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

作者:王南溟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4.4(4.3折) 定价  ¥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114784
  • 条形码:9787567114784 ; 978-7-5671-147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 内容简介

  走过狭窄幽暗的通道,展厅显得无比宽敞明亮,在这里,我们可以走进触觉的世界,体验光明的意义。  这是我馆自建馆以来举办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雕塑展。作为一位艺术家,李秀勤以自己曾经几乎失明的个人经历去感受盲人与盲文之间的依存关系。20年来,她的创作始终坚持这一个主题,富于恒心地把生活的本质带进了艺术,让艺术和社会产生了互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  盲文的“点”对盲人来说是一种文字,是盲人通过触摸接触社会的方式;对常人来说则是一种符号,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这些凹凸的点体现出了雕塑本身的质感。在显示了高超的视觉表现力之后,当你触摸这些放大了的凹凸,它们会让你通过指尖的体验,感受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雕塑语言。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 目录

序言/赵剑瑾
Preface/Zhao Jianjin

李秀勤访谈录
给平等一次机会/马琳vs.李秀勤

评论文章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王南溟
Connecting Art and Society in Braille - 20 Years of Sculpture Works by Li Xiuqin/Wang Nanming
“白蚂蚁的化装舞会”与被盗用的公共艺术/王南溟

李秀勤自述与作品

李秀勤自述

李秀勤作品

寻找盲人
20年的寻找/李秀勤

与盲人许马正互动
用艺术传递平等观——李秀勤与盲人许马正的互动雕塑行为“触像:给平等一次机会”/王南溟
我触碰到沙漠中的绿洲/许马正

“艺术与社会:理论的再建构”论坛纪要
纪要内容

艺术家简历
简历
Biography

附录
展开全部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 节选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李秀勤雕塑二十年》:  雕塑在抽象表现主义那里完全改变了传统雕塑的方式。格林伯格把大卫·史密斯的雕塑比喻为“空中的一根素描”,我们可以把这种雕塑看成是抽象绘图语言在雕塑中的发展,即线条和结构的平面化。而极少主义为雕塑的现场作了拓展,波普为雕塑的素材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些因素都汇总于雕塑,而使雕塑突破了原先的固定定义,雕塑装置化和雕塑行为化就此打破了雕塑的边界。这是一个与其说是雕塑走向非雕塑,还不如说是从观念艺术而来的当代艺术对雕塑手段的借用。就像李秀勤的雕塑那样,我们把李秀勤的作品依然当作雕塑来谈论,是因为她在国内美术学院和英国的时候,学的都是雕塑,她创作作品的*初手段是雕塑,她对作品的理解中有雕塑的因素;但事实上,到了今天已经很难从雕塑本身来谈论李秀勤的作品,因为它包含了一种生活,一种社会活动,一种艺术的再发展。而雕塑是她的作品得以生长的原初支点,并且这个支点本身也是一种由现成品而产生的视觉挪用,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铸造来体现。李秀勤的作品带着“再波普之后”和“再极少主义之后”对艺术的阐释,把艺术带入了社会现场。极少主义之后,批评界有人把目标集中到英国雕塑家卡罗的身上。迈克尔·弗雷德推崇卡罗,是因为他把极少主义使用的工业材料和其叙事性的拼贴结合在一起,从而使雕塑不再像极少主义那样是简单的和表面的(弗雷德是这样认定极少主义的)。但李秀勤是波普式的极少主义而不是卡罗式的极少主义,她的作品首先是图像(在这里是盲文作为图像)挪用,而不是将形式作为其唯一的目的,尽管有图像信息,但其形式的*后结果决定了李秀勤的雕塑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对现成品中所包含的特定社会态度的提示。就像我们这次在展览中看到的盲文及其在造型上的放大。  当然,本次李秀勤的展览把时间段假定在过去的20年,我们依然可以用雕塑作为切入口,因为对雕塑这样一个关键词的理解成了理解李秀勤作品的开始,回顾李秀勤的创作也是因为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还有那些艺术和艺术家是被泛滥的“中国符号”风光所遮蔽掉的,并且需要通过我们的展览被重新加以提示和展示的。当我们已经有了21世纪以后新的艺术转向,即从“中国符号”转到“中国问题情境”,我们能否以这个转向为话题追溯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所存在的若隐若现的线索,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个案。虽然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恰恰看到了一段独立和自主的艺术创作期,但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坚持这样的艺术自主的。“中国符号”泛滥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李秀勤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大型回顾展正是反照这样一个以前是在不知不觉地形成,现在已经成为定局的“中国符号”现象。  李秀勤自我介绍说,1982年,她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同年7月跟老师去黑龙江参加雕塑创作时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患了严重的风湿热,并危及了视力,一度几乎失明。在1982年,李秀勤的雕塑还是当时的学院派,但是,这种几乎失明的经历却为她的雕塑创作带来了动力并积累了创作题材。然后她到英国留学,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现当代雕塑,这些现当代雕塑的语言表达方式开始进入到李秀勤的艺术实验中,其中一个结合点就是她将雕塑与盲文结合起来,并将盲文雕塑化。就成形的艺术作品讲,盲文在李秀勤的雕塑中既是一种题材,同时也是一种“自带的语言”。李秀勤认为,凹凸本身就是雕塑的质感。盲文的“点”对盲人来说是一种文字,然而当李秀勤把这些“点”转化为雕塑时,它又多了一层空间关系。从1992年开始,李秀勤以自己以前几乎失明的经历去感受盲人与盲文之间的依存关系,然后又从盲文中体验这种凹凸的触觉与雕塑语言之间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思考让李秀勤的创作开始转型。*初,在浙江省盲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帮助下,李秀勤完成了15件盲文雕塑作品,它们是被雕塑语言放大的盲文书,当然因为造型的放大,就成为了一个与空间体积相关的作品。李秀勤把这组作品命名为“触觉·凹凸”。  “触觉‘凹凸”不只是一个雕塑展,还是李秀勤通过雕塑和展览与盲人之间互动的过程。1993年4月浙江美院图书馆的展览开幕时,浙江省盲人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拉手进入展厅。这种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盲人学生是在一个雕塑展上触摸着他们以前在书本上触摸的字,同时这些盲文雕塑在盲人学生的触摸和朗读中具有新的意义,那种艺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艺术的新一轮主题。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人们还没有对艺术与社会的连接进行思考的时候,李秀勤就以她的社会实践——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完全是一种社会实践中的艺术——来拓宽艺术的定义。当然“社会雕塑”是其源头,雕塑化之后,盲文已不只具有盲人阅读的功能,还有供盲人空间想象的功能,非盲人的视觉功能,凭借雕塑作品所形成的与盲人人群的沟通关系。这次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李勤秀雕塑二十年”回顾展中,二楼右展厅还原了1993年的展览现场,这是李秀勤“触觉·凹凸”作品的再展示,展厅放置着历史照片和影像作为记录性史料。而二楼左展厅展示了李秀勤寻找20年前参加她的“触觉·凹凸”展的盲人儿童(参与的盲童原来是十个,有一个已自杀去世,其他的都已经找到)他们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在展厅里也展出了后来寻找这些盲人的视频。李秀勤让这些盲人做他们心目中的雕塑,这些雕塑作品也被展出,而且还展示了李秀勤的学生为这些盲人做的头像。许江为此写了一篇题为《李秀勤的寻找》的文章,告诉人们在当代艺术界,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互动,就是靠艺术家自身的社会行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