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5-02
开本: 16 页数: 402页
中 图 价:¥22.8(4.3折) 定价  ¥53.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87883
  • 条形码:9787500487883 ; 978-7-5004-8788-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 本书特色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 目录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理论研讨会开幕词(代序)关于新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路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简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形成历程及其现实意义试析新中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全方位不断地推进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中国60年新中国60年农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新中国60年利益关系的演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新中国60年公民政治参与发展历程新中国60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轨迹及其启示新中国建立60年来党内民主发展:成就·经验·展望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程及其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新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艰难探索及基本经验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民法理念的变迁新中国为提高妇女地位提供的制度保障探析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保供养的政策与实践:演进历程与现实效度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现代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社会历史变迁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思想和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新中国60年我国学者对教育评价学学科建设的探索浅析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演变历程及经验启示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看新中国城乡关系的60年变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60年历史回顾与启示论我党执政之初夺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巨大成就的主因1953年中国抗美援朝停战决策再考察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新中国建立初期采取运动反腐的原因及可行性分析试析新中国建立初期“三反”运动的动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处理国内民族矛盾的若干理论——基于民族区域自治视角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识字运动“直接过渡”的实践、经验和价值——对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反思“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障碍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好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演进发展探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进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对经验的总结与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四个*”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根本价值取同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试论人文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法治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回顾、经验与思考人权保障视野下新中国*重要两部宪法的对比分析村民自治的民主示范意义新时期反腐败要走群众路线但不可搞群众运动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邓小平批判自由化思想的历史启示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尖锐对立——兼谈“普世价值”论对“普世价值”内涵的分析与思考研究生社会调查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对待平等与公平的态度——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平等与公正问题的争论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历程论文艺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后记
展开全部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 节选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内容简介: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伟大的事件,它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曾经走在世界历史前列、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落伍了。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与新中国60年 相关资料

插图: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理想,但只有理想而无实现理想的历史必然,这样的理论不过是一种空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路·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中曾宣称“作为我们选择世界观时的一位有影响的预言家的马克思永世长存,而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必然道路的预言家的马克思已经降到了只能引起历史兴趣的被人遗忘的地方”①。以他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时,也都只承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号召力,而否定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当然有其道德感召力,但理想的实现还需有通向理想的历史之路。马克思主义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就为我们找到了这条历史必由之路。在撰写《德法年鉴》、《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就已初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②。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揭示表明马克思已经找寻到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而在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是从“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抛弃了关于合乎人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在剖析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过程中,发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矛盾运动规律,探索到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得出“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③。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