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作者:丁运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4.8(5.5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版权信息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内容简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涵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是由原《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本教材合编而成。为了便于教学,在编写时每章内容相对独立,以适应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教学需要。《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共25章,前12章为总论部分,重点叙述疾病的基本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后13章为各论部分,主要叙述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及结局等。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章节后设预防原则;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设有知识链接;为了交给学生一个“学习包”,每章后设思考题。《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共用图150余幅,选用图片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以肉眼图、光镜下典型图片为主,少用电镜下图,图图组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适用于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类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应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目录

绪论
**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
第二节 细胞、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 组织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节 充血和瘀血
第二节 出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
第四节 栓塞
第五节 梗死
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节 水、钠代谢紊乱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第五章 炎症
**节 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四节 炎症的临床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第五节 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
第六节 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
第七节 炎症的结局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七章 发热
第八章 缺氧
第九章 休克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十二章 肿瘤
**节 肿瘤的概述
第二节 肿瘤的特征
第三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第五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第六节 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
第七节 肿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第八节 肿瘤的预防原则
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高血压病
第四节 风湿病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六节 心瓣膜病
第七节 心肌疾病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 肺炎
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症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第十六章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节 胃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第三节 阑尾炎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第十八章 肝性脑病
第十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节 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盂肾炎
第三节 尿石症
第四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第二十章 肾功能不全
第二十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及乳腺疾病
**节 子宫颈疾病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第四节 卵巢肿瘤
第五节 乳腺疾病
第二十二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二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节 甲状腺疾病
第二节 糖尿病
第二十四章 传染病
**节 结核病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第三节 伤寒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八节 性传播性疾病
第二十五章 寄生虫病
**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血吸虫病
第三节 丝虫病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2版) 节选

  1.发热的分期   (1)体温上升期:初始阶段,体温调节中枢以正调节为主,调定点上移,导致热敏神经元抑制、冷敏神经元兴奋。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患者临床表现寒战(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皮肤苍白(皮肤血管收缩),“鸡皮”疙瘩(机体经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引起皮肤竖毛肌收缩),畏寒感觉(皮温下降刺激冷敏感受器,信息传人中枢),部分患者出现尿少、尿比重增加,大便干结等。   (2)高温持续期:当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便不再继续上升,重新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在高水平上波动,出现高热持续状态。患者出现燥热感觉,皮肤鲜红(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温度上升,患者不再感到寒冷,皮肤的“鸡皮疙瘩”消失;由于高热皮肤使水分的蒸发,皮肤和口唇比较干燥。   (3)体温下降期:由于发热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相继被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恢复正常。通过调节作用使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此期大量出汗已使散热增加,易引起脱水。   2.发热分型发热患者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如稽留热、弛张热等。按体温的升降速度分型为骤发和骤退型,表现为体温上升及退热速度均较快,如大叶型肺炎、疟疾等;缓发和缓退型表现为体温上升及退热速度均较缓慢,如伤寒等。按体温的高度分:低热型,腋下温度为37~38℃;中热型,腋下温度为38.1~39℃;高热型,腋下温度为39.1~41℃;极热型,腋下温度在41℃以上。根据热型不同有助于发热鉴别诊断。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