郑培凯主编,本书的众多作者就古代中外文明交流这个领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议题来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溯文化习俗的传布,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递变的踪影。本书包含的文章,仅从各家诸多精彩论述之中,各取一脔,展示西域研究的光谱。其中所涉及的文献与考古材料,经过精心的组合,就像万花筒一样,显示出光彩夺目的图案,闪烁着文明接触与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目录

中古时期的“高原丝绸之路”
——吐蕃与中亚、南亚的交通霍巍
西域狮子的华化形态蔡鸿生
敦煌方志写本的地域特色柴剑虹
敦煌《舜子变》与广西壮族师公戏《舜儿》金文京
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与粟特文化荣新江
吐鲁番地区纺织品的发现与研究赵丰
碰撞与融合——丝绸之路上的外来金银器齐东方
汉代西域艺术中的希腊文化因素林梅村
唐代的豹猎——文化传播的一个实例张广达
展开全部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节选

《名家讲坛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五、师公戏与军傩  “师公”乃民间道士的俗称,而其实际活动则与巫师一般无异。在广西地区,师公又称“尸公”,可见其宗教活动很可能与古代民间祭祀中“尸”的传统一脉相通。后来这些古代民间宗教渐受道教,尤其是天师道在湖南西部的一流派梅山教(又称“茅山教”)的影响,以至崇拜梅山教中*重要的神道即唐、葛、周“三元祖师”。  师公戏在广西南宁市郊外、以贵港市为中心的玉林地区,以来宾、武宣为中心的柳州地区的乡村广为流行‘引,主要是配合葬礼、祈雨、社祭等宗教仪式(当地称“法事”),由受戒的专业师公进行表演,贵港的师公们把这些“法事”上所演出的师公戏称为“跳客”。另外,师公有他们自己的组织,大约自清朝以后,按地区设有师馆,如贵港市东龙镇的全华堂师馆是乾隆年间(1736-1795)成立的。东龙镇古达村的师公韦行诀所保存的《香山大乘殿内本师前传后教一派诸宗师位》记录有28代104名师公的名字,如以一代20年来算,总共560年,可追溯到明代初期。其来源则当更早,或在宋元以前。  据目前师公所演出的种种宗教活动来推测,师公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大约经过以下三个阶段。’II]**个阶段尚未形成戏剧,只有戴面具的舞蹈附以单纯的歌谣。壮族师公所尊崇的神道除上述“三元祖师”之外,还有“土地”“灶王”“雷王”“鲁班先师”等来自汉族的外来神,也有“莫一大王”“甘王”等壮族固有的英雄神,总称“三十六神七十二相”。诸神都拥有各自的面具以及用**人称讲述其神来历和伟绩的短歌,用资舞蹈,如“三元祖师”有“三元舞”,“土地”则有“扫坛舞”。此阶段可直接追溯到古代巫的活动。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在单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着叙述长篇故事的说唱体式,乃形成讲述英雄一生故事的长篇史诗,以壮族英雄为主角的史诗《莫一大王》可视为其代表性作品。此变化究竟发生在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详考。只是从其中唱词所用形式属于七言句的诗赞系统这一事实来看,讲述内容虽为壮族特有,而其形式则无疑为由汉族输进去的。且鉴于此地区自古与中原一带交流密切(详后),输进时期*早可能在宋元,*晚也当在明代。舜儿故事之传人壮族,也应在这一阶段。  在*后阶段,戴面具的歌舞和长篇史诗互为结合,分配角色各为演唱,于是成为戏剧。据师公传承,其具体时间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有人说,由太平天国所导致的师公宗教活动的衰退是这一戏剧化的背景。[12]师公戏成为戏剧以后,很快走向娱乐化,本来只由受戒师公担任的演出,也开始接受一般的艺徒,就这样渐渐脱离了宗教藩篱。到20世纪以后,有些演出已不再用面具,改为略加化妆,伴奏也引进西方乐器,舞台上也开始用背景及大小道具,甚至“文革”当中也演过《白毛女》等现代戏。笔者所看师公戏《舜儿》虽然也戴面具,且唱词、动作是传统的,舞台上却用上背景及大道具。  ……

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 作者简介

郑培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副修历史。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并担任中心主任及教授。著有《流觞曲水的感怀》《吹笛到天明》等。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