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在路上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57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0.6(7.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在路上 版权信息

在路上 本书特色

自全国宣传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以来,镇江广播电视台坚持这项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专门从各频道、频率抽出一批85后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常年驻扎在辖市区、以乡村报道为特色的“走转改”示范团队。卫民编著的《在路上(镇江台乡土新闻档案纪)》是该团队新闻作品的归纳汇编,亦同时是年轻记者“走转改”的历程总结。从这本书里,读者或可一窥当代年轻记者在新闻实践中的思考和感悟,从中体会他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色理解。

在路上 内容简介

  “大地活雷锋”赵亚夫不仅带着农民共同奔小康,还带着江苏镇江台的一群年轻记者在路上。“走转改”变成“驻转改”,在成长和转型中努力塑造新闻的品格和力量。  《在路上 镇江台“乡土新闻”档案纪》里,共分“创优集萃”、“屐痕碎影”、“穿行回声”、“跋涉悟道”和“垄上歌梦”五个部分,多为电视新闻的青葱原作。大时代、全媒体环境中,截取时间切片,”转换乡村视角,能确证当下中国记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会变色。这群年轻记者算不上精彩,然,走心为上。  集成碎片报道归为“档案纪”模样,文字莽原上会透溢出泥土味、稻花香,是他们坚定前行的心意。  不过,这只是山路上的凉亭,走过,回望,或成了一道风景。  眼中的记者都啥样?章节里可丈量各自的心路;同路人翻翻,会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触感;即便“人人都是记者”,或许又能检索出一种特有的好奇和坚守;若被视作乡土教材,不失为眷念大地的美丽乡愁。

在路上 目录

Part.1 创优集萃
行走在地名之中
阳光路上
一个脑瘫青年的故事
空中精灵
记住乡愁
盖房子可以像搭积木一样
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正式开园
感动镇江人物郑先兵
感动镇江人物唐红梅
男子深陷传销窝点
一元纸币“血书”求救
新区突发爆燃事故
造成一死两伤
暴雨袭城
新区“联动执法”保安全
七年磨一剑伴飞大飞机
创优的境界是当好记者

Part.2 屐痕碎影
生态文明进行时
行走在地名之中
我的追求我的梦
寻找镇江好技工
生态文明新动力
县域经济新常态
寻找乡村*美家庭
美丽乡村飘书香
春天里的创客
抗战遗址寻访记
法治建设看乡村
合作社里新鲜事
生态领先又发现
文以化村喜洋洋

Part.3 穿行回声
永接地气彩梦飞
“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的实践与思考
挖掘散落在镇江本土上的文化“明珠”
赞电视系列报道《行走在地名之中》
“这样的新闻有年味”
镇江广播电视台开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综述
《寻找乡村*美家庭》精彩纷呈
《春天里的创客》:出新出彩引导有力
《抗战遗址寻访记》
让历史事实说话用珍贵史料发声
喜看农村法治建设新气象
赞大型连续报道《法治建设看乡村》

Part.4 跋涉悟道
乡约上路
莫道前路无知己
写在扬中记者站成立两年之际
行进丹阳
一位基层新闻记者“走转改”之我见
写在人生边上
因为我们是记者
陌上花开缓缓归
不断前行
我这两年半
风越狠,踩下的脚印越深
镜头背后的思考
深夜里有故事
谱写我的交响诗
我的“圈兔圈”
有关新闻的两三事儿
一路走来一路捡拾
我是记者
90后新闻人这样闯职场
我该做什么样的新闻人
寻找生活中的美
人间有味是清欢
成熟的感悟
转变
随感二则
逐梦在路上

