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植物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1
开本: 16 页数: 316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35.9(7.2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植物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190475
  • 条形码:9787030190475 ; 978-7-03-01904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植物学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形态解剖和系统分类两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学方面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植物学方面的近代发展和新成就。本书共分11章,包括绪论、植物细胞、植物组织、植物器官和系统、藻类植物、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书中配合文字描述附有各种线图。

植物学 内容简介

《植物学》以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为主线,立足于植物学科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中学生物学知识的衔接,按照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编排内容。《植物学》强调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科学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特设置了“科学思考”、“阅读材料”、“讨论”、“科学未解之谜”、“知识反馈”等多个栏目。书末附有《植物学》主要的参考资料和有关网站。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外文文献能力,精选本学科的一些内容通过英文阅读材料方式呈现,为学生进入双语学习打好基础。  《植物学》可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高等农林院校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使用。

植物学 目录

前言 1 绪论1.1 植物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2 植物科学的重要作用1.3 植物界的划分和植物科学的分支学科1.4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5 学习植物学的方法2 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2.1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2.1.1 细胞发现及其意义2.1.2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2.1.3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1.4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2.1.5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2.2 植物细胞的繁殖2.2.1 细胞周期2.2.2 有丝分裂2.2.3 无丝分裂2.2.4 减数分裂2.3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2.3.1 植物细胞的生长2.3.2 植物细胞的分化2.4 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2.4.1 植物组织的类型2.4.2 组织系统3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3.1 根的形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3.1.1 根和根系3.1.2 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3.1.3 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3.1.4 根瘤与菌根3.1.5 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3.1.6 根的变态3.2 茎的形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3.2.1 茎的形态特征3.2.2 茎尖及其发育3.2.3 茎的初生结构3.2.4 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3.2.5 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3.2.6 茎的变态3.3 叶的形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3.3.1 叶的形态3.3.2 叶的解剖结构3.3.3 叶的生态类型3.3.4 落叶与离层3.3.5 叶的生理功能与经济利用3.3.6 叶的变态3.4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3.4.1 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3.4.2 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4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4.1 种子植物的繁殖4.1.1 繁殖的类型4.1.2 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4.1.3 植物的有性生殖4.2 花4.2.1 花的概念及利用4.2.2 花的结构4.2.3 花各部分的演化4.2.4 禾本科植物的花4.2.5 花序4.2.6 花程式和花图式设计与绘制4.3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4.3.1 花药的发育4.3.2 小孢子的形成4.3.3 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4.4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4.4.1 胚珠的发育4.4.2 胚囊的发育和结构4.5 开花、传粉与受精4.5.1 开花4.5.2 传粉4.5.3 受精4.6 种子和果实4.6.1 种子的形成及结构4.6.2 果实的形成和类型4.6.3 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4.6.4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4.7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4.7.1 生活史4.7.2 世代交替 5 原核藻类5.1 蓝藻门(Cyanophyta)5.1.1 主要特征5.1.2 种类与分布5.1.3 主要代表类群5.2 原绿植物(Prochlorophytes)5.2.1 原绿植物主要特征5.2.2 种类与分布5.2.3 主要代表类群6 真核藻类6.1 真核藻类概述6.1.1 主要特征6.1.2 生境与分布6.1.3 分类依据及类型6.2 裸藻门(Euglenophyta)6.2.1 主要特征6.2.2 种类与分布6.2.3 主要代表类群6.3 甲藻门(Pyrrophyta)6.3.1 主要特征6.3.2 种类及分布6.3.3 主要代表类群6.4 金藻门(Chrysophyta)6.4.1 主要特征6.4.2 种类与分布6.4.3 主要代表类群6.5 黄藻门(Xanthophyta)6.5.1 主要特征6.5.2 种类与分布6.5.3 主要代表类群6.6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6.1 主要特征6.6.2 种类与分布6.6.3 主要代表类群6.7 绿藻门(Chlorophyta)6.7.1 主要特征6.7.2 种类与分布6.7.3 主要代表类群6.8 轮藻门(Chaarophyta)6.8.1 主要特征6.8.2 种类与分布6.8.3 主要代表类群6.9 红藻门(Rhodoplayta)6.9.1 主要特征6.9.2 种类与分布6.9.3 主要代表类群6.10 褐藻门(Phaaeophyta)6.10.1 主要特征6.10.2 种类与分布6.10.3 主要代表类群7 粘菌和真菌7.1 粘菌门(Myxomycota)7.1.1 主要特征7.1.2 主要类群与分布7.1.3 主要代表类群7.2 真菌门(Eumycota)7.2.1 主要特征7.2.2 种类与分布7.2.3 主要代表类群8 地衣8.1 主要特征8.2 分类与分布8.3 主要代表类群8.3.1 药用地衣8.3.2 香料地衣8.3.3 天然染料地衣8.3.4 指示和监测环境的地衣9 苔藓植物9.1 主要特征9.2 分类及分布9.3 主要代表类群9.3.1 药用苔藓9.3.2 工业用苔藓9.3.3 环境指示植物9.3.4 水土保持植物9.3.5 保青保鲜等运输包装材料 10 蕨类植物10.1 主要特征10.2 蕨类植物的分类10.3 主要代表类群10.3.1 食用蕨类10.3.2 园艺蕨类10.3.3 工业原料蕨类10.3.4 土壤和气候指示蕨类10.3.5 药用蕨类10.3.6 肥料和饲料蕨类10.3.7 国家重点保护蕨类11 裸子植物11.1 主要特征11.2 分类与种类11.3 铁树纲(苏铁纲)(Cycadopsida)11.3.1 基本特征11.3.2 种类与分布11.3.3 铁树科(Cycadaceae)11.4 银杏纲(Ginkgopsida)11.4.1 基本特征11.4.2 种类与分布11.4.3 银杏科(Ginkgoaceae)11.5 松柏纲(球果纲)(Coniferopsida)11.5.1 基本特征11.5.2 种类与分布11.5.3 松科(Pinaceae)11.5.4 杉科(Taxodiaceae)11.5.5 柏科(Cupressaceae)11.6 红豆杉纲(紫杉纲)(Taxopsida)11.6.1 主要特征11.6.2 种类与分布11.6.3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11.6.4 三尖杉科(粗榧科)(Cephalotaxaceae)11.6.5 红豆杉科(紫杉科)(Taxaceae)11.7 买麻藤纲[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Gnetopsida)11.7.1 基本特征11.7.2 种类与分布11.7.3 麻黄科(Ephedraceae)11.7.4 买麻藤科(Gnetaceae)11.7.5 百岁兰科(Welwitschiaceae)12 被子植物12.1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12.2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其应用12.2.1 真花学说与假花学说12.2.2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2.3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12.3.1 分类的目标及其困难12.3.2 分类原则12.4 木兰纲的结构及代表目、科12.4.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12.4.2 金缕梅亚纲(正tamamelidae)12.4.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12.4.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12.4.5 蔷薇亚纲(Rosidae)12.4.6 菊亚纲(Asteridae)12.5 百合纲的结构及代表目、科12.5.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12.5.2 槟榔亚纲(Arecidae)12.5.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12.5.4 姜亚纲(Zingiberidae)12.5.5 百合亚纲(Liliidae)13 植物分类学新方法13.1 细胞分类学方法13.2 化学分类学方法13.3 血清分类学13.4 数值分类学方法13.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特征在被子植物分类中的应用方法13.6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在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相关网站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