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合成树脂-塑料标准大全-(第4版)

合成树脂-塑料标准大全-(第4版)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1033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08.0(8.0折) 定价  ¥2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合成树脂-塑料标准大全-(第4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6682718
  • 条形码:9787506682718 ; 978-7-5066-8271-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合成树脂-塑料标准大全-(第4版) 本书特色

中国标准出版社编的这本《塑料标准大全(合成树脂第4版)》汇集了截至2016年4月底批准发布的全部现行合成树脂标准。合成树脂包括:聚乙烯类、聚丙烯和丙烯共聚物类、聚氯乙烯类、聚苯乙烯类、丙烯腈-丁二稀-苯乙烯(ABS)树脂类、聚酰胺类、聚丙烯酸酯类、聚乙烯醇类、酚醛塑料类、氨基塑料类、环氧树脂类、不饱和聚酯树脂类、聚醚多元醇类、离子交换树脂类等。标准内容涉及树脂原材料、命名系统和分类系统、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各种树脂主要性能指标测定方法、树脂卫生要求等。
本书可供塑料行业生产、检验、科研、销售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标准化人员等使用。

合成树脂-塑料标准大全-(第4版) 内容简介

中国标准出版社编的这本《塑料标准大全(合成树脂第4版)》汇集了截至2016年4月底批准发布的全部现行合成树脂标准。合成树脂包括:聚乙烯类、聚丙烯和丙烯共聚物类、聚氯乙烯类、聚苯乙烯类、丙烯腈-丁二稀-苯乙烯(ABS)树脂类、聚酰胺类、聚丙烯酸酯类、聚乙烯醇类、酚醛塑料类、氨基塑料类、环氧树脂类、不饱和聚酯树脂类、聚醚多元醇类、离子交换树脂类等。标准内容涉及树脂原材料、命名系统和分类系统、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各种树脂主要性能指标测定方法、树脂卫生要求等。本书可供塑料行业生产、检验、科研、销售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标准化人员等使用。

