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启功与笔工

启功与笔工

作者:李兆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9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9.6(7.0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启功与笔工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1027934
  • 条形码:9787501027934 ; 978-7-5010-279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启功与笔工 本书特色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启功与笔工》就像一部未经剪辑的记录片一样,是以**人称写就的一部访记问学录,详细记录了每一次访问内容,包括场景、谈话内容。

启功与笔工 内容简介

《启功与笔工》就像一部未经剪辑的记录片一样,是以**人称写就的一部访记问学录,详细记录了每一次访问内容,包括场景、谈话内容。形式新颖、原汁原味,真实可信,没有过多修饰,是一部回忆纪念启功先生的好书。

启功与笔工 目录

序盲闯小乘巷初登红六楼迟到的墨宝“青山白云”诞生记观书记《中国毛笔》出炉记题厂名赐墨宝狼毫笔联缘傅熹年榜书笔幸缘世襄与苗子赐《中国毛笔》序做系列“青山白云”送书起名记启源、郑喆说启老击掌为号显真情巧逢冯其庸批改对联得箴言伟哉红楼报知音第三次谈判走麦城讲书法得宝记永远的笑容两世翰缘一生恩师后记
展开全部

启功与笔工 节选

《启功与笔工》就像一部未经剪辑的记录片一样,是以**人称写就的一部访记问学录,详细记录了每一次访问内容,包括场景、谈话内容。形式新颖、原汁原味,真实可信,没有过多修饰,是一部回忆纪念启功先生的好书。

