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黄梅戏

中国黄梅戏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1164 页
读者评分:5分15条评论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92.1(4.9折) 定价  ¥1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黄梅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631356
  • 条形码:9787539631356 ; 978-7-5396-313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黄梅戏 本书特色

大16开硬精装,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2006年5月,黄梅戏被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编“源流”,第二编“概论”,第三编“剧目”,第四编“谱例与锣鼓”,第五编“传记”,第六编“文选”,
书前收入多幅铜版纸彩页插图,书末附录部分则附上黄梅戏发展大事记
本书广泛涉及黄梅戏的文史及戏剧知识,是黄梅戏剧种的一部归结性著作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1955年,由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合演《天仙配》,轰动海内外,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享有较高的声誉。2006年5月,黄梅戏被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黄梅戏》一书,分源流、概论、剧目、谱例、传记、文选、图片等若干部分,全面阐述了黄梅戏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作品,声腔与剧目,成果与人物等诸多话题,广泛涉及黄梅戏纵横两度的文史及戏剧知识,是黄梅戏剧种的一部归结性著作。
       全书共分六编,**编“源流”,集中描述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增写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部分。第二编“概论”,是对黄梅戏艺术的理论把握,探讨其基本美学属性和总体文化定位。第三编“剧目”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剧目文本,如《天仙配》、《女驸马》等,对于家喻户晓的《打猪草》和《夫妻观灯》两个经典小戏则选择了曲谱本,借此为有意搬演者提供一些资料上的方便。第四编“谱例与锣鼓”,收入了黄梅戏的众多谱例与传统锣鼓,其中谱例分为“传统”、“发展”和“新创”三类,意在使读者能够从中窥见黄梅戏声腔的某些“来龙”、“去脉”。第五编“传记”,除了第二编中已有专门论述的代表人物之外,还选择了部分对黄梅戏贡献较为突出的人物,略作传记。第六编“文选”,选收了部分对黄梅戏较为重要的研究、评论和史料性篇什,以便读者参阅。*后的附录部分则是黄梅戏发展大事记。

中国黄梅戏 内容简介

本书分源流、概论、剧目谱例、传记、文选、图片等若干大部,全面阐述了黄梅戏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作品,声腔与剧目,成果与人物等诸多话题;广泛涉及黄梅戏纵横两度的文史及戏剧知识,是黄梅戏剧种的一部归结性著作。

中国黄梅戏 目录

黄梅戏的昨天与今天(前言)**编 源 流一、从采茶歌到黄梅戏别名传说采茶调小戏到本戏小戏与本戏之比较二、从乡村草台到城镇花台舞台艺术的早期积累不应忘却的前辈艺人坎坷曲折的发展之途愈挫愈强的潮涌之势三、从民间小戏到地方大戏在春风中灿然怒放用热情创造辉煌在曲折中奋力前进难以忘怀的生命旅程四、从风雪相侵到万紫千红新时期的春雨在探索中前行勇攀新的高峰第二编 概论一、发生论与近代农业文明与近代安徽社会与近代民间歌谣与近代中国戏曲二、风格论吴楚文化基质通俗文化基质青春文化基质开放文化基质三、形态论乡土空间都市空间奔向高潮超越自我四、发展论学者介入人才培养歌舞渗透声屏移植五、文学论题材结 构人物语言六、声腔论主腔花腔三腔曲体旋法唱法南腔与北调中味与洋味移步与换形浅易与深刻七、表演论早期范式当代形态未来趋势动态个性八、剧目论《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无事生非》《红楼梦》《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九、人物论严凤英王少舫马 兰黄新德韩再芬陆洪非时白林石 挥胡连翠王士英第三编 剧目概述一、传统剧目天仙配双救主菜刀记·小辞店补背褡苦媳妇自叹二、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曲谱本)夫妻观灯(曲谱本)三、新编剧目罗帕记无事生非红楼梦未了情风雨丽人行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第四编 谱例与锣鼓概述一、传统腔体来来来(女平词)我好比一冤魂飘飘荡荡 (女平词)陈氏女出家门身背麦袋 (女平词)生离死别难相会 (男平词)观二堂好似阎罗宝殿(男平词)江水滔滔向东流 (男平词)可叹爹爹亡故了 (男平词)魏奎元走上前拽住桶环(男女平词及对板)龙养龙来凤生凤(男平词综合板式)左牵男 右牵女(女平词综合板式)关关雎鸠在后台 (彩腔)悔不该在荒郊调换白扇 (女彩腔)风吹马尾条条线 (男彩腔)今日里是老身我千秋寿庆天连地地连天槐荫开口把话提(仙腔)一要老龙头上角 (阴司腔)凤阳调凤阳歌(一)凤阳歌(二)打豆腐(男腔一)打豆腐 (男腔二)打豆腐(女腔)打纸牌调补背褡调烟袋调椅子调讨学俸(男腔)讨学俸(女腔)赶狗调送绫罗(对板)送绫罗调十不清调纺线纱(女腔一)纺线纱(女腔二)纺线纱(男腔一)纺线纱(男腔二)日焦相调五月龙船调
展开全部