合成树脂-塑料标准大全-(第4版) 目录

一、聚乙烯类 GB/T 1842—2008 塑料 聚乙烯环境应力开裂试验方法 GB/T 1845.1—1999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845.2—2006 塑料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 9691—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GB/T 11115—2009 聚乙烯(PE)树脂 GB/T 29554—20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二、聚丙烯和丙烯共聚物类 GB/T 2412—2008 塑料 聚丙烯(PP)和丙烯共聚物热塑性塑料等规指数的测定 GB/T 2546.1—2006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546.2—2003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6595—1986 聚丙烯树脂“鱼眼”测试方法 GB 9693—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 GB/T 12670—2008 聚丙烯(PP)树脂 三、聚氯乙烯类 GB/T 2914—2008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挥发物(包括水)的测定 GB/T 2915—2013 聚氯乙烯树脂水萃取液电导率的测定 GB/T 2916—2007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用空气喷射筛装置的筛分析 GB/T 2917.1—2002 以氯乙烯均聚和共聚物为主的共混物及制品在高温时放出氯化氢和任何其他酸性产物的测定 刚果红法 GB/T 3400—2002 塑料 通用型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室温下增塑剂吸收量的测定 GB/T 3401—2007 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氯乙烯树脂稀溶液的黏度 GB/T 3402.1—2005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 GB/T 3402.2—2010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第2部分:试样制备及性能测定 GB/T 4611—2008 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鱼眼”的测定方法 GB/T 4615—2013 聚氯乙烯 残留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5761—2006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GB/T 9348—2008 塑料 聚氯乙烯树脂 杂质与外来粒子数的测定 GB/T 9349—2002 聚氯乙烯、相关含氯均聚物和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热稳定性的测定 变色法 GB 15592—2008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 GB/T 15595—2008 聚氯乙烯树脂 热稳定性试验方法 白度法 GB/T 16613—2008 塑料 试验用聚氯乙烯(PVC)糊的制备 分散器法 GB/T 20022—2005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表观密度的测定 GB/T 21988—2008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水中筛分析 GB/T 21993—2008 聚氯乙烯树脂 甲醇或乙醇萃取物含量的测定 GB/T 29874—2013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气相色谱法对干粉中残留氯乙烯单体的测定 四、聚苯乙烯类 GB/T 6594.1—1998 聚苯乙烯(P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6594.2—2003 塑料 聚苯乙烯(P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 9692—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GB/T 12671—2008 聚苯乙烯(PS)树脂 GB/T 18964.1—2008 塑料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8964.2—2003 塑料 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五、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类 GB/T 8661—2008 塑料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残留丙烯腈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12672—2009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 GB/T 20417.1—2008 塑料 丙烯腈-丁二烯一苯乙烯(AB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0417.2—2006 塑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31403—2015 塑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合金 六、聚酰胺类 GB/T 12006.1—2009 塑料 聚酰胺 第1部分:黏数测定 GB/T 12006.2—2009 塑料 聚酰胺 第2部分:含水量测定 GB/T 12006.4—1989 聚酰胺均聚物 沸腾甲醇可提取物测定方法 GB/T 32363.1—2015 塑料 聚酰胺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规范基础 GB/T 32363.2—2015 塑料 聚酰胺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七、聚丙烯酸酯类 GB/T 15597.1—2009 塑料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塑和挤塑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5597.2—2010 塑料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塑和挤塑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八、聚乙烯醇类 GB/T 7351—2013 纤维级聚乙烯醇树脂 GB/T 12010.1—2008 塑料 聚乙烯醇(PVAL)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2010.2—2010 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2部分:性能测定 GB/T 12010.3—2010 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3部分:规格 GB/T 12010.4—2010 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4部分:pH值测定 GB/T 12010.5—2010 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5部分:平均聚合度测定 GB/T 12010.6—2010 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6部分:粒度的测定 GB/T 12010.7—2010 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7部分:氢氧化钠含量测定 GB/T 12010.8—2010 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8部分:透明度测定 GB/T 30101—2013 聚乙烯醇水溶短纤维 九、酚醛塑料类 GB/T 4616—2008 塑料 酚醛模塑料 丙酮可溶物(未模塑态材料的表观树脂含量)测定 GB/T 4617—2009 塑料 酚醛模塑制品 丙酮可溶物的测定 GB/T 30772—2014 酚醛模塑料用酚醛树脂 GB/T 30773—2014 气相色谱法测定酚醛树脂中游离苯酚含量 GB/T 32364—2015 塑料 酚醛树脂 pH值的测定 十、氨基塑料类 GB/T 3403.1—2008 塑料 粉状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3403.2—2013 塑料 粉状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3403.3—2013 塑料 粉状脲-甲醛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模塑料(UF-和UF/MF-PMCs) 第3部分:选定模塑料的要求 GB/T 13455—1992 氨基模塑料挥发物测定方法 十一、环氧树脂类 GB/T 1630.1—2008 塑料 环氧树脂 第1部分:命名 GB/T 4612—2008 塑料 环氧化合物 环氧当量的测定 GB/T 4618.1—2008 塑料 环氧树脂氯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无机氯 GB/T 4618.2—2008 塑料 环氧树脂氯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易皂化氯 GB/T 13657—2011 双酚A型环氧树脂 GB/T 22314—2008 塑料 环氧树脂 黏度测定方法 十二、不饱和聚酯树脂类 GB/T 2567—2008 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 GB/T 2895—2008 塑料 聚酯树脂部分酸值和总酸值的测定 GB/T 7193—2008 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GB/T 8237—2005 纤维增强塑料用液体不饱和聚酯树脂 GB/T 13658—2015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 GB/T 13941—2015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GB/T 14189—2015 纤维级聚酯切片(PET) GB/T 24148.1—2009 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1部分:命名系统 GB/T 24148.2—2009 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4148.4—2009 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4部分:黏度的测定 GB/T 24148.6—2009 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6部分:130℃反应活性测定 GB/T 24148.7—2014 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7部分:室温条件下凝胶时间的测定 GB/T 24148.8—2014 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8部分:铂-钴比色法测定颜色 GB/T 24148.9—2014 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9部分:总体积收缩率测定 GB/T 30294—2013 聚丁二酸丁二酯 GB/T 30924.2—2014 塑料 乙烯-乙酸乙烯酯(EVAC)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30925—2014 塑料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热塑性塑料 乙酸乙烯酯含量的测定 GB/T 31124—2014 聚碳酸亚丙酯(PPC) GB/T 32366—2015 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 十三、聚醚多元醇类 GB/T 12008.1—2009 塑料 聚醚多元醇 第1部分:命名系统 GB/T 12008.2—2010 塑料 聚醚多元醇 第2部分:规格 GB/T 12008.3—2009 塑料 聚醚多元醇 第3部分:羟值的测定 GB/T 12008.4—2009 塑料 聚醚多元醇 第4部分:钠和钾的测定 GB/T 12008.5—2010 塑料 聚醚多元醇 第5部分:酸值的测定 GB/T 12008.6—2010 塑料 聚醚多元醇 第6部分:不饱和度的测定 GB/T 12008.7—2010 塑料 聚醚多元醇 第7部分:黏度的测定 GB/T 15594—2010 塑料 八羟基聚醚多元醇 GB/T 16576—2010 塑料 三羟基聚醚多元醇 GB/T 16577—2010 塑料 四羟基聚醚多元醇 GB/T 31062—2014 聚合物多元醇 十四、离子交换树脂类 GB/T 1631—2008 离子交换树脂命名系统和基本规范 GB/T 5475—2013 离子交换树脂取样方法 GB/T 5476—2013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方法 GB/T 5757—2008 离子交换树脂含水量测定方法 GB/T 5758—2001 离子交换树脂粒度、有效粒径和均一系数的测定 GB/T 8144—2008 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GB/T 8330—2008 离子交换树脂湿真密度测定方法 GB/T 8331—2008 离子交换树脂湿视密度测定方法 GB/T 11991—2008 离子交换树脂转型膨胀率测定方法 6B/T 11992—2008 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GB/T 13659—2008 001×7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6B/T 13660—2008 201×7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GB/T 16579—2013 D001大孔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GB/T 16580—2013 D201大孔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GB/T 32472—2016 D113大孔弱酸性丙烯酸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四、国外监测预警系统应用进展 五、欧盟的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 第二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基础 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内涵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分类和流程 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方法 第三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不同类别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不同环节食用农产品的外源性影响因素分析 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子分析 第四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一、构建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四、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体系的实现 第五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 一、数据来源 二、基于监测数据的快速反应预警模型的实现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预警模型实现 四、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的风险预警模型 五、基于神经网络的风险预警模型实现 六、小结 第六章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成 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实践与经验 第七章 建立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律保障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 三、推进风险评估,提升风险预警和检验检测技术支撑 四、强化应急处置 五、完善其他保障条件 附录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