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意象探源

意象探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7.2(4.3折) 定价  ¥4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意象探源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25374
  • 条形码:9787010125374 ; 978-7-01-01253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意象探源 本书特色

  作者认为,近代以来,许多中国学人持西方逻辑理性传统以参照中国古代文化,多少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点。迄于今日,被清理、厘定的传统文化范畴,正不知凡几,但罕有究心于“象”一语者。而一旦中国传统文化的“象”论被遗落,它的符号系统便不易疏理,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貌,也不易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为此,作者在探讨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意象论的过程中,也曾粗涉古代典籍,积累了若干材料,对中国文化的“言象互动”符号的结构与功能,逐步形成了某些看法。《意象探源》笔者(汪裕雄)以为,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特别重视意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尚象”思维在审美领域的延伸。欲从美学上给“意象”范畴作出合适的界定,一个较为可靠而又难度不小的办法,便是把它安置在中国文化的总体背景之下,作历史的考察。因此,我们探寻的视线,便只好伸展到中国文化“象”的原起之处,再循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追寻其符号选择的大致取向。

意象探源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近代以来,许多中国学人持西方逻辑理性传统以参照中国古代文化,多少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点。迄于今日,被清理、厘定的传统文化范畴,正不知凡几,但罕有究心于“象”一语者。而一旦中国传统文化的“象”论被遗落,它的符号系统便不易疏理,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貌,也不易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为此,作者在探讨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意象论的过程中,也曾粗涉古代典籍,积累了若干材料,对中国文化的“言象互动”符号的结构与功能,逐步形成了某些看法。这,便是本书的由来。   笔者以为,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特别重视意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尚象”思维在审美领域的延伸。欲从美学上给“意象”范畴作出合适的界定,一个较为可靠而又难度不小的办法,便是把它安置在中国文化的总体背景之下,作历史的考察。因此,我们探寻的视线,便只好伸展到中国文化“象”的原起之处,再循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追寻其符号选择的大致取向。在这一探寻起始之前,笔者拟先陈述自己的基本看法,好让读者全局在胸,然后同我们一起,作历史的巡视。

意象探源 目录


引论
上编原起论
**章 原“象”——从动物之象到文化之“象”
(一)无往而不适的“象”
(二)殷人与象
(三)“龟象”抉要
(四)“《武》有《象》名”
第二章 “象物应怪”的神话意象——“言象互动”的源头活水
(一)“凿破浑沌”说神话
(二)“触象而构”的构象法则
(三)怪、神、帝的衍生历程
(四)神话意象衍生的纵聚合关系
第三章 “绝地天通”与巫史文化——殷周之际的文化整合
(一)“绝地天通”的文化学意义
(二)由巫而史,由帝而圣
(三)“礼治文化”的伦理本体
(四)周礼“尚象”的符号体系
中编基型论
**章 “易象”与周礼
(一)《易》藏于“史”而归于“礼”
(二)“易象”人文因素的增长
(三)周礼的崩坏与《易传》的诞生
第二章 “易象”的哲学超越
(一)《周易》走出神学背景
(二)“易象”结构、功能的更新
(三)老子的“大象”与《周易》的“易象”
第三章 “大象”说的拓展与名辩传统的式微
(一)“道”与“逻各斯”符号取向的歧异
(二)庄子对“大象”说的拓展
(三)儒道两家符号取向之异同
(四)名辩学派的历史命运
第四章 秦汉天人模式与“尚象”思维的辐射延伸
(一)秦汉“天一地一人”大一统文化模式的建构
(二)《吕览》模式的一对孪生子
——《淮南鸿烈》与《春秋繁露》
(三)由“历象”而观“万象”
——秦汉天人模式的文化推衍
(四)“象形为本”的汉字构成法则
下编审美论
**章 意象的审美化
(一)传统美学意象论的要义
(二)诗乐意象
(三)楚骚意象
第二章 魏晋玄学与审美自觉
(一)魏晋玄学与士人的人格觉醒
(二)“言意之辨”与“天人模式”的消解
(三)玄学的庄学化与审美化
第三章 “山水清音”:晋人审美的重大发现
(一)从田园游乐到山水游赏
(二)生机感应与理想寄托
(三)山水美发现的文化学审视
展开全部

意象探源 节选

作者认为,近代以来,许多中国学人持西方逻辑理性传统以参照中国古代文化,多少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点。迄于今日,被清理、厘定的传统文化范畴,正不知凡几,但罕有究心于“象”一语者。而一旦中国传统文化的“象”论被遗落,它的符号系统便不易疏理,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貌,也不易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为此,作者在探讨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意象论的过程中,也曾粗涉古代典籍,积累了若干材料,对中国文化的“言象互动”符号的结构与功能,逐步形成了某些看法。《意象探源》笔者(汪裕雄)以为,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特别重视意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尚象”思维在审美领域的延伸。欲从美学上给“意象”范畴作出合适的界定,一个较为可靠而又难度不小的办法,便是把它安置在中国文化的总体背景之下,作历史的考察。因此,我们探寻的视线,便只好伸展到中国文化“象”的原起之处,再循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追寻其符号选择的大致取向。

意象探源 作者简介

  汪裕雄(1937.12-2012.3)教授是当代知名美学家,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美学会理事。   汪裕雄从事教育和研究50多年,学术研究涉及文艺理论、美学原理和中、西美学比较等领域,曾主编、参编教材多部,影响广泛,《美学基本原理》一书,自1984年出版以来,成为全国高校使用最广泛的教材。所著《审美意象学》、《意象探源》和《艺境无涯》,被当代美学史研究者称为自成体系的“审美意象学三书”。《审美意象学》于1995年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意象探源》于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