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438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108.0(7.2折) 定价  ¥1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337368
  • 条形码:9787030337368 ; 978-7-03-033736-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 本书特色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录有关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40余篇,包括: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聚落动态扫描;王湾三期文化至二里头文化埋葬方式的演进;豢龙氏、御龙氏考论;先商文化考古学探索的一些思考;太行山东麓北部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述论;河北磁县几处先商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探索;关于中国早期石磬的几个问题等文章。 本书由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等编著。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26: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是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分别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2008年7月和2009年7月联合举办的“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先商文化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会议论文及会议纪要等的结集,收录有关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40余篇。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26: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适合文物考古、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 目录

前言
上编 早期夏文化研究
论夏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对探讨早期夏文化的几点看法
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
嵩山地区夏代早期文化遗址的考察与研究
二里头文化聚落动态扫描
二里头文化一期研究初步
早夏文化的时空变迁
早夏文化来源研究
寻找夏都
夏早期都邑“阳城”与“阳翟”
登封王城岗城址与禹都阳城
早期夏文化与早期夏都探索
郑州大师姑古城与夏之韦国
郑州大师姑城址学术价值浅识
王湾三期文化至二里头文化埋葬方式的演进
浅议二里头镶嵌龙形器的面部纹饰复原
试论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与周围文化的关系
郧县辽瓦店子“夏时期”文化遗存分期初步研究
中国古史传说之洪水说与大禹治水诸史迹的考古学观察
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
辨苗二则:物质文化中的故事
豢龙氏、御龙氏考论
从考古学材料中“蹲踞式”图像及甲骨文商人高祖“□”字形的内涵——新论“夏”字
史前时期晋南和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下编 先商文化研究
先商文化考古的新征程——在“先商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先商文化考古学探索的一些思考
太行山东麓北部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述论
再论下岳各庄文化
论先商文化补要类型
试论下七垣文化的类型与分期
试论漳洹流域下七垣文化的年代和性质
河南辉县琉璃阁**灰坑检视
孙村遗址的先商文化遗存
河北磁县南城遗址浅析
河北磁县几处先商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探索
对夏商分界的一点看法
试论黄河前套地区含陶铃、陶靴形器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归属——兼论带铃铜器与靴形铜器的文化渊源
关于中国早期石磬的几个问题
首届“先商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展开全部

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 节选

遗迹,全部为灰坑或窖穴,共23座。其中较完整者14座,另9座均延伸至探方外,整体形状不详。坑口分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几种。圆形坑3座,直壁,平底,直径1.3~2.2米,深0.7~1米;多一次性堆积,陶片等包含物多寡不一。椭圆形坑7座,有的坑口不太规则,坑内分直壁平底、弧壁平底、弧壁锅底和袋状平底几种,坑口长径1.8~5.2米,深0.35~3.2米不等,个别底部还另挖有直径约1米,深0.55的小袋形坑,当为窖穴;填土有的可分两层,陶片等遗物较丰富,另有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不规则形坑4座,一般规模较大,坑口长4.7~6米,深1~2米;填土也多为两次堆积,包含物有陶器、石器等,多为残片。 遗物,也是以陶器为大宗,另有石器、骨器、蚌器和小件铜镞等。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可达75%以上,夹砂陶不足25%。陶色可分灰、褐、黑、红等几类,灰陶多呈土灰或灰黄色。其中以泥质灰陶为主,约占陶片总数的55%以上,次为泥质黑陶、夹砂灰陶或夹砂灰褐陶,三者分别占11~18%左右,泥质或夹砂红陶较少。器表除素面和磨光约占23%外,纹饰以绳纹为大宗,且均比较细,约占陶片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次为弦纹及弦断绳纹,约占8.6%,另有少量篮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坑点纹、圆圈纹和云雷纹等,总数不足1%。各种装饰所施器物或部位与上述遗址基本相似,唯绳纹运用更加普遍,除少数泥质器物外,几乎无所不在。器物造型也主要为平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唯袋形三足器数量剧增,花边口、宽带耳罕见或数量减少。器类以鬲、甗、甑、盆、罐、瓮和鼎*常见,另有尊、豆、器盖等,但数量较少。鬲均为薄胎细绳纹、卷沿或宽折沿、深腹高尖足。甗亦为薄胎,器表满饰细绳纹,腰部*易辨识,内附腰隔,外有抹平泥条痕。甑仅见下腹及底部,可能为大口罐形,腹饰绳纹,底施稀疏椭圆形箅孔。盆分深腹和浅腹两类,深腹者多宽折沿、微鼓腹,上部磨光,下饰绳纹,平底;浅腹者亦多宽沿平折或斜折,腹壁微弧,素面,平底。罐以瘦长腹为主,形似橄榄形,多方唇宽沿,小平底,并有绳纹和素面弦纹之别;另有折肩罐、小罐等。瓮有泥质和夹砂陶两类,泥质陶瓮有的为敛口、方折肩、深腹平底,器表通体磨光,腹饰弦纹带,或肩部磨光,腹饰绳纹,有的为敛口、圆鼓腹,腹饰弦纹带;夹砂陶瓮多平口内敛、卵形深腹、小平底或圜底圈足,外腹、圈足及唇沿饰粗绳纹,也有的为小口方唇、宽卷沿、短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腹饰细绳纹。鼎为折腹盆形,上腹磨光,下腹饰绳纹,平底,下附三角式方棱足。尊形器为长颈折肩,豆多为厚方唇、平底、粗圈足。器盖为菌形钮(图三)。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