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作者:陈晓云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1.9(5.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6045432
  • 条形码:9787106045432 ; 978-7-106-04543-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本书特色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由陈晓云编辑整理的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持的“新媒体时代电影的边界与电影话语的重构”论坛之研讨成果汇总。全书分上下两部分,总计收录评论文章三十余篇,其中大部分为作者自己的文章,另有数篇为尹鸿、王一川、李道新、厉震林等当今电影评论大家所言。全书结构完整,所编入的文章均发表于《当代电影》、《电影艺术》、《艺术百家》等电影专业核心期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其中陈晓云老师的文章调理清晰、行文流畅、见解独到且可读性很强,堪为当中翘楚。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内容简介

  与“新媒体”的结缘事出偶然,调入师大之后不久,在周星院长的倡导与支持下,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筹备,并于2014年10月13日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互联网时代的影像生产与传播研讨会”,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又相继策划推出“新媒体时代电影的边界与电影话语的重构”“新媒体时代的影像教育与创作教学”“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明星与中国电影发展”等大型论坛,视角触及新媒体语境下的创作、研究与教育之不同维度。  基于数字与网络平台的新媒体,不仅给影像的生产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新的话题,也给电影研究与电影教育带来新的挑战。重新面对日渐变化的影像写作,重新思考“电影”,思考它的含义及其边界,重新定位影像教育,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目录

上编 生产·传播
中国电影的网众自娱时代
难以定义的电影格局
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流变与格局重组
网络媒介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新力量
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影像风格的多元化
一步之遥: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
“下山”与“归来”:2015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
观念自觉与样式拓展:类型批评视域下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
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迷失与价值错位
当下中国电影的现实缺失与影像重构
青春记忆与当下中国电影的怀旧叙事
类型模式下的个性叙事
微电影: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新形态
《美人鱼》:作为IP的周星驰与文化怀旧
《太子妃升职记》:网络自制剧的模式与特点
从意义生产到话题消费
计算机技术与电影真实感的建立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调整
把脉高票房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放映业

下编 观念·话语
电影的边界与电影话语的重构
三种业界环境下的电影新命名
下一代电影:电影游戏化,游戏电影化
网络时代与审美嬗变中的电影艺术
互联网给电影带来的新课题
影院性:多屏时代的电影本体
多屏时代的影像叙事与跨界传播
“学院派”传统与“新学院派”的突破
关于电影产业升级的若干关键词
当下电影评论与创作的辩证关系
电影批评:从艺术到媒介的转型
“微时代”与电影批评的命运
观念转型: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与电影教育
新媒体时代电影人才培养的新样态
新媒体时代的导演人才养成
附录论坛综述(二则)
后记、
展开全部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节选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强化叙事:突围表演的路径  陈凯歌与吴宇森,《道士下山》与《太平轮》,或票房或口碑,在这个暑期档的折戟沉沙,或许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导演年岁意义上的“老”,或者说是某种“代”的“过时”。究其实,本质上乃是与当下社会、现实、受众之“对话”能力的丧失,当然,此种丧失存在于绝大部分国产片之中。多数时候沉迷于“历史”叙事的陈凯歌,曾一度以《和你在一起》和《搜索》试图以表现题材与触及问题的现实性,来重构此种“对话”关系,但艺术创作的诡异之处恰恰在于,他的“历史”叙事却更有意味地对应着“当下”,触及当下受众的观影心理,这再一次有力地了支持了“重要的不是故事叙述的年代,而是叙述故事的年代”这样的观点。题材的“现实性”,并不必然决定着与现实中的人们的对话关系的达成。  “对话”,实际上至少意味着“双方”,即作为创作者的导演和作为接受者的观众的某种对等关系。就如中国电影工业仍处于未完成时态,中国电影观众同样是一个指向较为暧昧的群体。暖昧,指的是它的不确定性,它的变量。据说,近年来国产电影的票房突进,便与“小镇青年看电影”这样的新的观影时尚相关,这个庞大的尚未充分开发的观影群体,其文化趣味显然与“都市”里的观众形成群体差异。不确定性还有一重意思,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类型电影创作尚未形成规模化创作/制作,与此相对应的是,指向某些电影类型或明星的相对稳定的观影人群,也没有完全形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观影行为的相对随意与松散。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个完整链条,形构了一个关于电影的生态系统,尚处于无序的正在建构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近年来的多数卖座片可以视为“黑马”,或者说“意外”,而并非基于工业层面的精心策划的结果。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捉妖记》等影片回归“常识”的努力,相较于那些虽有票房却备受诟病的“综艺电影”或者“PPT电影”,它们在类型意识的清晰与坚持、影像质感和叙事能力的提升方面,都做出了可见的努力,但即便是在这样一些具有良好的票房与口碑的影片中,剧作/叙事问题,亦即中国电影*大的软肋,同样也是清晰可见的。回到“常识”,是中国电影趋向良性变化的开端,而并非结果。  韩延执导的《滚蛋吧!肿瘤君》当是这个暑期档带给我们的另一份惊喜。这位科班出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80后”导演,在一个极易狗血与煽情的故事形态里,显现出与其年龄与经历并不相称的对于叙事的节制与控制力。这个有着现实原型的故事和人物构架,指涉着一个被叙述过不计其数的“母题”,但与同类故事不一样的是,它以一个表象闹腾的喜剧,来呈现一种催人泪下的悲情效果。原来,在国产电影中缺失已久的“情怀”并非是多么宏大的概念,对于普通人生命的尊严与美好的尊重与表达,这就是*好的“情怀”。  有意味的是,影片对于此种“情怀”的表达,是深植于一个“古老”的故事模式,一个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被“复现”的母题,一种更偏于类型的结构形态与人物塑造,而非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在理性上陷入其间的所谓“艺术电影”。在“类型”中寻求“艺术”的表达,在此前的《浮城谜事》《白日焰火》等影片中都可以见到端倪。  ……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生产与话语重构 作者简介

  陈晓云,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等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电影研究与教学及影视项目策划,先后执教于浙江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出版《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1999年)、《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2000年)、《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2001年)、《新中国电影史话》(2003年)、《电影学导论》(2003年、2008年、2015年)、《中国当代电影》(2004年)、《我的秘密之花:电影中的女性》(2005年)、《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2008年)、《电影理论基础》(2009年、2016年,主编)、《中国电影笔记》(2011年)、《2001~2010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2012年)、《中国电影明星研究》(2012年,主编)、《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2012年,主编)、《中国电影明星研究续编》(2013年,主编)、《中国当代电影思潮与现象研究》(2013年,主编)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