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7.0(6.0折) 定价  ¥9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436160
  • 条形码:9787030436160 ; 978-7-03-04361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本书围绕创新设计,以会聚技术为理论核心,以工程创新设计创造力模型为技术路线,融合认知科学,建立了现代工程创新设计研究方法体系--发掘工程创新设计认知机理、建立工程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制定工程创新设计策略,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创新资源、研发创新工具,并在典型产品上加以应用,为工程创新设计的研究、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用的系统性方法。本书共分5章。第1章总体阐述工程创新设计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体系。第2章研究创新设计的认知规律,并详细阐述了其研究手段--认知实验方法;第3章阐述工程创新设计过程模型的体系结构;第4章介绍基于四个面向--面向问题、面向目的、面向产品、面向载体集成、构建了工程创新设计策略,并基于此产生的实际应用;第5章是创新设计知识的分类、组织、表达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介绍辅助工程创新设计的软件和网络平台。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创新设计,以会聚技术为理论核心,以工程创新设计创造力模型为技术路线,融合认知科学,建立了现代工程创新设计研究方法体系--发掘工程创新设计认知机理、建立工程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制定工程创新设计策略,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创新资源、研发创新工具,并在典型产品上加以应用,为工程创新设计的研究、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用的系统性方法。本书共分5章。第1章总体阐述工程创新设计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体系。第2章研究创新设计的认知规律,并详细阐述了其研究手段--认知实验方法;第3章阐述工程创新设计过程模型的体系结构;第4章介绍基于四个面向--面向问题、面向目的、面向产品、面向载体集成、构建了工程创新设计策略,并基于此产生的实际应用;第5章是创新设计知识的分类、组织、表达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介绍辅助工程创新设计的软件和网络平台。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目录

前言基础篇第1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1.1 工程与高等工程教育1.1.1 工程的概念1.1.2 工程教育1.1.3 高等工程教育1.2 体制与机制1.2.1 体制的含义1.2.2 机制的含义1.3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1.3.1 管理体制1.3.2 运行机制1.3.3 高等工科院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1.3.4 体制与机制的关系1.4 创新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1.4.1 创新的含义1.4.2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1.5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1.5.1 模式的含义1.5.2 人才培养模式1.5.3 人才培养体系1.6 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1.6.1 产学研合作1.6.2 产学研合作教育1.7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7.1 认证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7.2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议简介参考文献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综述2.1 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2.1.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2.1.2 国外工程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2.2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2.1 国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2.2 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3 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2.3.1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2.3.2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2.4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2.4.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2.4.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2.5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2.5.1 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2.5.2 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2.6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6.1 国内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6.2 国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7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2.7.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2.7.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2.8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8.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8.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参考文献第3章 王大珩教育与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3.1 卓育人才的大工程教育观3.1.1 教学 研究 生产三结合的教育思想3.1.2 亦能亦德全面发展的人才观3.2 科学与教育结合培育工程科技人才3.2.1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工程教育理念3.2.2 大工程项目中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思维3.3 德学双馨润育科技英才3.3.1 民族危亡中立志科学救国的爱国情怀3.3.2 崇尚科学的人生中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3.3.3 凡人小事中更显伟大学者的高尚情操参考文献理论篇第4章 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创新4.1 全面工程教育理念4.1.1 新工业革命呼唤全面工程教育4.1.2 全面工程教育理念的内容4.2 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4.2.1 工程观的界定4.2.2 大工程观的提出4.2.3 大工程观的表述4.2.4 大工程观的含义及特征4.3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观4.3.1 人才培养理念4.3.2 人才培养目标理念4.3.3 人才培养过程理念4.3.4 大工程观视域的高等工程教育参考文献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体制机制创新5.1 高等工科院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5.1.1 “行政化”的管理体制5.1.2 “学院式”的办学体制5.1.3 “条块化”的内部管理体制5.1.4 单一的学术评价制度5.2 深化综合改革及完善治理结构5.2.1 完善高等学校决策体制5.2.2 规范校长依法治校5.2.3 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监督5.2.4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校内资源管理体制5.3 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5.3.1 明晰评价主体5.3.2 规范评价程序5.3.3 坚持评价标准5.3.4 恪守学术道德5.4 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办学机制5.4.1 加强校企互动融合5.4.2 跟踪企业需求找课题5.4.3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5.4.4 建立合理利益机制5.5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创新5.5.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5.5.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5.5.