中国黄梅戏 节选













中国黄梅戏 相关资料

插图:演变中的过渡黄梅戏演出整本的大戏是其发展史上一件大事。从小戏到本戏的演变,还经历了一种过渡的形式,那就是“串戏”。所谓“串戏”,相当于现在的组剧,是由表现同一题材或关于某一两个人物经历的、可以各自独立的小戏串联起来演出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像《私情记》,就是由《拜年》、《观灯》、《吃醋》、《反情》、《思想》、《上竹山》、《充军》等单折串起来的。这一组串戏,都是表现长工余老四和财主女儿张二姐恋爱纠葛的。虽然人物和事件都比较集中,但故事并不完整,其中这一出与那一出并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因为是陆续编写的单出,而不是一次写成的整本大戏。“串戏”的产生,相传是这样:某一个独立的小戏演得比较成功,剧中人物为大家熟悉了,引起观众的关注,于是就有人问起这些剧中人过去怎么样,后来怎么样。艺人们根据观众的要求就在其前后增编了几出与原来剧中人物或事件有关的小戏。越积越多,可以串成一整台戏,就给它起上一个总的剧名。据说《私情记》是:先有了余老四到张二姐家中去拜年的《拜年》,然后在其后面续上了反映他们之间矛盾的《反情》及婚姻波折的《上竹山》。有的地区,还在其前面续上余老四到张二姐家做雇工的《打长工》。串戏像丝线串珠子一样,越串越多。其特点,是每一个单出既与另一单出有某些关系,又可各自独立。有的串戏,只有事件的维系,而无贯串前后的中心人物。由于某地发生了一件惊动远近的大事,民间艺人从不同的角度取材编成小戏来反映这一事件,因而戏里的内容彼此有关,但戏中的人物却不固定是某甲或某乙。像以《闹官棚》(或名《三担谷》)为总名的一组串戏就是这样产生的。《闹官棚》包括《报灾》、《逃水荒》、《闹店》、《李益卖女》、《闹官棚》、《告霸》等各自独立的小戏。这一组串戏表现的共同事件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发生在黄梅县的那一次特大的水灾。据传,是水灾发生之后,灾民们和民间艺人各自用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去反映劳动人民与天灾人祸进行的斗争。后来用曲艺和民间歌舞反映出的某些部分又分别发展成了戏曲,从而围绕这一水灾事件产生了很多小戏。这些小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灾民的生活和斗争。其中《报灾》写的是水灾发生之后,一位与农民接近的监生瞿学福和穷秀才李益向官府陈报灾情以及石大驾等八个恶霸侵吞账款的情况。《逃水荒》和《闹店》是反映灾民们逃奔外地卖唱维生的悲惨遭遇。《李

中国黄梅戏 作者简介

       主编王长安,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著有《古今戏剧观念探索》、《徐渭三辩》、《黄梅戏初论》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广电部“音像制品奖”、全国“优秀剧目奖”、“安徽文学奖”、“田汉戏剧奖”等。

商品评论(15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