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28.1(7.8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915596
  • 条形码:9787550915596 ; 978-7-5509-155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内容简介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 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对山西省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概括,总结了汾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和生态功能区划,简述了水土保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理论基础,进一步回顾了国内外水土流失和农业源污染的研究进展,确定以汾河上游东碾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介绍了婆娑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针对坡耕地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坡面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等状况进行了系统检测和分析,归纳了坡耕地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危害。再次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缓冲带的坡耕地防治思路,并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分析,系统阐述了目前水土保持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坡耕地泥沙和氮素 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可供开展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研究工作的环境保护,土壤学、生态学、农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山西省水土流失状况及危害



1.2 汾河治理状况及生态功能区划



1.3 土壤侵蚀基本理论



1.4 农业面源污染基本理论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状况



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状况



2.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汾河上游与娑婆小流域概况



3.1 汾河上游生态环境问题



3.2 静乐县概况



3.3 娑婆乡概况



3.4 娑婆乡土壤状况分析



3.5 娑婆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6 娑婆小流域试验区布设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坡耕地不同植被条件下径流分析



4.1 径流量动态分析



4.2 径流量与地面植被覆盖度的关系分析



4.3 径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坡耕地不同植被条件下泥沙流失量分析



5.1 泥沙流失量分析



5.2 降雨、径流与泥沙流失量关系分析



5.3 地面植被状况与泥沙流失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坡耕地不同植被条件下氮素流失分析



6.1 氮流失形态和浓度分析



6.2 各形态氮流失量分析



6.3 不同形态氮比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流失的环境危害



7.1 泥沙流失量估算和危害分析



7.2 氮素流失量估算和危害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坡耕地水土落实和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8.1 坡耕地整治工程



8.2 坡耕地作物缓冲带措施



8.3 提高水土流失智力度



8.4 改变土地利用结构



8.5 精准化农业种植管理措施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研究特点与创新



9.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节选

  《坡耕地泥沙和氮素 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掌握面源污染形成的机制和变化规律是进行模型监测定量研究的基础,也是控制和治理面源污染的关键。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污染元素在汇流过程及河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面源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机制与点源相同,因此农业面源污染重点的研究内容是污染物由陆地进入水体前的迁移转化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在土壤圈中的行为,即在不同土壤或土地利用方式时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二是污染物在外界条件下(降水、灌溉等)从土壤向水体扩散的过程。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关于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的研究多侧重于自然机制。事实上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刘长礼等,2001;林昭远等,2001;朱颜明等,2000),前者有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地表植被状况、气候状况(降水强度和降雨量)、水文特征(暴雨和洪水等),后者有居民环境保护行为和意识、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耕作、农事活动和田间水肥等管理因素。  面源污染来源复杂、机制模糊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其负荷的定量化估算一直是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是流域污染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而利用面源污染方法和模型来估算和模拟面源污染负荷是对面源污染规律进行评价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面源污染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程炯等,2006;张秋玲等,2007)。污染负荷模型是辨识和模拟问题地区面源污染形成、迁移、转化和负荷的有效工具( Young et al,1989),其研究是以面源污染机制研究为基础,又会推进机制研究的深化、细化,同时构建以实用性为目标的模型,并将其纳入水污染防控规划,也能够极大地促进面源污染的防控与管理。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