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作者:邓艳艳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3(4.9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78430
  • 条形码:9787500478430 ; 978-7-5004-7843-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将以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艾略特的诗歌文本作为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产物加以解析,尝试探讨但丁在艾略特整个诗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限于篇幅,本书暂不涉及艾略特主要在后期创作的诗剧部分。
艾略特在《波德莱尔》一文中,认为在19世纪这样一个时代,“波德莱尔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罪和赎罪”。在但丁的《神曲》里,“真正认识到罪和赎罪”意味着要下地狱。而地狱,则是与天堂相通的。向下扎得越深,向上便升得越高。在人类诗歌史上,《神曲》就是对这一原理*典范的表述。
在20世纪,艾略特继承了但丁和波德莱尔对“罪和赎罪”的书写使命。在艾略特的笔下,一个个依然背负原罪的现代人形象呼之欲出:普鲁弗洛克、《荒原》上的伦敦人、空心人们——他们都背弃了信仰,丧失了爱的能力,虽然生活在人间,却仿佛身处地狱。而认罪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赎罪。为了寻求赎罪的途径,艾略特上下求索,*终皈依英国国教,批评视野也从起初安守文学的一隅拓展至关注整个西方文明的命运。艾略特和但丁不仅具有相似的写作难度上的趋向与形态,而且同为欧洲文化血脉的守护者。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但丁:诗歌语言典范
**节 但丁与诗歌语言革命
第二节 艾略特论但丁诗歌语言的普遍性
第三节 但丁诗歌语言的完整性
第四节 但丁——艾略特心目中的诗歌语言大师
第五节 艾略特诗歌语言中的但丁因素
第二章 理想的诗歌样式:玄学诗歌
**节 早期玄学诗歌理论
第二节 《克拉克演讲》——玄学诗歌理论的完善
第三节 《神曲》——玄学诗歌的*高表现
第四节 关于艾略特玄学诗歌理论的批评’
第五节 艾略特的玄学诗歌实践
第三章 走向天国:诗歌的*后归宿
**节 信仰的探索
第二节 皈依后的批评转向
第三节 皈依时期的宗教诗歌
第四章 重建统一的欧洲文化
**节 但丁建立统一帝国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艾略特的基督教政治思想
第三节 艾略特的统一的欧洲文化的蓝图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节选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将以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艾略特的诗歌文本作为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产物加以解析,尝试探讨但丁在艾略特整个诗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限于篇幅,《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暂不涉及艾略特主要在后期创作的诗剧部分。艾略特在《波德莱尔》一文中,认为在19世纪这样一个时代,“波德莱尔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罪和赎罪”。在但丁的《神曲》里,“真正认识到罪和赎罪”意味着要下地狱。而地狱,则是与天堂相通的。向下扎得越深,向上便升得越高。在人类诗歌史上,《神曲》就是对这一原理*典范的表述。
在20世纪,艾略特继承了但丁和波德莱尔对“罪和赎罪”的书写使命。在艾略特的笔下,一个个依然背负原罪的现代人形象呼之欲出:普鲁弗洛克、《荒原》上的伦敦人、空心人们——他们都背弃了信仰,丧失了爱的能力,虽然生活在人间,却仿佛身处地狱。而认罪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赎罪。为了寻求赎罪的途径,艾略特上下求索,*终皈依英国国教,批评视野也从起初安守文学的一隅拓展至关注整个西方文明的命运。艾略特和但丁不仅具有相似的写作难度上的趋向与形态,而且同为欧洲文化血脉的守护者。

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 相关资料

第一章 但丁:诗歌语言典范
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智者高尔吉亚为了反驳巴门尼德的“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的观点,曾在他的《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一书中接连建立起了三个原则: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人也不可能认识;即使可以认识,人也无法表达。
当代德国哲学家K.O.阿佩尔认为全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对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的答复,其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是对第一个原则的回答;康德或更广泛意义上的近代认识论是对第二个原则的回答;20世纪以来的当代语言哲学则是对第三个原则的回答。“批评乃是哲学的一个部门。一种特定的包罗万象的哲学必然会产生某种艺术观。”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20世纪的语言哲学转向在文学批评领域里的表征即语言学派的兴起。它非常认真地看待马拉美的那句名言“诗不是观念而是用词语写成的”。
美国批评家F.R.卡尔更是直言不讳:“现代主义乃是语言中之语言。对作家、画家、作曲家来说,这是一种第二语言。艺术家有其自己的民族语言,但还得发展或获得另二种语言,即适于他的特定艺术样式的现代主义的语言。只有在获得了这种语言时,他才能成为一名先锋派或现代派。”
韦勒克指出,英美的文学批评家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主要是‘语义学’(semantics)的,他们的兴趣在于对一种与理智的、科学的语言相对应的‘隋感’(emotive)语言的作用进行分析。


后记

这本小书脱胎于我的博士论文。在上海师范大学读博三年,仿佛偷得了浮生三年闲。平目无公务缠身,少琐事羁绊,只是上课、读书、散步、沉思,日子简单,物质简易,精神却丰沛。
闲适快意之余,更有缘有幸得识诸多良师益友,相伴三年,其间无数点滴,每每念及,都觉欣然、温暖。
两位恩师虽然性情迥异,孙景尧教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叶华年教授“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二老对学问严谨、对学生宽厚的风范却是相仿。我们这些弟子因资质、根基等缘故,自知难以在学问上直追恩师的风采,却都感佩恩师的言行,耳濡目染之际,也力争效仿践行。在以后的人生中,也许我们的学问未必尽如人意,但只要为人行事正直、踏实、坦荡,也就不枉费恩师这几年的教诲了。
其他老师即使相处时间不久,也都令人终身难忘。为我们讲授一学期符号学的台湾大学张汉良教授,其人风度翩翩、其学问严整精细;无偿接纳我们旁听两年法语的范东兴老师、庄乐群老师,对我们如正式学生一样无私指导、严格要求;刘耘华老师热心地和我们探讨论文选题,对帮我查找资料一事一直挂记很久;开题时,学科点的各位老师给予我们中肯的指教和建议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

    想看看但丁个艾略特之间的关系比较,不知道这本内容如何

    2022/11/23 20:26:04
    读者:lin***(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