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170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11.0(5.5折) 定价  ¥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2335363
  • 条形码:9787802335363 ; 978-7-80233-536-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从我国的毒蔬菜、毒大米、“福寿螺”事件至2006年“瘦肉精”中毒、“红心鸭蛋”、“多宝鱼”等,这些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然而每当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起新一轮“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运动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会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显著减少,可是运动一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很快又回到原有的状态。例如,2007年8月至12月,国家集中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这次整治,参与部门和人数之多、工作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仍然存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本研究拟以我国生鲜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为例,从声誉机制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蔬菜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者基于效率目标的技术追求,在生产上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造成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2001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角度,以博弈论为工具,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系统的实证分析,在逻辑推演基础上,拟弄清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经济逻辑,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在纷繁复杂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系统工程中找到问题发生的关键变量,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找到一个省力、有效的着力点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以解释“我国蔬菜农残普遍超标”的现象为逻辑起点,以分析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类别及其解决机制为主线,考察了我国生鲜蔬菜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与表现、我国生鲜蔬菜市场逆向选择风险的规避与政府干预失灵、对如何解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对shaprio经典质量声誉模型的改进,得出结论:蔬菜农药残留的信用品属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还是应该借助市场声誉机制进行治理,不过,其条件是政府能准确、有效地发布蔬菜质量信息,使消费者能“用脚投票”;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定性地归纳了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声誉的一些主要因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从消费者的角度,以实证方式对影响蔬菜牛产经营者声誉的这些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应用概率单位模型发现目前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声誉的*重要的因素是规模大小和蔬菜是否被认证两类。
*后,本书还得到了下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蔬菜农药残留的信用品特性产生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引起逆向选择,导致蔬菜市场出现市场失灵。这是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普遍超标的根本原因。
(2)在我国蔬菜安全监管中,政府政策执行者具有“经济人”特征,“经济人”特征决定政府会主要监管蔬菜的经验品属性,从而导致政府干预失灵。这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政府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逻辑,为修正现有的政策、制定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3)存大量、广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并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发现。零散的、“原子式”的蔬菜生产经营结构是治理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大障碍。没有蔬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就不可能有蔬菜的质量安全。此结论能为政府对蔬菜生产经营结构进行调整提供有力的证据,同时为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蔬菜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提供着力点。
(4)现实经济中,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笔者通过大量而翔实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包括案例研究分析证明了,在有第三方干预的条件下,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仍然会根据蔬菜零售商声誉来判断蔬菜质量是否安全,声誉机制在信用品市场上仍然发挥作用。此结论可为我国如何建立蔬菜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而进行蔬菜市场体系创新与改革提供一个方向——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治理应该首先着眼于市场声誉机制来解决。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节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前提与假设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第六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不同生产方式下蔬菜的生产成本比较及生鲜蔬菜市场的产销模式
 **节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与农药残留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不同生产方式下蔬菜的生产成本差异
 第三节 我国蔬菜市场的产销模式
第三章 我国生鲜蔬菜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与表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节 生鲜蔬菜市场中蔬菜的质量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 我国生鲜蔬菜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
 第三节 我国生鲜蔬菜市场逆向选择问题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生鲜蔬菜市场逆向选择风险的规避与政府干预失灵
 **节 生鲜蔬菜市场的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
 第二节 政府治理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失灵
 第三节 小结:我国蔬菜市场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经济逻辑
第五章 解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经济理论探讨——先着眼于市场治理:声誉机制
**节 关于声誉的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声誉模型在蔬菜市场的应用——对经典质量声誉模型的改进
 第三节 声誉机制于我国蔬菜市场农药残留治理的意义
 第四节 影响我国蔬菜市场质量声誉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因素
第六章 市场声誉机制的建立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节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方法
 第二节 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政策建议
附录 生鲜蔬菜生产经营者信誉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全部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节选

**章 导论
  **节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我国是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全国蔬菜种植面积总量已超过油料作物面积,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如2005年,我国蔬菜(含瓜类)种植面积达1774万公顷,总产量为56284万吨,已分别占世界的41.7%和46.8%,人均占有量为417.6千克,比世界人均蔬菜占有量126.8千克高2.3倍。这使得我国蔬菜市场由过去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人们不仅关注蔬菜的产量,而且更关注蔬菜的花色品种和内在质量,其中包括蔬菜的营养成分、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
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蔬菜供给不足,缺口较大。为了提高蔬菜产量,稳定蔬菜供需平衡,于是在生产上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这样,长期形成人们只重视蔬菜投入的产量效应,而忽视质量效应和环境效应,造成环境污染和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严重超标。从相关统计资料的显示来看,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状况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这一时期不仅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而且超标严重,食用蔬菜急性中毒事件每年大量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城市蔬菜农药超标率在20世纪90年代约占30%(王恒彦和卫龙宝,2006)。根据我国26省市1992~1996年5年问的不完全统计,共报告247340例农药中毒事件发生,其中主要是由蔬菜农药残留引起的;1994年,仅广东省的某个地区就有100多例蔬菜农药中毒事故;1995年广东省又发生蔬菜农药中毒80起,中毒人数达1874人;1998年,珠海华夏学校的大量学生因为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发生中毒;1999年1月、6月、8月和10月,由于蔬菜甲胺磷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分别引起某省一所大学46名学生、某省民工34人、某市一个企业17名职工、某市一个公司37名职工中毒事件等。
第二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时期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率在大多数城市呈下降趋势,大约为10%(王恒彦和卫龙宝,2006),特别是食用蔬菜急性中毒事件大大减少,但形势仍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频繁发生的蔬菜中毒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强烈担忧。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