Part.5 垄上歌梦
习近平的文风和新闻观
让我们走近毛泽东
读读马克思吧
由赵亚夫想起晏阳初
《焦点访谈》记者为何落泪

后记
展开全部

在路上 节选

  《在路上 镇江台“乡土新闻”档案纪》:  行走在地名之中 镇江,横一条大江滚滚,卧一脉运河悠悠。词人说她“千古兴亡多少事”,朝代更迭、英雄敌手皆以此地为要冲;每当岁月变幻时,那些秦砖汉瓦、魏晋衣冠,那些文明的实体总是会被历史长河无情地湮没,然而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先早已将文明的内涵寄于四千年沿用不废的方块字中,如同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流传至今。  四千年日新月异,多少王朝侵蚀成了遗迹,苍老成了记忆。中国人用汉字命名了山水、城池、庙宇和人,山水可能变幻,城池可能消失,庙宇可能埋没,人可能会老去,但那些地名和姓氏却能长久地保留下来。  今天,如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在镇江,三千多年古文明留下的物质遗产,并不是随处可见。正在阔步发展的工业文明占据着这片土地,然而沉下心来,深入到村镇、街道和山水之中,循着那些点点滴滴的老地名,行走、发现、探寻、珍视,我们依然可以探寻出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  【烟墩山】【出镜】 我脚下这个不起眼的小山丘,他有个很不起眼的名字叫烟墩山,按照今天的定位,它隶属于一个名字很直白的行政区划——镇江新区。我们很难想象,公元前1000年左右,来自中原文明的周室王族虞矢,带着当时先进的生产方式,渡过长江来到还处在荒蛮瘴湿中的这片土地,开发建设。  公元1954年6月,在这片小坡地上,一个耕作的农民用锄头刨出来了一个长眠地下三千多年的西周封国记忆。一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皿由此出土,其中,*光彩夺目的就是国宝级历史文物——宜侯矢簋。在这个重见天日的礼器内底,铸着一段120余字的铭文,文中记述了周朝第三代天子周康王改封虞侯矢为宜侯,并赏赐香酒、铜器、弓箭、土地、奴隶等。真实的西周早期分封制度史料明白开来,这片叫作“宜”的土地正是镇江古代文明的发祥之处。  【延陵九里】 当“宜”地先民耕耘和繁衍了五百年之后,历史进入了春秋中叶,吴国占据了原属“宜”的土地,并繁荣兴旺起来,不仅成为武力雄厚的一方诸侯,也成就了文化礼仪昌盛的分封大国。使吴国称霸春秋的,不仅是因为当时*犀利的吴国刀剑,也是因为一位吴文化典范、君子楷模。我们的脚步也从烟墩山走向了茅山脚下的延陵镇九里村。  【出镜】 上茅山,下九里。上过茅山的人都知道一定要来九里的季子庙拜一拜,九里李子庙是2004年公布的国家AA级风景区。庙前的一座石拱桥,名为李河桥。古人拜谒季子庙,需先经过季河桥,在桥前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然后徒步走向季子庙,这么做是表示对季子的尊重。  九里一带,春秋时吴国季札封邑,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在此建庙纪念。季札,史称“延陵季子”,生于公元前576年。他是吴王寿梦第四子,他仁德宽厚,知书达理,吴王非常喜欢他,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并不想当王,于是三次让位,两次出走,躲到山野耕作。他的谦和感动了吴国人,人们都非常敬重他。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精通音乐歌舞的艺术评论家,曾代表吴国出使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和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产、晏婴都有过交往。尤其是季札曾出使周代礼乐文化保存*完备的鲁国,他对周礼的精通和独到理解,赢得了鲁人的敬重。孔子对之推崇备至,相传延陵季子庙的“十字碑”铭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即为孔子所书,因而称“孔碑”。  【同期声】九里季子庙工作人员 佘志强 我们九里每年有三个集场,外地来的人特别多,可以说有几万人,同时都来九里季子庙里来烧香,这里香火还是相当旺的。  【吕城】 君子楷模季子死后,其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仍然照耀着一代代吴地先民,不断开发这片沃土,续写这一方家国的佳话。历史又向前推演700年后,来到三国孙吴时期,三分天下的孙吴政权使镇江地区的开发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不觉间,我们行走的脚步,也来到了这个叫“吕城”的古镇。据史料记载,三国著名将领,孙吴大都督吕蒙,曾在此地屯兵筑城,抗击曹兵。吕城便因此定名。  吕蒙,字子明,因为发愤勤学的事迹而广为人知。他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他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于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吕蒙忠于孙吴,为孙权尽心力筹谋。他勇破黄祖、濡须战曹、智擒关羽,留下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白衣渡江”等佳话。  【同期声】退休教师郦俊生 三国文化在吕城的历史上还是占着非常重要的比例。吕蒙死后呢,被封为这里的土地神,所以我们这里有不供奉关羽,不设关帝庙的传统。  【出镜】 走在吕城的大街小巷,我们感受到,三国文化已经渗透进了吕城百姓的日常生活。镇上的主干道都以“吕蒙东路”“吕蒙南路”这样的名字来命名,在镇内的文体中心,大幅的墙画把曾发生在这里的三国典故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在那个杀伐不断的时代,英雄星起星落,吕蒙虽然在历史的舞台上一闪而过匆匆谢幕,但是热乎乎的“吕蒙犒饼”却让江东百姓享受着一份难得的安稳和休养。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