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1.8(7.2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250549
  • 条形码:9787301250549 ; 978-7-301-2505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本书特色

该选题已经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生态文明取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终研究成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二者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区域战略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阶段,生态文明取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要以组织协调为前提、以利益协调为保障、以产业协调为基础,即完善政府环境规制分权结构、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产业污染的同向转移。书稿分三部分研究了区域组织协调、区域利益协调与区域产业协调,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而且对完善中国区域管理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总结了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并从理论方面总结了这一战略的内涵;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路径归纳为组织协调、利益协调与产业协调三个方面,着重对构建合理的环境规制分权结构、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产业与污染的同向转移三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提出了未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政策导向。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可作为高校科研机构中的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读物,亦可供各级政府中负责规划、环境、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职能部门决策时参考。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目录

第1篇  基本问题篇
  1  导论
    1.1  研究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1.3  本书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框架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新内涵
    2.1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与背景
    2.2  生态文明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
    2.3  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2.4  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2篇  区域组织协调篇
  3  中国式分权下的环境标准设定主体研究
    3.1  环境标准设定主体的政府层级选择:基于文献的分析
    3.2  中国式分权与环境标准的设定主体
    3.3  本章小结
  4  跨界污染、执行与环境规制的分权结构优化
    4.1  标准集权化设定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
    4.2  减排指标设定的集权化对非对称跨界污染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环境规制执行成本分担问题
    5.1  双重道德风险与过度规制
    5.2  地方财力与环境职能之间的匹配性
    5.3  成本分担方式与环境执行机构的独立性
    5.4  本章小结
第3篇  区域利益协调篇
  6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补偿方式选择
    6.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
    6.2  可供选择的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6.3  本章小结
  7  生态职能区划与生态补偿主体的确定
    7.1  生态职能区划
    7.2  区域生态补偿主体确定
    7.3  本章小结
  8  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目标选择的理论分析
    8.1  政策目标选择的物质基础:农业非点源污染
    8.2  政策目标选择的理论基础:成本收益理论
    8.3  本章小结
  9  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目标选择的经验研究
    ——以北京—冀北“稻改旱”工程为例
    9.1  “稻改旱”工程的背景
    9.2  黑白红河流域水环境
    9.3  “稻改旱”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9.4  “稻改旱”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9.5  本章小结
  10  区域生态补偿的案例研究:以京津—冀北地区为例
    10.1  区域生态补偿依据
    10.2  区域生态补偿额度
    10.3  本章小结
第4篇  区域产业布局协调篇
  11  污染转移与工业区域布局变化的关系
    11.1  全国污染物排放转移变化情况
    11.2  全国污染型行业的产业布局变化情况
    11.3  污染转移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11.4  全国污染排放技术变化
    11.5  污染型行业转移及污染排放技术变化对污染转移的影响
    11.6  本章小结
  12  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区域布局的“污染天堂”效应
    12.1  计量模型的设定和说明
    12.2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择
    1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12.4  本章小结
  13  工业区域布局的生态承载力研究
    13.1  生态承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
    1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3.3  生态承载力的实证分析结果
    13.4  本章小结
  14  工业区域布局的环境承载力研究
    14.1  方法与数据说明
    14.2  实证分析结果
    14.3  本章小结
  15  工业区域布局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1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2  实证分析结果
    15.3  本章小结
第5篇  政策导向篇
  16  生态文明取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政策导向
    16.1  政府环境规制分权结构方案的设计
    16.2  生态职能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16.3  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的构建
    16.4  污染型行业布局优化的政策选择
    1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张可云,湖南临湘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前身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龙岩市、安庆市等地人民政府顾问;国家行政学院、湖南大学、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