启功与笔工 相关资料

一九八○年八月,我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求援黄鼠狼尾来到北京。我们“掖县苗家公社毛笔刷子厂”是一家社办企业,生产需要的原料没有纳入国家计划供应,我们只好背着花生米,提着芝麻油等土特产品,找亲戚、求老乡,四处求援计划外指标。用当时流行的话说:社办企业是属小鸡的,要自己刨食吃。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宽敞整洁的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一切,都令我是那么的向往。从我走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高举小拳头,用清脆的童声,千遍万遍地高呼:“伟大的祖国,我们热爱您。”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北京。但是,面对今天的北京,我这个三十四岁的农民却是那样的无奈:住旅馆需要县级以上单位的介绍信,我们社办企业的介绍信,不论是旅馆还是招待所,一律不予接待。几经周折,在亲戚的带领下,换乘了几次公共汽车,终于住进了一个单位的“内部招待所”。所谓“招待所”,其实只有四问低矮的西平房。每间屋里,有四张木板床,每张床上配置一套被褥、一个枕头。靠近门口的墙角,放了一张摇摇晃晃却仍然顽强站立的桌子,还有一个坐在上面就会吱吱呀呀叫唤的小方凳。桌上搁着一只铁皮网做外壳的简易热水瓶,桌下放着一个搪瓷洗脸盆。这些用具,是四位求宿人的公共用品,房间倒收拾得干干净净。当然,能住上这样的地方也是谢天谢地了,总比蹲火车站候车室好得多。屋漏偏逢连阴雨,我去求援原料的单位领导到外地开会去了,我要在这里干等三天,这可真急人,这三天干什么?游览名胜古迹,没钱。而招待所里,又没有电视机。思来想去,我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我喜欢写毛笔字,尽管写得不入体,怎么也能把墨汁抹在纸上,用这个活打发时间,倒也不失为上策。说干就干,我从旅行袋里取出一支毛笔,用洗脸盆打来自来水代替墨汁,再到街上捡回几张破报纸,“文房三宝”俱全。不一会儿,报纸上跃起了水迹。报纸湿了,晾干;再湿了,再晾干;昏头昏脑地不知道写了多少遍,第一天总算熬过去了。第二天早晨,我站在招待所的大门口,看着潮涌般的自行车队,前轮咬后轮,后轮压前轮,追逐着自己的目标,想今天再干什么?我突发奇想,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中心,会写毛笔字的人一定很多,去找个老师教我写毛笔字,再打发一天。我回到招待所值班室,冲着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值班员说:“同志,这附近有没有会写毛笔字的人?我今天没什么事,想找位同志,跟他学写毛笔字。”我话音刚落,值班员头也没抬,甩出了一句:“出大门向右拐,向前走大约五十米,在马路对面的胡同里,有一位会写字的。”“他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他家的门牌是几号?”“不知道。胡同里住的人家不多,你走进去打听一下,就能找着。”这位值班员,是一问三不知。我怕人家厌烦,不敢再问了,别忘了咱是“走后门”住进来的,处处要谨慎些。我回到房间,拿了三支毛笔,往背包里一揣,背上就走。按照值班员指点的路线,找到了这条胡同。当时,我来到北京,就像是“刘姥姥走进大观园”,摸不着东西南北。现在,此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据我回忆,这条胡同大概是东西走向,我是从胡同的西口走进来的。胡同很窄,两边是残破的青砖墙和灰瓦平房。胡同打扫得干干净净,行人也很少。走着走着,前面又分出一条向南的更窄的胡同。我站在这个丁字路口,不知道该向哪里走?等了好长时间,从向南的这条胡同里走来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我急忙迎上去问:“同志,请问这里有位会写毛笔字的同志,他家住哪个门?”“向前走,路右边那个小门。”女同志抬手一指,一步不停地走了。这两扇门实在是不大,似乎比我们山东农村的院门还窄,木门和门框上的黑油漆已经剥落殆尽,灰褐色的门板,记载着饱经风霜的痕迹。我走到门前,重重地拍了两下门环。门开了,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向我深深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微笑着说:“您好,您找谁?”这突如其来的礼貌使我愣住了,我意识到自己的鲁莽,连忙也鞠了一个躬,结结巴巴地说:“我是山东省掖县苗家公社毛笔刷子厂的,我叫李兆志。请问这里是不是住着一位会写毛笔字的同志,我想向他学习写毛笔字。”“请进,请进。”老人向后退了一步,用手向院子里一指,说。我诚惶诚恐地走进院内,心怦怦地直跳,也没有注意院内有几间房子。老人指着北屋说:“我住南屋,今天在收拾卫生,咱俩到北屋坐吧。”我随着老人来到北屋,房间不大,屋当中放着一张灰白色的老式方桌,可能是年代太久远,油漆的颜色一点也看不出来了,露出清晰的木纹。方桌上,放着一把紫砂茶壶和一只小紫砂茶杯,桌旁立着一把已经变成古铜色的京式藤椅,看来刚才老人正坐在藤椅上喝茶,这正是老北京人悠闲生活的典型写照。 老人连忙给我拿来一把藤椅让我坐下,又取来一只紫砂茶杯,倒上水,双手递给我。我连忙双手去接,慌忙中差点把茶水碰洒在方桌上。老人看出我紧张的神情,十分平和地笑着说:“请坐,请坐,不着急,先喝口水。”我喝了一口水,怦怦乱跳的心也稍微平静了些,潜意识里,我确定这位老人就是我要找的人。于是我抬起头来注视着老人:圆圆脸,面色白皙,神采奕奕,眼皮微微下垂,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弯弯的缝,好像一位慈眉善目的弥勒佛像。灰白色的头发有些稀疏,没留胡须。身上穿一件灰色的确良衬衫,洗得干干净净,袖口已经磨破,规规矩矩地补了一条小边,这条小边我至今记得十分清楚。这身装束是当时北京老人的标准装。老人看着我这个面容紧张,一身农民装束的青年人,满脸笑容地说:“这个院子里,住着我和亲戚两家,我叫启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不知道您是不是找我。”启功?这个名字真特殊,应该是姓启名功吧。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读过《百家姓》。失学以后,曾经走马观花地看过,怎么不记得有姓“启”的?噢!文人有用笔名或字号的习惯,老舍名叫舒舍予,鲁迅名叫周树人,“启功”也许是笔名。于是我连忙说:“启老师我是山东省掖县……”我把提前准备好的那几句话和今天早晨的经过,又照本宣科地重复了一遍。启老师听我说完如此莽撞的经过,脸上不但没有露出怪罪之意,似乎还泛起一些赞许的微笑,我的心情才慢慢地稳定下来。接着,我把“见面礼”从背包里掏出来,递给了启老师:“这是我们单位生产的毛笔,请您试用一下,提提意见。”启老师双手接过毛笔,非常高兴地说:“谢谢,谢谢!提意见,称不上,我倒是很喜欢毛笔。”启老师把三支毛笔的笔套拔下来,用手慢慢地旋转着笔杆,把笔头仔细地环视了一周。又把笔尖放在舌头上慢慢地旋转,为的是把笔尖润开,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笔尖铺平,对着明亮的地方,仔细地观察着笔锋,自言自语地低声说:“这些笔修理得真好,笔锋整齐透亮,副毫衬得也很合适。”接着,启老师又轻轻地把笔尖捋好,用右手握着笔杆,把笔尖在左手掌上慢慢地转来转去,这个动作在我们行业内称为盘笔或者旋笔。也真是老天爷保佑,不管启老师怎么旋转,笔尖上没有蹦出一根“不维护团结”的笔毫。启老师盘完笔尖以后.十分高兴地大声说:“好,好!这些狼毫笔真是好笔!”

启功与笔工 作者简介

李兆志,1946年生,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紫罗后李家村人。曾任掖县制笔厂厂长,掖县十届人大代表,莱州市九届、十届政协委员。1982年被聘为全国毛笔质量评比会评委。轻工业部SG374—84毛笔标准起草小组成员。1988年被选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出版专著《中国毛笔》。李日强:李兆志女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