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参考文献第6章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6.1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6.1.1 近现代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6.1.2 当前工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6.1.3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6.2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6.2.1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2.2 构建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6.2.3 多元交叉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6.2.4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6.2.5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6.2.6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6.3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建设6.3.1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6.3.2 培育基本的教育素养6.3.3 培养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6.3.4 建立科学的选拔和考评机制6.4 多元交叉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评价6.4.1 评价对象要体现多元化6.4.2 教育评价注重过程评价6.4.3 评价方法多元化6.5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6.5.1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6.5.2 订单式培养6.5.3 工学交替模式参考文献第7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7.1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7.1.1 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需要7.1.2 体现学科专业整体的继承和发展7.1.3 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7.1.4 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终价值7.2 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7.2.1 层次化课程体系结构7.2.2 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7.2.3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7.3 拓展与整合课程体系7.3.1 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7.3.2 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7.3.3 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7.3.4 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7.4 课程体系的优化7.4.1 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7.4.2 加强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7.4.3 重视课外学习的补充作用7.4.4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7.4.5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建设7.5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更新7.5.1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原则7.5.2 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7.5.3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7.5.4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参考文献实践篇第8章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8.1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8.1.1 基础化原则8.1.2 综合化原则8.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8.1.4 产学研一体化原则8.2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8.2.1 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体系8.2.2 大专业小学科的教学体系8.2.3 强化实践的教学体系8.3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8.3.1 教学体系结构8.3.2 教学内容8.3.3 教学改进实施8.4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8.4.1 实践教学体系环境要求8.4.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8.4.3 实践教学内容8.4.4 实践教学实施平台建设8.5 教学体系运行保障系统8.5.1 优化配置课程结构8.5.2 科学设置课程评价体系8.5.3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参考文献第9章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构建9.1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构建9.1.1 树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导向9.1.2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法规9.1.3 设置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组织机构9.1.4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投资体制9.1.5 完善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体系9.2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构建9.2.1 动力机制9.2.2 选择机制9.2.3 运行机制9.2.4 激励机制9.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施9.3.1 学校内部环境建设9.3.2 社会外部环境建设参考文献第10章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建10.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特征规格10.1.1 多维知识结构10.1.2 工程实践能力10.1.3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10.1.4 工程教育教学能力10.1.5 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10.1.6 社会适应能力10.2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10.2.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遴选与聘任10.2.2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10.2.3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教师10.3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架10.3.1 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10.3.2 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10.3.3 工程教育教学基本功培养10.3.4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10.4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运行与实施10.4.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保障10.4.2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政策激励10.4.3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团队的培育参考文献第11章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11.1 构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11.1.1 科学性原则11.1.2 可行性原则11.1.3 可操作性原则11.1.4 可持续性原则11.1.5 主体多元性原则11.2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11.2.1 人才培养定位11.2.2 专业培养方案11.2.3 课程体系改革11.2.4 教学方法改革11.2.5 行业企业合作11.2.6 教师队伍建设11.2.7 学校内部管理11.2.8 政策机制导向11.3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控11.3.1 选定质量监控点11.3.2 评价监控点质量11.3.3 比较质量评价结果11.3.4 分析质量问题原因11.3.5 纠正偏差改进质量11.4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和途径11.4.1 教学规范性检查11.4.2 专家现场听课11.4.3 阶段性检查11.4.4 学生评教11.4.5 座谈会11.5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估11.5.1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11.5.2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11.5.3 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管理系统11.5.4 教学质量评估监控反馈系统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